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应该纪念张伯驹--中国年鉴网
2011年报载消息说张伯驹先生的女儿拟将他最后的住地北京后海南沿26号建为“张伯驹潘素纪念馆”,并拟在今年二月张先生诞辰115周年时对外开放。该馆将最大程度地恢复当时的格局,展示他们当年的生活和创作情形,陈列起居用品、线装书、画案和文房四宝等物品。馆内还为此造了张伯驹先生和潘素的塑像。春节过后,即是二月,真希望能尽快前往朝圣,了却一个心愿。
这里笔者之所以用“朝圣”二字,在于对张伯驹先生敬佩至极,五体投地。大凡说起收藏家,都说他们是人类文明物证的守护神,但一般有点成就的,能称得上守护者已很了不起了,真正能称得上“守护神”的,则必定寥若晨星,而张先生却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位。
张伯驹先生为了保护国家珍贵书画,使之不流向域外,不惜倾囊卖房,节衣缩食,但国家需要,又慨然捐出,毫无犹豫。如著名的“中华第一帖”《平复帖》,是公认现存最早的墨宝,价值连城。当年此物流入书画家溥心畬之手。张伯驹闻讯溥有意转让,恐落入东洋人之手,心急如焚。当时开价十万大洋,张伯驹变卖家财,凑足了四万元,感动了物主,最终收归家中。抗战期间,张先生怕此物失散,竟缝入棉袄之中,每晚和衣而睡,身不离物。
又如中华第一画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原为宫中所藏,后被溥仪带出内府,散失民间。1945年后此画转到北京古董商马霁川手中。张伯驹先生知道后,先是劝说当时故宫的马衡先生由国家收买,无奈内战时期,故宫经费不足,难以买此物。于是张伯驹先生决定以自己私家之力,来筹资收购此画,为的是不要被外国人买去。为此,他不惜卖掉自己弓弦胡同1号宅院。据记载,此宅占地十五亩,为晚清大太监李莲英的私宅,院内雕梁画栋,亭台楼阁,果树葱郁,花木繁盛。张先生卖园买画的壮举感动了很多人,其中原辅仁大学校长陈垣知道此事后,以2.1万美金买下了这所宅园,助张先生一臂之力,使之凑足220两黄金买下了《游春图》。
张伯驹先生在《丛碧书画录》这本书的序里写道:“自鼎革以还,内府散失,辗转多入异邦。故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是则予为是录之所愿也。”这就明明白白地写出了他的收藏目的和动机,不为好玩,不为投资,不为个人拥有,而在于防止流入国外,要“永存吾土,世传有绪。”文物是人类文明的物证,它的作用比之于文字又不一般,所以一向为各国所重视。张伯驹的高风亮节在于,他既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五十年代,他住后海小院的时期,知道故宫宝物大都被运往台北,故宫城空,便毫不犹豫地捐出了陆机《平复帖》、展子虔《游春图》、杜牧《张好好诗》以及黄庭坚书法等十余件顶级书画,这也是至今为止故宫得到的最重要的一批捐赠,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做了一件无与伦比的好事。
当然,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后来被打成“右派”,“文革”期间被批斗,赶往东北。“文革”结束,回京上访要求平反,可惜批文来得迟了,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而正是从这一位悲剧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精神和力量,深明大义,舍生取义,自强不息。在国家困难关头,能挺身而出。笔者每每想起张先生,总是为我们民族有这样的人物而深感自豪。
所以,我们应该纪念他,不应该忘记他。小的时候总念“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一句。现在才知道,忘记也是很容易的。张伯驹先生的后人建一座博物馆来纪念他,也让更多的张迷有一个朝拜和学习的地方,真是做了一件好事。不过又一想,这样的事实际上应该是由政府来做的呀!(祝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