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党旗礼赞:“土坯房”里的指挥所--国家年鉴
图为西柏坡毛泽东故居。
赵梓斌摄
青青柏坡岭,湛蓝滹沱河,山河掩映之间坐落着一个曾为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小山村。这里曾是一个历史节点——1948年,毛泽东等来到西柏坡,与中央工委会合,西柏坡成为中国革命战争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这里也是一个历史起点——1949年,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所作的重要报告,为新中国描绘了宏伟蓝图。
走进西柏坡中央旧址,曾在峥嵘岁月里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部”,其实只是一座座旧时北方最常见的民居“土坯房”。1947年,中央工作委员会先期到达西柏坡,借用了村东头的13户民房,又自己动手修了部分房屋,围起了一道土坯墙,形成了一个院落。就在这座院落里,坐落着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等同志旧居以及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九月会议会址、七届二中全会会址……而为了适应战争环境,当年“群星璀璨”的西柏坡,中央工委对外称“工校”或“劳大”。
在这些土坯房中,有一座陕北窑洞式建筑很是显眼。它比别的房屋略微宽大而显得“高档”。游客们常凭直觉判断这是毛泽东的住所,但实际却是朱德住所。当年,中央曾考虑到毛主席在陕北住惯了窑洞,特意给他改建了一所窑洞式房屋。毛主席到达西柏坡后,却执意让年岁较大的朱老总搬进去住,自己住进了一处普通民房。
真正的毛泽东旧居是前后两个小院,前院设有警卫值班室,后院为毛泽东的办公室、寝室、书房及家人和保姆的住室。为安全起见,寝室左侧开了一道后门,直通后山防空洞。前院有磨盘和猪圈,毛泽东不让拆掉这些东西,留待搬离后老百姓使用。夏日里,磨盘旁便成了毛泽东和战友们纳凉和工作的场所。西柏坡也因此有了“磨盘上布下雄兵百万”的佳话。
毛泽东旧居西边的四间北房是当年中央军委作战室。杨尚昆题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镶嵌在门口。屋内墙上挂满的军用地图,用大头针别住红蓝毛线标示出的敌我作战区。绘图的红蓝铅笔是从敌人手里缴获的,为了节省,才想出这招儿。工作条件虽然艰苦,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却在这几间小土房里,组织了20余次规模较大的战役,发往前线近200封电报。周恩来曾风趣地说:“我们这个指挥部是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我们一不发人,二不发枪,三不发粮,天天发电报,就把敌人打败了。”
旧址院落里最大的房子是七届二中全会会址。这里原是中央机关的伙房,土坯垒就,白灰砸顶,稍加布置即成会场。主席台上悬挂着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两面墙上悬挂着党旗。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就在这里举行,毛泽东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时至今日依然警钟长鸣。如今,看着会址里的狭长木凳,仿佛还能遥想到大会当时热烈的场景,还能感受到新中国呼之欲出的激情与希望。
离开西柏坡时,夕阳正洒在斑驳的土坯墙上,镀上金色的旧址更显示出了历久弥新的光彩。如今的西柏坡中央旧址虽已远去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却依然静卧在郁郁葱葱的山间,等待着访者纷至沓来,再为他们讲述那“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动人故事。(赵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