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难拆的心理界墙--中国年鉴

  

难拆的心理界墙--中国年鉴

图为8月6日,在德国首都柏林,年轻人在“东部画廊”的柏林墙墙体上涂鸦。

今年8月13日是柏林墙修建50周年纪念日。柏林各界人士今天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德国总统武尔夫、总理默克尔等参加了在柏林墙纪念馆前的集会。中午12点,全市默哀1分钟,悼念那些在穿越柏林墙时死去的人们。50年过去了,柏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柏林墙已不复存在,日耳曼人团圆了。但无形的界墙在德国人的心理上依然存在着。

上世纪60年代初期,越来越多的东德居民越过边境跑到西德,仅1961年6月就有近10万人西逃,其中大部分是年轻人,这严重地威胁着民主德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当时东德领导人早就想设置障碍来阻止本国居民逃往西德,但这一想法拖到8月才被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批准。为了迷惑西方国家,当时的东德领导人乌普里希在回答西方记者的问题时讲道:“西方传闻,我们要在东西柏林之间建造一堵高墙,据我所知,政府没有任何人有这个打算。”乌普里希的讲话使西方国家领导人产生了错觉,以为东德人真的无建墙打算。但敏感的西方间谍还是探到了一些蛛丝马迹。他们发现,在东西柏林交界的一些小建筑工地上,钢筋水泥和砖瓦的堆放超出了一般工地的规模。1961年8月13日凌晨,与西柏林接壤的东柏林街道上所有灯光突然熄灭,无数辆军车的大灯照亮了东西柏林的边界线,两万多名东德士兵只用了6个小时,就在东西柏林间的边界上筑成一道由铁网和水泥板构成的临时屏障。8月18日,柏林墙开始全面建设。建造柏林墙耗资达4亿东德马克。柏林墙全长167.8公里,墙高3.6米。全线共设岗楼302座,柏林墙沿线驻守了11500名士兵和500名便衣警察,还有992条猎犬负责日夜巡逻。从1961年柏林墙完工到1989年柏林墙倒塌,共有37万原东德人越过柏林墙逃到西德,仅在柏林地区就有137人在逃越中死亡,全德国因越境而死亡的人数达1613人。

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如同它的建立一样使西方感到措手不及。东德领导人匆匆忙忙拆除了柏林墙,并在这些地方建起了各种现代建筑。这时突然有人提出,柏林墙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应该让世人和后代记住它、了解它。但柏林墙已荡然无存,柏林市政府只好按照原来柏林墙的样子仿造一段柏林墙,供游人参观。

两德统一为德国的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并使其增长在统一后数年持续放缓。根据媒体的报道,两德统一的经济代价约为15000亿欧元。时至今日,东部地区仍需依靠特殊补助来重建其经济,东部地区的失业率是西部地区的近两倍。德国媒体的民意调查显示,两德统一20多年后,仍有40%的德国公民不认同统一。德国媒体人科赫的文章还比较客观:“德国战后最大规模、迄今尚未完成的这一过程是不能用数字来衡量的。不能指望在短短20年中,让两个不相容的社会制度能够完全融合到一起。”

(柴 野)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