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文化贵在由“文”到“化”--中国年鉴网
中国古汉语中的“文”,与“纹”同义。指的是原始人由赤身裸体进化到学会穿衣,或讲求了一点服饰,就叫初懂文明了。这样的标准当然是极低的。后来有了文字,这是社会的很大进步。但是几千年来中国都曾是文盲大国,不识字的人铺天盖地。那时,只要认字就算有文化了。那样的标准,也是很低的。解放之初、之后的扫除文盲(简称“扫盲”)运动,功德很大,使很多人摘掉了“文盲”帽子。从而识字和有能力读书看报就被视为有文化。这样的标准,也还是颇低的。后来普及教育,使很多青少年(不是全部)受到了初等(小学、初中)教育,懂得了一点文科、理科的基本常识。但由于文化的起点越来越高,小学毕业、中学毕业也就不一定算是有文化了。至少是大学毕业(尤其是当了研究生),才能叫作文化人。而某些取得高级职称的人,包括读了较多的书、能写文章或著书立说的人,就可能更有资格被定名为大文化人了。
只要有“文”,哪怕只是掌握了书本知识、只是记下了某些教条、只是会使用通顺的书面语言,就应当尊重。那样的人多了,普遍了,中国就会成为文化大国,但文化大国又绝不等于文化强国。这就有一个能否由“文”到“化”的问题。比如说,光是死记硬背了书本知识、各式教条或是只善于舞文弄墨,始终没有走进“化”的境界,也是不成的。“文”而不“化”,死文也,伪文也,滥文也。什么叫文化的化?有两条标准是十分重要的。一是什么叫真化,二是为了化作什么。什么叫真化?指的是能理解、会思考、有发现、善于应用。光有这些还不成,比这更重要的是将那些知识、思想、才干化作什么。化作知识卖弄、才艺作秀、个人功利毕竟是俗浅的,我们应当提倡的是:
一,化作高明的思想;
二,化作真实的才能;
三,化作有技能的制造和有品位的创造;
四,化作事业和产业。
总之化作社会的生产力,包括物质财富的生产力和精神财富的生产力。而且那样的生产力(尤其是创造力),所生产出的产品又必须具有极强的公益性。
中国已立志成为文化强国,全民振奋!如何实现?具体到文化专业本身来说,就是“文”要达标,“化”要得力。无“文”或“乏文”是不成的,在文盲、半文盲、亚文盲或假才子、滥精英、伪能人尚存的基础上,是建设不出文化强国的;同样,死知识、僵教条和虚假才艺过剩而不能转化为益国、益民、益世的实效也不成。
就目前的现实来看,由文到化应当成为主要的大趋向。
当前我们的文和化都有了明显的成绩。前者体现在对基础知识和各行各业基本功的重视,这是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的。无论是搞科学技术还是搞文学艺术,只有把基础性的、基本性的知识和才艺搞得扎实才能行之有效。后者(“化”)的成绩也很大,尤其是理念改变、思想解放以及使文化日趋多元化、活跃化,都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就是在“化”的事上,离我们追求的目标仍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将文化本身转化成对已知领域的超越力,转化成对未知领域的发现力,转化成文明含量很高的生产力和创造力,把专业、事业转化成产业的能力,尤其是将道德理念转化成为全民性的具体行为,这都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更上一层楼。简言之就是:力求将文化大国、文化强国提升为文明大国、文明强国。什么是文明大国?就是使十几亿(至少是大多数)国民有知识、有才能、有道德;什么是文明强国?就是全体(至少是大多数)国民无论是思想或行为都具有现代科学、现代理念、现代精神(包括现代道德)的素养。(毛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