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钱钟书的微笑与悲悯--总结经验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微笑[WeiXiao]呈现。或喜悦,或满足;或肤浅,或内蕴;或微哂,或轻嗔……不一而足。
透过那些微妙的情态变化,透视的是一个人的内心情感或精神世界的异同,乃至人生品位的高低。
钱钟书[QianZhongShu],腹笥丰盈,学贯中西,被誉为当代第一“名士”。即使你没有见过他本人,仅仅通过“阅读”他晚年的照片,你也会被他那别具特征的微笑[WeiXiao]所感染。微丰的脸上,戴着一副大眼镜,始终微笑[WeiXiao]着。那种微笑[WeiXiao],意蕴丰富:嘴角浅翘,两眼平静地看着前方,深思、谦和、内蕴,甚至有些微的讥诮味。著名翻译家柳鸣九先生[XianSheng],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记述他第一次遇见钱钟书[QianZhongShu]先生[XianSheng]时钱先生[XianSheng]的微笑[WeiXiao]:“因为在门口劈面而遇,我赶紧恭敬让路,而钱先生[XianSheng]也面露笑容。那是典型的钱钟书[QianZhongShu]式的微笑[WeiXiao],两边嘴角向上撇,使得那笑带点幽默意味,也带点苦涩意味,既有点像是打个招呼,也有点像是表示歉意……当时,虽然钱钟书[QianZhongShu]脸上还没有收敛起那笑容的时候,眼睛并没有正视这个小青年(作者),但这微笑[WeiXiao]已经使得这个小青年有受宠若惊之感了。”这样的一次偶遇,这样的一种微笑[WeiXiao],以至于影响了柳鸣九先生[XianSheng]一生。他说:“毕竟是一个善意、亲切的微笑[WeiXiao],给人深刻的印象,以后数十年里‘钱、杨(绛)’作为长辈对这个小青年的宽厚、慈和、关怀、理解、鼓励与帮助,等等,似乎都预展在这个微笑[WeiXiao]里,定格在这个微笑[WeiXiao]里。”
这就是钱钟书[QianZhongShu]式的微笑[WeiXiao]。我总觉得,这种“钱钟书[QianZhongShu]式的微笑[WeiXiao]”,不仅来自他丰厚的学养、仁者的胸怀;更来自他为人的谦退和悲悯。
其实,骨子里,钱钟书[QianZhongShu]是“恃才傲物”的,特别是他年轻的时候。例如,清华毕业后,清华校长亲自挽留他在研究院继续深造,做研究工作,他却说:“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决然离去。确乎,钱钟书[QianZhongShu]是值得“傲物”的。清华读书期间,他上课从不记笔记,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或作图画,或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甚至在某个学年还得到清华超等的破纪录成绩。聪慧如此,“傲物” 何妨?
但钱钟书[QianZhongShu],对于晚辈,对于弱者,却从不如此,总是以之平和,以之谦退,常常充满了悲悯之心。
新中国成立以后,钱钟书[QianZhongShu]一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其学问之深厚,再无第二人;其地位之高,也是人所共知。但对于年轻人,他总是慈善待之。学术研究,处处、时时为年轻人让路,提供方便;生活上,更是极尽所能,为年轻人提供帮助。特别是“文革”期间,尽管自己也身处逆境,但却仍不遗余力地照顾年轻人。他曾经在连续两年里,每月都拿出自己的工资,包成小包,每包20元,无偿地供给几位受迫害的年轻科研工作者,以补其家用。
所以,后来柳鸣九先生[XianSheng]在其文章中,这样评价钱钟书[QianZhongShu]先生[XianSheng]:“‘钱、杨’以高度涵养、含蓄内敛、从不显于言辞的方式,对待这批人的宽厚、善意与理解的态度,正是他们悲天悯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既像基督精神,也像佛家慈悲。”
当得如此评价,舍钱先生[XianSheng]其谁?(路来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