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白子超:“齐之以礼”--国家史册
为政篇载: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拙文曾论及此章,近谈“礼之用”(学而篇),需对此章加以详解。应该说,此章内容是对“为政以德”(为政篇)、“为国以礼”(先进篇)的进一步说明。
道,同后起的导字,领导、指导、引导。政,与下文德字相对,指政治手段,包括政策、政令等。齐,动词,整治、约束。免,避免、逃避。耻,羞耻。格,纠正。
用现代汉语表述此章,大意是:用政策、政令等政治手段领导民众,用刑罚整治、约束民众,民众会因为畏惧而不闹事、不犯罪,避免刑罚,但无所感化,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教化民众,用礼制规范、约束民众,民众会有羞耻之心,而且能自觉纠正无德和无礼的行为。
《礼记·缁衣》载: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
十多年前出土郭店战国竹简,其《缁衣》载:子曰:“长民者,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劝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免心。”(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
三章字句稍异,但内容相同。“长民者”之长,音掌,抚养义;长民者即领导民众的人。“格心”意为自觉纠正错误之心,或说向善之心;另一解,格为来、至,格心即归附之心。“劝心”之劝,勉也,劝心即勤勉努力之心;又一解如《康熙字典》所云“又悦从也”,高兴地顺从、服从。“格心”“劝心”义相近。而“遁心”与“免心”义近,意为逃避、苟免之心,即主动避免刑罚之心。
可以断定,导民或教民以德、礼,而非政、刑,是孔子的一贯思想,多次说过,影响甚广。这一思想,《论语》的一些章节及其他许多材料均可旁证。
在孔子思想中,天下或国家君主如何领导包括贵族、庶民、奴隶在内的广大民众,是个大问题,其主张的核心是道德教化。这种道德教化不是空洞的倡导,而是具体落实为尊礼、守礼、行礼。礼,既包括传统而又适用的礼俗,又包括新制定的礼制、礼仪,还包括自觉的礼节、礼貌。德与礼的关系,就是拙文所述仁与礼的关系。
孔子的话还使我们看到另一对关系,即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德治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民众的道德水准,自觉向善,具有知耻之心,视、听、言、动均不违礼,有了过错能够主动纠正。显然,孔子的主张不仅是美好的,而且是正确的。但是,纯粹的德治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从未有过,故只能是一种理想主义。
相反,法治却曾在战国后期和秦朝大行其道。秦国百姓不敢违禁、犯法,并不是因为自觉地知耻,而是出于恐惧,害怕酷刑和杀头。法治之下的民众之心到底如何?“天下苦秦久矣。”(《史记·陈涉世家》)看看秦末到处起义的燎原之火,即可明白。
《大戴礼》载,孔子答卫将军文子曰:“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一个用缰绳牵引,一个用皮鞭驱赶,明确反映儒法两家政治主张与手段的不同。
其实,孔子是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为辅的。也就是说,孔子的德治思想并不排斥法治,但法治不能作为主导,而只能是补充德治之不足。这个意思在拙文阐述孔子政治理想、治国思想时不只一次提到。春秋末期,道德沦丧,周礼崩坏,孔子特别强调德、礼罢了。(白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