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龙门之瑞泽古今--国家史册
“大禹神功何处有,壶口南去有龙门。”
尽管鲤鱼跳龙门的美丽传说早已为龙门赢得了极旺的人气和极高的声誉,并因此而深得历代文人骚客的眷顾与青睐,以至王勃、李白、宋之问、皮日休、刘禹锡、司马光、欧阳修、秦观、顾炎武等,都在此流连忘返、刻石赋诗,留下了广为传诵的抒怀之作。但龙门究竟位在何处、地归何属?
龙门这个地方不仅与中华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连,而且从来就是力量和勇气的象征、吉祥与荣幸的符兆。从把“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到大禹开凿龙门以疏导洪泽,再到商朝第十四代帝君祖乙迁都于耿、孔子高足卜子夏历时55载“西河设教”、司马迁蕴孕于太和坊的“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之志、文中子汲汲于集贤村和白牛溪的《太平十二策》和“志在道而不在位”、王勃自幼于河塬汾畔吸吮文瑞而遂成诗坛英迈之才、薛仁贵经土崖寒窑、打柴卖炭之历练而擢升至“白袍虓将”、薛文清倚傍山河之养而兼为忠耿朝臣与理学大师等等,就均属于龙门之达人、龙瑞之造化、龙脉之延亘。
观乎龙门,在水一方:山岿涛涌、气势浩渺,浪撼崇岳、声震莽原,嶂触霄汉、深谷幽壑,漩流澎荡,麓林笼翠、沙渚盈波,桥横天堑、浪逐飞舸,金鲤竞游、霞霓碧铄。滔滔黄河浩浩水,龙门一跃改乾坤,自古于斯生祥瑞,多少英雄炫古今。
确乎,与龙门相生相伴的英杰才俊、史事宏迹,自古以来就不绝如缕。这其中,当然要首推由大禹开凿龙门所肇立的中华文明了。《吕氏春秋》有云:“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可见在大禹治水之前黄河是被吕梁山挡在了孟门之上的,并由此而造成了汜洪漫溢、水患成灾。大禹治水的主要功绩之一,就是凿开龙门、疏浚水道,引黄河破山而泻,直奔东溟。龙门之所以向来被认为是祥瑞之兆和升跃之阶,其实就是对大禹在治水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毅强韧和无私奉献精神的崇尚与效仿。因为大禹开凿龙门确实是一项改天换地、叱咤风云的壮举,没有超强的勇毅和过人的睿智,乃是万万无以施行和难以成功的。司马迁说,大禹治水一共开通了9条山脉、疏浚了9条河流,共历时一十三载。这其中,光是开凿龙门水道的工程就耗时长达4年之久,足见其费力之巨和效能之硕,正如《尔雅·释水》所云:“龙门地势险峻,河率破山以行,禹功于此最难。”
正因为龙门的开凿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和大勇气,所以跨越龙门、跃过龙门和跳龙门,也便成了人们的精神向往和志趣追求,并由此而带动和促进了龙门所在地的经济开发与文化兴隆。这个今天在行政区划上称作河津的地方,历史上就曾有过“一都四国”的荣耀,即建于唐尧时期的酋邦——皮氏国,建于西周时期的冀国,嬗递建于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古韩与古耿。
当然,龙门之瑞对河津及其周边地区的惠泽,最根本的还在于它造就了灿若星河的人才梯队。在两千多年间的岁月更迭与历史演变中,简直就是才彦辈出,其中称得上是“大牌明星”的文魁武将、旷世英才,就有孔门高足卜子夏、千古史圣司马迁、一代硕儒王通、隐逸学士王绩、初唐诗擘王勃、白袍虓将薛仁贵、理学大师薛瑄等等。特别是像饱学优仕、设坛布教的卜子夏和王通,竟在河津恃龙门之瑞而广育人才,分别教出了魏文侯、李悝、吴起、段干木、田子方、禽滑厘、公羊高、谷梁赤和魏征、薛收、陈叔达、杜淹、房玄龄、李靖等深谙文治武功,并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杰出人才。历代师教,屡见不鲜,但像卜子夏和王通这样能够培育出如此治国英贤、创世奇才之群体的,却极为罕有。
其实,龙门之瑞所蕴积和辐散的勇气、智慧、力量与信念,决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格外厚赐与超常造化。质言之,它更是对今天和今后的亘久陶冶与无限泽惠。对于此,只要我们看看如今的河津,便会得到最为确切而现实的应答。因为深得龙门馈瑞和广揽人文优腴的河津,在新的时代和新的发展中不仅是山西最早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县级市,而且在改革和发展的大潮中,它也一直搏风斩浪,勇做时代弄潮儿。
偶然乎?必然乎?且看龙门正在莞尔作答。(艾 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