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天坛祭天与古代天文学(图)--中国年鉴
中国的祭天文化是源于中国古代先民,自然崇拜原始宗教意识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但伴随着的是几千年来我们祖先坚持不懈地对宇宙的探索和天文观测。这两种文化现象看起来好像一个是科学,一个是迷信。因此,想结合天坛这座古老的祭坛,来做一个基本了解。
方和圆组成天坛基本形状
首先说,天坛作为一个古老的祭坛,它是如何展示的。这部分内容可以叫做“象天法地——形象展示中国古代宇宙观的天坛建筑与景观”。
遵循象天法地这个传统设计原则修建的天坛,因其在封建国家礼仪制度上的重要地位,在设计上提出了严格的思想要求。修建天坛的设计师和建筑工匠,发挥了他们极大的智慧,运用了数字、形状、颜色、名称、布局等多种手法,表现出天的崇高、神圣,以及皇帝与天之间的密切关系,把古人的宇宙观和在天文科学上所取得的成果,融入到了天坛的建筑之中。朴素而鲜明地体现出了,对世界伟大文明之一的发展,产生过影响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宇宙观。这句话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把天坛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时的评价。这种宇宙观创造了一种天人谐和的完美意境,成为建筑史上的杰出典范。
古人在天坛这个古老建筑上是怎么样实现他的目的的?展示了怎样的天文成就?第一个就是天圆地方——古人心中的宇宙模式。人类诞生以后,世界各个民族就对天文地理、自然现象产生了极大兴趣。他们把宇宙作为一个整体,探讨我们所居住的大地在其中所处的位置,也就是天和地的关系。中国人在观察和认识的过程当中,就出现了一种“天学学说”。到过天坛的人都知道,天坛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用方和圆的几何图形组成了天坛的基本形状。圆的坛,方的墙,外坛墙和内坛墙还构成了一个北圆南方的形状。
我们在其它一些古建当中,比如在承德的外八庙也能够看到这样的圆形建筑和方的结构,但是天坛这组建筑特别突出。这是因为它源自于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学说的“盖天说”,也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天圆地方的概念。此外,还有“宣夜说”、“浑天说”。
晋书说法让天地衔接一起
“盖天说”最早出现于殷末。认为天像一个半球形的大罩子,覆盖在一个方形棋盘的大地上。“盖天说”最早的文字记载成熟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周髀算经》这部书对天文现象做过一个比较细致的描述:“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天旁转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随天左转,故日月实东行,而天牵之以西没。”这段话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体日月的运行,已做出一个非常细致的观测。“天旁转”,我们可以用现代的科学知识来理解这句话。能够看到我们古人的观察是多么准确,多么可贵。他并没有说天是在头顶上正着转,而是说天在旁转。我们现在都知道,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的时候,有一个倾斜角,不是正的。
那么古人为什么会认为天圆地方呢?这和人们的视觉有关。不要说古人,就是我们现在到了一个空旷的地方看天,也会有这种感觉,“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有些人以此攻击我们中国人愚昧落后,其实,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知识去评判古人。当然,“盖天说”也有一个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那就是圆形的天如何与方形大地衔接的问题。圆形的天如果与方形大地的四个角相接,那么天就跑到大地外面去了。如果它是与大地的四个边相接,那么地的四个角就跑到天外了,所以中国古人也是在不断地认识、修正自己。
后来,人们对“盖天说”加以改进。晋书《天文志》就讲:“天圆象盖笠”,像盖着的一个斗笠。“地法复盘”,大地像一个扣着的盘子,盘子是圆的,不是棋局。大地是圆的,天是圆的,这两个就可以衔接了。于是渐渐有了拱形大地的设想,为以后球形大地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地点:首都图书馆
主讲人:李元龙北京史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