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明朝兴亡跳不出的荒政死结 重蹈元帝国的覆辙--国家史册
中国古代灾荒多发,也留下大量反映灾情的史料。
自秦统一以来,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一姓制封建政权不断更迭。造成这种“皇帝轮流坐”的政治局面的社会原因固然很多,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解决得好坏却一直是影响政治天平的决定性砝码。而明朝的兴亡尤具代表性,它兴于饥荒,毁于饥荒,未能跳出中国古代历史的荒政死结。
大饥荒的动乱造就了元亡明替
元帝国记录在案的各种灾害初步统计有513次(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特别是到帝国末期,大面积持续的严重饥荒和政府救助的失灵,所汇成的民怨与民乱终于颠覆了元朝的统治。至正五年(1345年),面对严重灾荒造成民心崩溃的危机局面,权力中心已经清楚地知道“所在盗起,盖由岁饥民贫”。至正十一年五月颍州刘福通起事,“明知王法”,但“饥饿难当”。自此,以红巾军为主力的饥民暴乱汇成彻底摧毁大元军事帝国的狂涛怒浪,一个在长期的大饥荒中侥幸活命的乞食者被数百万饥民和无数与其有同样讨饭经历的暴动者们推上新王朝的皇帝宝座,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这位乞丐出身的皇帝,似乎比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皇帝都更关心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因而他也就特别关注荒政;不仅是朱元璋,与其有相类感受与认知的最初几位继承者也同样注重荒政问题,因而在明初,荒政问题就相对解决得好一些。
朱元璋的荒政思想与中国历史荒政死结
朱元璋在位的30余年,天下灾报频传。公元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带着元末残酷大饥荒的恐惧记忆和筹办荒政的劳苦疲惫撒手人寰。作为一名封建帝王,朱元璋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对灾荒的社会后果认识最深刻的一位。他登基九年时说的一席话可为写照:“朕即位九载,每度四时,虑恐失序而不调,独劳思于甚者,春夏秋三季当为切虑……盖春夏秋三时皆生长结实之际,不可不均调其时。设若反常道而生变,则殃及庶民,君受祸矣。祸自何来?来必有源,所以源者何?天下无收则民少食,民少食则将变焉。变则天下盗起,虽王纲不约,致使强凌弱、众暴寡、豪杰生焉。自此或君移位,而民更生有之……所以读听之间,不觉毛发悚然而立,惊畏如是,为此也。”因此,他推行救荒措施不遗余力。朱元璋甚至“召天下老人至京,随朝因命。择其可用者使赉钞往各处,同所在老人籴谷为备”(《明太祖实录》),在全国范围内召集有经验长者参与推行备荒仓储的事务。
朱元璋的荒政思想是系统完备的,从大力推动发展农业生产、兴修农田水利培植加固国家备荒的实力基础,建立健全仓储制度,强化各级地方政府与诸职司官吏监控灾荒机制,细化明确赈济工作程序,严格控御赈济官吏忠于职守、廉洁恤民,到创立完备荒政法规律令等,可以说朱元璋的荒政思想深度与实践水准都超过了以往。而这正是决定明中叶之前社会长期相对稳定的根本因素。正是鉴于灾情具有一旦爆发即会迅速蔓延而造成伤害饥民身体和社会机体的不可估量的灾难性后果,朱元璋认为灾势如水火,及时救赈至为重要,因此于登基伊始就下诏:“令水旱去处,不拘时限,从实踏勘实灾,税粮即与蠲免。”洪武十年,朱元璋还杀了因“拘时限”延误救荒时机的钦差赵乾。朱元璋的这种“不拘时限”的荒政理念,无疑具有将既往荒政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层面的意义,封建国家的民生管理职能也因此有新的突显。应当说,朱元璋旨在发展生产、增强粮食储备和防范旱涝等灾害的诸多工程虽然加大了农民的劳役负担,但最终还是对庶民有益的。即使如此,封建制度本身的局限也决定了荒政在朱元璋时代不可能依照其理想完全兑现,而在帝国中叶以后,各种矛盾突显,国家荒政的效率也就越来越要打折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