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孙中山和平统一思想内涵之我见--中国年鉴网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前排左五)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的合影,前排左三为蔡元培。
如何真正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始终是孙中山苦苦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孙中山中国和平统一的思想,属于孙中山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其文章、谈话、文告、著作中,内涵丰富、来源深远、现实性强,是他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对这一思想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孙中山的思想,对于促进当前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也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值此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之际,本刊特邀辛亥革命的“同龄人”贾亦斌老人撰写了此文。在文中,贾老根据多年研究,从五个方面归纳了孙中山和平统一思想的主要内涵,并分别加以阐述。
统一是深入中华民族心灵的“历史意识”
1922年8月孙中山在《统一宣言》中指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中,正是这种意识使我们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尽管它过去遇到了许多破坏的力量。”这段话非常准确而扼要地概括了中国为什么必须统一、而且能够统一的历史原因。从中国数千年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中华民族一直是朝着越来越统一的方向发展的。自秦汉强大统一的王朝形成以来,虽然也有过数次短暂的分裂时代,不管这些时代的状况是群雄并起、各据一方,还是南北对立、隔江而治,但过去以后,中国一定会出现一个比以前更广范围的、更繁荣强盛的统一局面。这就使得中国的史学家乃至全体人民都形成了一种观念,即统一是历史发展之“正”,是历史的常态;而分裂,则是历史发展之“变”,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所以,只要中国存在着分裂的状态,就必然会有人站出来谋求统一。这种对国家统一的信念和向往,促进了中国不断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统一迈进的历史过程,而这一过程又反过来巩固和深化了中华民族对于统一的信念和向往。这种客观历史和主体理念的双向促进和发展,即形成了孙中山所说的“历史意识”。在这一“历史意识”的支配下,那些凡是为国家统一做出过贡献的人,就都会成为历史的功臣,获得后世的赞颂。而搞分裂的人,就会成为祖国的千古罪人,受到历史的谴责。
统一是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希望
分裂往往带来战争。试看中国历史上规模巨大、死伤惨重的著名战役,大多是在分裂时期发生的内战。而战争又必然使庐舍为墟、生灵涂炭,人民所受苦痛之深重莫过于此,所以民间甚至有了“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的哀叹。即以20世纪20年代的军阀混战为例,孙中山曾描述说:“回忆年来,南北战争,兵灾迭见,市尘骚扰,闾阎为墟,盗匪乘隙,纵横靡忌,百业凋残,老弱转徙,人民颠连困苦之情状,怵目恫心。”因此,广大人民莫不盼望安定和统一,因为只有“统一成而后一切兴革乃有可言,财政、实业、教育诸端,始获次第为理,国民意志为与以自由发舒,而不为强力所蔽障”。所以孙中山多次指出:“中国人民对连续不断的纷争和内战,早已厌倦,并深恶痛绝。他们坚决要求停止这些纷争,使中国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他又谈道:“但今国家共望统一,即友邦亦望我统一,盖统一与否实关中国存亡。”在日本神户与记者谈话时,孙中山更明确地指出:“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苦。”这真是一语破的,道出了中国人民的心声。
统一是完全的统一
关于统一的具体内容,孙中山有很完整的构想。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他把国家的统一具体地归纳为五个方面的统一,即民族的统一,领土的统一,以及军政、内治、财政的统一。其中尤以民族的统一为首要条件。在孙中山看来,中国从一个“很强盛很文明的国家”,至近代一落千丈,成为一个“次殖民地”,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失了民族的精神”,所以国家“便一天退步一天”。为了统一中国、振兴中华,就必须首先振兴民族精神,“大家联合起来成一个大国族团体。结成了国族团体,有了四万万人的大力量,共同去奋斗,无论我们民族处于什么地位,都可以恢复起来”。可见,孙中山认为民族的统一是使中国对外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奴役,对内摆脱贫困落后的首要条件。民族的统一与国家的统一富强,有着必然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