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中国记忆 > 地区记忆 > 山东记忆 >
山东国统区的文化教育--国家史册
日本投降以后,鉴于此前日伪统治下的学校多数受到破坏,国统区的教育几乎陷于停顿,国民党[GuoMinDang]政府曾采取措施,希望恢复山东[ShanDong]教育。由于抗战时期省教育厅机构简化,而县市教育机构几近瘫痪,所以国民党[GuoMinDang]山东[ShanDong]省政府迁回济南[JiNan]后首先是扩大和恢复教育行政机构,以保证教育事务的开展。
1946年1月,国民党[GuoMinDang]山东[ShanDong]省政府恢复民政、财政、教育和建设四厅,由李泰华出任教育厅长。李主教育厅后,厅下设四科,分别负责总务、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等事务。当时规定:县政府教育科设科长1人,督学2—4人,科员2人,事务员2人,雇员2人;济南[JiNan]市教育局设局长1人,科长、督学各2人,科员8人,视导员3人,事务员6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则设第三科主管教育。
除扩大和恢复教育机构外,由于这一时期山东[ShanDong]省教育经费极为紧张,很多学校无法维持,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几乎不可能,山东[ShanDong]省教育厅也制定了一些规章企图增加教育经费。1947年制定了《山东[ShanDong]各县(市)清理教育款产应行注意办法》、《出租学田贷放基金办法》、《战时县教育经费保管委员会条例》等,非常具体地规定了教育经费的筹划、使用等,但由于当时的形势,根本无法施行。据统计,1947年山东[ShanDong]全省教育文化经费共计291.87亿元,其中国民教育、初等教育69.9亿元,中等教育共计16.13亿元,社会教育10.75亿元,教育行政75.23亿元。看上去数额巨大,但当时物价飞涨,每100斤小麦就23万元,可见用于整个教育的经费显然是太少了。
解放战争初期,山东[ShanDong]国统区的学校教育曾有一个初步恢复的阶段,但随着国民党[GuoMinDang]在政治、军事上的惨败,也很快走向崩溃。
在高等教育方面,表现为高校的恢复和回迁。包括山东[ShanDong]大学、齐鲁大学、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和省立医学专科学校。
山东[ShanDong]大学在抗战中被迫暂时停办。抗战胜利后,许多校友积极努力,争取复校。当时在解放区在临沂还有一所山东[ShanDong]大学。国民党[GuoMinDang]教育部迫于各种压力,同时也是为了与解放区的山东[ShanDong]大学相抗衡,于1946年任命赵太侔为山东[ShanDong]大学代理校长(赵以前曾任过山东[ShanDong]大学校长),并同意山东[ShanDong]大学在青岛复校。当时条件很差,图书、资料、仪器、设备、房屋、师资都很缺乏,经费也紧张。经多方努力,山大先后聘请了一批著名学者,如朱光潜、游国恩、老舍、王统照、冯沅君、陆侃如等来校任教,是以师资队伍稍有加强。不久又收回了被占的校舍。山大同年即恢复招生,学校由抗战前的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3院8个系扩大到文、理、工、农、医5个学院14个系,学校一度有所发展。由于国民党[GuoMinDang]统治日益腐败,学生运动乃不断高涨。1947年6月山东[ShanDong]大学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的示威游行,与军警发生冲突。最后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斗争取得了胜利。山东[ShanDong]大学复校后不久即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困境中。教师学生的生活都十分困苦,当时山东[ShanDong]虽是国民党[GuoMinDang]规定的学生享受公费的战区,但货币贬值,物价飞涨,师生生活每况愈下。国民党[GuoMinDang]政府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曾计划将山大南迁,但遭到师生的坚决抵制。青岛解放前夕,又妄图将山大迁到台湾,同样也由于进步师生的坚决斗争,计谋未能得逞。1949年6月青岛解放,山东[ShanDong]大学又回到了人民的手中。齐鲁大学在抗战胜利后陆续回迁济南[JiNan],直到1947年秋天回迁才告终。回济后,齐鲁大学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后来还增设了护士科、药学科,并一度准备在济南[JiNan]设农学院,但未成。1948年9月,济南[JiNan]解放,齐鲁大学二度南迁,分别在杭州、福州两地上课。但没有迁台,待两地解放后,又重迁回济南[JiNan]。原来设在安徽阜阳的山东[ShanDong]临时政治学院也于1946年8月开始在济南[JiNan]招生。次年,学校全部回迁济南[JiNan]。这时学校实际上都是师范专科生,于是山东[ShanDong]省教育厅经请示教育部将学校改名为山东[ShanDong]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48年,国民党[GuoMinDang]教育部同意将师专改为山东[ShanDong]省立师范学院。不久济南[JiNan]解放,一些学生跑去南京,学校解散。跑去南京的学生要求教育部允许学校恢复,教育部照准,并令改为国立山东[ShanDong]师范学院。但不久全国解放,学校解散。抗战时期迁到四川万县的省立医学专科学校也于1945年12月迁回济南[JiNan],与日伪时期的山东[ShanDong]医学专科学校合并,有200多名学生,仪器也有所增加。还建立了教学医院、附属医院。当时该校迭次向国民党[GuoMinDang]提出改为山东[ShanDong]省立医学院,1948年获准。除恢复原有高校外,1947年还在济南[JiNan]成立了山东[ShanDong]省立农学院。同年共招收农艺、森林、园艺3科共120名学生。
从总的情况来看,1947年以前,国统区的教育有所恢复和发展。1947年有省立中学24所,学生14173人;省立职业学校5所,学生1527人;省立师范9所,学生3191人;县立师范15所,学生3119人;私立中学32所,学生12126人。同年国民党[GuoMinDang]教育部要求扩大女子师范教育,鼓励女子教育以教育为终身职业。山东[ShanDong]一些地区也呈请教育部批准设立女子师范学校,并在寿光县、牟平县等地建立了几所女师。当时省立师范学校有曲阜、滋阳、济南[JiNan]、益都、潍县、菏泽师范学校及济南[JiNan]女师、历城乡师、曹县简师等。另外,一些中学也设有师范部,如昌乐中学师范部,安丘中学师范部,益都初中简师部,济南[JiNan]第一、第二、第三临时中学简师部,济南[JiNan]工业职业学校简师部,青岛临时中学简师部等。
1947年以后,随着解放军的大举进攻,国民党[GuoMinDang]统治区日益缩小,学校数和学生数也日趋减少。特别是学校的经费和师生的生活更加困难。解放军攻占潍县、昌乐后,集中于这个地区的不少学校如省立潍县中学、潍县简师、寿光中学、安丘中学、平度中学、昌邑中学、昌乐中学、益都中学、益都师范等校的一部分师生分别跑到济南[JiNan]、青岛;少量学生跑到南京,成立昌潍临时中学。1948年9月济南[JiNan]的解放,标志着山东[ShanDong]国统区教育的彻底崩溃。
在济南[JiNan]解放前夕,教育厅厅长李泰华已跑去南京。济南[JiNan]解放后,他在徐州、浦口等地设立了一些办事处和收容所,收容跑到南方的少量山东[ShanDong]学生,并逐步在江苏、浙江、湖南等南方各处设立了一些临时中学和联合中学。这些学校共有32处之多。
这一时期,山东[ShanDong]国统区社会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情况更加混乱。当时,除了小学以外,还设有中心国民学校和国民学校,负责对失学民众的识字教育。1947年有省立小学10所,学生7094人;济南[JiNan]有私立小学40所,学生18406人。1946年山东[ShanDong]国统区37县市共有中心国民学校629所,教员4921人,学生128731人;国民学校3633所,教员9139人,学生218226人。
1947年山东[ShanDong]省还设有专门的社会教育机关省立民众教育馆。同年山东[ShanDong]还主要在济南[JiNan]开展了第一届识字运动,这是为了配合国民党[GuoMinDang]教育部的计划临时开展的。据统计,济南[JiNan]约70万人中,文盲就有30万人,中学生还不到30%。同时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电台、报纸、宣传车一起开动;王耀武、庞镜塘也亲自出马题词或写文章;济南[JiNan]市政府制定了《济南[JiNan]市失学民众强迫入学的办法》等具体措施;公共团体、学校都开设了识字班。教育厅提供教育课本,到1947年12月底共开办了1317班,参加人数有57290名,而到1948年时却只有65班,2600人了。实际上这次运动持续时间很短,没起多大作用。
1948年5月以后,中心国民学校、国民学校的数量锐减,仅剩下省立10所,5961人;市立53所,14309人;县市4004所,278774人;私立50所,14900人。许多学校经费奇缺,校舍、教学设备也残缺不全,仅能维持学校不关门而已。对此,山东[ShanDong]教育行政机构曾做过一些努力,但根本不能解决问题。随着济南[JiNan]解放,社会教育、小学教育也宣告结束。
1949年初,李泰华辞去山东[ShanDong]省教育厅长职务,由杨展云暂代,后来又由徐轶千担任。这时解放军已经渡过长江,分散在各地的山东[ShanDong]流亡学校逐步集中到上海和广州等地。1949年7月,一些学校的师生乘船到了澎湖,在澎湖共有8所学校及其分校,学生约67000人,教职员几百人。不久,大部分学生被强迫编入国民党[GuoMinDang]军队,女生和一些年龄比较小的学生组成了岛上国民党[GuoMinDang]守军的子弟学校。后来,学校则迁到台湾。
国民党[GuoMinDang]统治在大陆覆亡时期的山东[ShanDong]国统区教育仅仅有一个短暂的战后恢复时期。由于内战,造成政治、经济上的极大困难,国统区经济崩溃、通货膨胀,使教育事业很快陷入无法维持的困境。随着人民解放军的大举反攻,济南[JiNan]、青岛相继解放,国民党[GuoMinDang]在山东[ShanDong]的统治结束了,它的教育事业也寿终正寝。
在文化事业方面,抗战胜利后,省城和其他几个主要城市的文化事业都被国民党[GuoMinDang]政府接收,其主要特点表现在图书、文博事业陷入窘境,新闻出版及文化娱乐业逐步萎缩两个方面。
1945年8月,何思源率省府来济,从日伪政权手中接收了省图书馆,但馆舍先后为国民党[GuoMinDang]军队指挥机关占用。一段时间内,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只能在省民众教育馆办公。以后虽迁入馆内,但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省图始终有一部分房屋被用作国民党[GuoMinDang]军队的仓库,堆满军火。省图书馆恢复初期,主要是接收原山东[ShanDong]省图书馆的藏书以及原日本中学、山东[ShanDong]文化协会图书,新购图书不多。山东[ShanDong]省政府民政厅长刘道元对省图书馆还比较重视。于是,1944年,济南[JiNan]人宋铸九等人用300万元买下了海源阁在北平出售的图书运回济南[JiNan]。刘道元和罗复唐多次为此事进行周旋,终于动员宋铸九等人将这批图书全部捐给山东[ShanDong]省图书馆。这批图书一共有140余包,2500余种,32000余册,其中有许多系珍贵版本。到1949年底,山东[ShanDong]省图书馆共有藏书89900余册。国统区地方图书馆的恢复工作更加缓慢,而且数量很少。1926年时,山东[ShanDong]尚有318所图书馆,而到1947年,却仅剩下42所了,特别是县市图书馆,数量大为减少。
全省共有两所博物馆,即济南[JiNan]广智院和青岛市立博物馆。这一时期也很少举办活动。广智院职员只有6人。
民众教育馆既是一种教育机构,又是一个文化活动场所。有省立民众教育馆1所,济南[JiNan]市立民众教育馆1所,青岛市立民教馆2所,县立民教馆31所,并设有6个电化教学区。省民教馆开始也为国民党[GuoMinDang]军队占用,根本无法开展工作。民众教育馆曾出版《民众教育》杂志。此外,山东[ShanDong]还设有省立教育电影院,经常对公教机关、戏剧团社开放。但经费困难,有时连电费都无钱支付。
书店业此时更难以维持局面,只有济南[JiNan]、青岛等地区尚有一些书店勉强维持生计。济南[JiNan]商务印书馆分馆,在当时物价飞涨的情况下,只能靠出售旧有图书、文具和新进极少量图书维持职工的生活;中国文化服务社山东[ShanDong]分社设有印刷部和营业部,印刷部承担的部分印刷业务由于济南[JiNan]纸张奇缺而无法进行,所经营的书籍、文具、报纸杂志也因济南[JiNan]被团团包围而只能靠空运少许以维持营业。
山东[ShanDong]的新闻出版通讯业也面临困难的局面。1948年济南[JiNan]共有日报7家,即《山东[ShanDong]国民日报》、《平民日报》、《大东日报》、《大华日报》、《建国日报》、《阵报》和《新生日报》;有晚报4家,即《中报》、《华光报》、《华北新闻》等。通讯社的数量很多,约20余家,但多是上至社长下至报差内外事务一人担的“一人班”通讯社。报纸发行量很小。青岛报业的情况比济南[JiNan]略好。1948年发行的报纸有对开的日报4家,四开日报1家,晚报4家,英文日报4家,每天约发行5万份左右。外地报纸在青岛也有一定销路,仅上海的《大公报》即可售3000份左右。除报纸以外,国统区也有一些杂志,多售在济南[JiNan]、青岛两地。而且多为国民党[GuoMinDang]的党政军警机构所控制,是政治性的,一般是赠阅,发行量很小。日本投降以后,日伪济南[JiNan]广播电台的中国职员组织了护台斗争,保护电台财产。不久,济南[JiNan]广播电台由国民党[GuoMinDang]接收,山东[ShanDong]省无线电电台总台长汪圣农担任台长,仍用原来的职员、设备及电台频率、呼号而恢复播音。1946年国民党[GuoMinDang]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派人接管电台,双方进行了一番争夺,最后由省政府移归国民党[GuoMinDang]中宣部管理,成为国民党[GuoMinDang]的主要宣传喉舌。济南[JiNan]解放后,被人民解放军接管。青岛日伪电台在抗战胜利后即为国民党[GuoMinDang]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接收。
国民党[GuoMinDang]政府不但对新闻出版事业进行严厉控制,而且对电影业的控制也不松懈。对此国民党[GuoMinDang]中央第六届全会还专门作出规定,收复区的电影业由中央宣传部负责接收和管理。但接收情况比较混乱。山东[ShanDong]各地也有地方政府和教育当局负责接收的。当时济南[JiNan]、青岛、烟台都有不少电影院、剧院。济南[JiNan]电影院主要有大华、明光、大观、省立教育电影院等;剧院主要有齐鲁大戏院、大观园第一剧场、北洋大戏院、胜利剧院、青光剧院等。由于济南[JiNan]处于解放军包围之中,影片极度缺乏。青岛的影院业在山东[ShanDong]是最发达的,共有影院11家,这与当时京、沪、平、津等地相比也并不逊色。但随着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人们无暇娱乐,到青岛解放前夕大多濒于破产。烟台也有华安、中华、金刚、福禄寿、光陆等几家电影院。
这时期,山东[ShanDong]国统区的戏剧事业也非常萧条。当时济南[JiNan]主要的剧团、剧社都为国民党[GuoMinDang]党政军机关所掌握。主要有山东[ShanDong]三青团的山东[ShanDong]青年剧团、山东[ShanDong]话剧团;国民党[GuoMinDang]省党部的昆仑剧团;济南[JiNan]三青团的青年剧社;军队的正气剧团、春蕾剧社等。青岛的主要演出团体有青岛剧社、交流剧团、国风剧团、中光剧团、莞青剧团、奥凯剧团、一鸣剧团、群星剧团。这些剧团均演话剧,另外还有一些京剧团体。
民间戏曲这一时期在城市中受到严重打击。具有山东[ShanDong]文化特点的民间工艺美术业也一蹶不振。
总之,这一时期,山东[ShanDong]国统区的文化事业也呈现出萧条景象。国民党[GuoMinDang]政府厉行文化专制政策,加强了对文化事业的控制。各种文化事业多为官营,民办文化事业无法维持。而官营文化事业也由于经济濒于崩溃、经费严重不足而困难重重,许多方面只是支撑门面而已,根本谈不上发展,到了后期,几乎完全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