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南山小筑”的尘封往事--中国年鉴网
如今北京西路、长沙路口有座旧楼称“南山小筑”的,毫不起眼,灰灰旧旧,外墙驳斑,宛如一个佝偻老人,历尽沧桑而满脸皱纹。然而,它曾经辉煌过。
八十年前北京路上尽是低矮简屋,1933年“南山小筑”耸立而起,它气势宏伟、用料考究、钢窗蜡地,显示着非凡的贵族气息。主人是沪上名医朱南山,偕携长子朱小南、次子朱鹤皋,三人联合在“小筑”应诊,门前车流如水,病家踵趾相接,每日门诊数在200~300间。1935年朱南山创办新中国医学院,38年去世后朱小南接任院长,时办学艰难,经费短绌,他每年取私蓄二万银元资助学校。建校十余年,桃李满天下,现今名医教授如王玉润、钱伯文、何任、朱良春等俱出诸其门下。解放后,朱小南主持上海中医学会妇科组、中华医学会妇科分会工作。鹤皋先生移居香港,任香港中国医学院院长、新华中医学会会长等职,1983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受聘于上海中医学院为顾问。
1958年我走进“南山小筑”时,它依然余辉熠熠。东厢房小南先生诊室里人头簇拥,川流不息,置放的都是重实的红木家具,壁间悬挂着四幅马公愚所写的篆、隶、正、草,配以硕大的镜框。西厢房鹤皋先生的诊室则人去室空,寂静尘封。小南先生的形象气质,无疑在当时是医界翘楚:金丝边眼镜,英国开司米料的长衫,雪白纺绸短衫翻出袖口十厘米,坐定后从容侧身从口袋中取出一金光闪亮的扁薄烟盒,放脉枕边,再拿一方笔挺的格子手帕,轻轻数拍烟盒,神定气闲,功架顶级,于是搭脉开始了……间或楼上会隐隐传来钢琴声,先生环视左右,眉头一皱:“荣发(先生之子,也学中医)又在‘踏钢琴’了,华信,去把他叫下来,学会吃饭本钿要紧。”先生对面坐着袁师兄,负责写方子,两侧师姐记病案,我与荣发、白兔坐在师兄、姐的后面,可以做些小动作。诊间,师母常下楼巡视,珠光宝气的,先生则避开师母视线,暂停闲话,抓紧看病。
先生笃嗜古瓷,周六下午停诊,学生们轮流陪他去福州路、广东路旧货店淘宝,当时由三轮车工友叫文绍者载去的。据说每次消费约500元,这是天价了。所以,“小筑”二楼客厅里,精致的红木书柜中,除了珍版线装书外,琳琅满目的是明、清官窑精瓷,柜顶也架满着未拆封的蓝布纹方箱子。自1960年我随苍师后,依依惜别了“南山小筑”,音讯遂稀。
“文革”中,小南先生罹难,惨不堪言。直到1980年我始有机会重面师母,已奄奄一息了,住在岳阳路上的岳阳医院。其日荣发、白兔来招,匆匆赶到病房,师母已迷糊数日,荣发在枕畔低语:看,谁来望你了?她微微张目,瞟了一眼:“是华信。”口唇稍动,似乎有什么好奇怪的。二十年未趋请安,师母心中依然故我,令我顿时歉疚哽噎。后来荣发远去美国,白兔回加拿大,“南山小筑”只能成了我梦中依稀的殿堂。
所幸先生长女朱南荪教授延续着“小筑”薪火,2003年成立的“朱南荪名中医工作室”,2004年被列为“上海市首席名中医工作室”,遗馨重光,当告慰乃祖乃父,而福祉于百姓的。(潘华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