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沈从文的墓志铭--总结经验
到了湘西,不能不去凤凰城——那儿长眠着一代乡土文学[WenXue]的宗师,沈从文[ShenCongWen]先生[XianSheng]永生的文魂。在我的认知中,前辈人中能纳入纯正乡土文学[WenXue]这块圣土的,似乎只有老先生[LaoXianSheng]与孙犁了。我之所以有如此的理解,因为他们的艺术灵性,是与他们青少年时代所在的那方水土融为一体的人文精灵。
在我的记忆中,难得有与沈从文[ShenCongWen]先生[XianSheng]会晤的机缘。晚年的沈从文[ShenCongWen]先生[XianSheng],似与文坛绝缘断电,没有参加过任何一次文学[WenXue]会议。记得,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受一个日本友人之托,给沈老送一件信函,那是我唯一的一次与沈老叙谈。当时沈先生[XianSheng]家居于崇文门东大街的一栋楼房内,室内没有任何装修,质朴得就像身着布衣布鞋的老先生[LaoXianSheng]一样。老先生[LaoXianSheng]十分谦逊,在谈及文学[WenXue]话题时,他说文学[WenXue]的后浪已经覆盖了前浪。我认为沈老所以说出这种“轻狂文少”才说的话,是出于长者的宽厚风范,而并非文学[WenXue]现实。沈老解放后一直淡泊文场,我十分尊敬老人远离尘俗的人文精神。
正是出于对沈老人文品格的崇敬,我一走进湘西凤凰城沈从文[ShenCongWen]故居,心绪便产生了莫名其妙的阴沉。加上沈老的故居室内的光线幽暗,更使我这个远方来者,如同行走在湘西大山的云雾之中。由于这种心绪的驱使,我似无意多在其旧居内停留;但是沈老孙女沈红祭悼爷爷的长文,却使我勃然情动而停步。长文用墨笔竖写,挂在沈老故居的耳房南墙上。文中写道:“七十年前爷爷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山外,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他也写了许多本未必都能懂的小书和大书,里面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沅水边形成的理想或梦想。 ”
我个人觉得,多少评论家对沈老文学[WenXue]的评说,都被沈红溶解于她的祭文当中了。我没有能读全沈老先生[LaoXianSheng]的作品,但是他于1936年出版的《从文小说习作》《湘行散记》以及他的名著《边城》,我是在青年时代就熟读过的;解放前夕,老先生[LaoXianSheng]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的《红黑》杂志,我在西单旧书摊上曾翻阅过。我认知中的沈从文[ShenCongWen],是一颗湘西水土塑成的文魂;15年的少年凤凰城的生活以及后来一段在边川的士兵生活,铸造了他与湘西难以割舍的情愫。沈红女士在其悼念爷爷的长文中的收尾,多多少少给了我认知上的一点安慰。她动情地写道:“我记得爷爷最后的日子,最后的冷暖最后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透明的阳光透明的流水里,有我湿湿的想念。永远永远……”
多么令人神伤的文字!怕是只有真正理解沈老精灵的亲人,才能有如此动情的表达。我久久为这卷长长的悼文所吸引,文中还写到她要送爷爷回到他的土地,送老人长眠到他的风景中。沈从文[ShenCongWen]老先生[LaoXianSheng]的墓园,就在凤凰城郊的一片苍绿之中。离开老先生[LaoXianSheng]的故居,驱车大约十几分钟,就是沈从文[ShenCongWen]魂牵梦系的湘西山峦。沿山路而上,再拾阶数十层,可见墓碑之前有一块斑斓石壁,上边刻有沈从文[ShenCongWen]先生[XianSheng]生前遗墨。字体是墨绿色的,上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