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中国记忆 > 地区记忆 > 山东记忆 >
小清河的开通与治理--中国年鉴网
南宋初年,济南太守刘豫投降了金朝。当时北方的民众不满金人统治,时常举事反抗。金国朝廷有感于汉族人难以统治,就让刘豫表面称帝,自己躲在背后操纵。于是刘豫在金天会八年(1130年)于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称“大齐皇帝”,史称“伪齐”。刘豫在其称帝期间(1130—1137),强令征集民工开挖河道[HeDao],历时数年,凿通了小清河[QingHe]。
刘豫开凿小清河[QingHe],是在历城县华山之南筑堰(名“下泺堰”),由此而向东北方向打通了一条与当时的“清河[QingHe]”平行的河道[HeDao],使原来注入北清河[QingHe]的济南北郊湖泊之水,改向东流,经章丘、邹平、长山、新城、高苑等地,于博兴的马家渎注入渤海,全长500多华里。刘豫筑起“下泺堰”,其作用就是使泺水分流,堰以南新开河流称小清河[QingHe],堰以北的北清河[QingHe]从此便改称大清河[QingHe]。
刘豫当时开凿小清河[QingHe],是为了便于将广饶一带的海盐自小清河[QingHe]运至历城与南宋交易,增加财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小清河[QingHe]的开通,客观上讲其作用则远远不止这些,它对于改善山东东、北部的航运、灌溉、排涝条件,供给下游沿河各地居民优质饮用水,促进小清河[QingHe]流域经济、文化和社会的交流与发展,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仅就地理意义上说,小清河[QingHe]的开通对山东特别是对鲁北也是十分必要的。据自汉朝至隋朝的书籍记载,鲁北的河流主要有3条:济水最南,黄河最北,泺水居中,并没有清河[QingHe]。“清河[QingHe]”名称的出现是在唐代。其实清河[QingHe]原本就是济水的改道,因为东汉后,黄河从河南的滑县改道东北,流经河北、山东两省入海,在河南境内济水就已经注入了黄河。而山东境内的菏泽、汶水等,仍循济水故道汇流入海。唐朝的人们为了区别于古时的济水,而将这段河流改称为清河[QingHe]。到了宋朝,清河[QingHe]又有了南北之分。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黄河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决口,水流先南又东,会于梁山泊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沿古泗水入淮河,另一部分自东阿至历城一段沿济水改道,出历城后流经济阳、齐东、青城等县,到蒲台以北顺着故黄河河道[HeDao]入海。小清河[QingHe]开通以前,济南以东、淄河以西,泰鲁山脉以北、黄河以南的这大片平原没有一条贯穿东西的河流,而这一带恰恰又是山水、泉水、湖泊众多的地区,经常受水灾之害。由于小清河[QingHe]的开通,使这一大片地区有了一条横贯东西的河流,增强了这里的排涝、抗旱能力,极大地便利了这片地区物资特别是食盐的运输,便利了沿河居民的交往。
小清河[QingHe]开通后,济南的众多泉水大都流入了这条河,而水量最大的是趵突泉,因此人们就往往把济南的趵突泉作为小清河[QingHe]的发源处。到了清朝末年,人们又在济南的睦里庄建起了一座水闸,玉符河水盛涨时就关闭闸门,使水北流进入黄河,水小的时候则开启闸门,使水东流进入小清河[QingHe]。
由于小清河[QingHe]所经之地,正是黄河经常决堤、泛滥、淤积的地区,因此,随着小清河[QingHe]的开通,小清河[QingHe]的治理[ZhiLi]也就随之开始了。
小清河[QingHe]河道[HeDao]开始是自历城、章丘、济阳,最后从博兴的马家渎入海。到金朝皇统九年(1149年),改道高苑县城南与时水(乌河)相会后入海。元朝又重新疏浚。但是元朝以前对小清河[QingHe]水患、疏浚和治理[ZhiLi]的情况,记载的史书典籍不多。从明朝开始后,这方面的记载才逐渐多了起来。明永乐元年(1403年),官府征集民众整修了章丘段漯河的东堤。永乐三年,又复修了历城段小清河[QingHe]的决堤。永乐九年,疏浚邹平段的百条沟河(今称长白沟)。成化九年(1473年),对小清河[QingHe]进行了全线治理[ZhiLi]。这次治理[ZhiLi]全程疏浚了刘豫时期的故道,沿途又设置了多处闸所,并开凿了支脉沟,雨季水大就开闸放水分流,遇上干旱则关闭闸门蓄水保流。成化十一年,又针对小清河[QingHe]河道[HeDao]淤积、水陆转运耗时费力、雨季沿河两岸多遭淹没的问题,根据地形高低,从历城到乐安共疏浚了502里,使水行故道退出了农田。随后,又在河道[HeDao]以内,置设了38处潴水闸和减水闸用以防溢、备浅,闸旁还凿开月河,从而使小清河[QingHe]的航运、灌溉、排洪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后来,小清河[QingHe]河道[HeDao]又逐渐淤塞,雨季河水暴涨殃及两岸。嘉靖十二年(1533年)又召集民众重新疏浚小清河[QingHe],自历城至博兴开挖疏通河道[HeDao]300余里。接着又疏浚了郑潢沟和新河,使玉、漯、孝妇诸河的河水又都重新流入了小清河[QingHe]。嘉靖二十三年,又一次整理小清河[QingHe],从章丘到博兴225里。在博兴、乐安两县,沿小清河[QingHe]增筑堤岸180余里。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小清河[QingHe]又一次大规模疏浚。经过这次治理[ZhiLi],小清河[QingHe]从章丘经邹平到长山的陶唐口一段,实现了复航。然而由于下游的新城地势低洼,水流不畅,遇有大雨清沙泊便泛滥横流,沿泊的村庄悉数被淹。因此,民众又于康熙三十三年,在清沙泊的南岸,拥筑水堤18里,缓解了水患。康熙五十七年,再次兴工开通了支脉沟,该沟从高苑的军张口起,经博兴、乐安两县,会合小清河[QingHe]同注于海。这年的七月天降大雨,孝妇、大清诸河河水横溢,但小清河[QingHe]未造成大的水患。五十八年又在小清河[QingHe]的南面复开预备河,该河起麻大湖,穿会城泊东流,迤逦由乐安入海。这样,经过疏浚后的小清河[QingHe]作为中条,南条为预备河,北条为支脉沟。同时,又在军张口建起了石闸,每当遇上淫雨大水,便于浒山泊和清沙泊暂为停蓄,再流入支脉沟。然而时间不长,小清河[QingHe]从军张闸到博兴县界46里长的一段,又被淤塞。博兴民众便在傅家桥东筑起土坝。这样,小清河[QingHe]首尾就被分为两节,上节容纳章丘、邹平、长山、新城四县之水,汇为清沙泊,由军张口进入支脉沟。下节则会合汉溱、乌河、麻大湖、会城泊等诸水,至博兴的湾头庄进入小清河[QingHe]旧河后,又经过乐安县的新桥与支脉沟合流入海。中间的一段有40余里,便形成为乾河。
乾隆四年(1739年),再次治理[ZhiLi]小清河[QingHe]。首先将军张闸改为滚水坝,坝的顶端比其南边桑公堤还低两尺,这样便使蓄存于浒山泊和清沙泊内的水能够从滚水坝向下畅流,避免了泊内之水逆流成灾。这样,水流出泊后全都流入了支脉沟。乾隆六年,再次开浚支脉沟。后来由于支脉沟与预备河又逐渐淤塞,以致诸水散漫东流,到三十五年,又对支脉沟和预备河加以疏浚,并将乐安境内的小清河[QingHe]清淤、培堤。三十七年又大规模征召了13个县的民力,对博兴傅家桥以东的支脉沟加以展宽,使河道[HeDao]面宽6丈,深达7尺;为畅其尾闾,近海的地方,河道[HeDao]更宽更深。对于浒山泊和清沙泊,则仿照大运河捞浅的办法,除水草,去淤泥,做到面宽水深便于停蓄。另外,章丘境内的小清河[QingHe],由于是由万丈口引入浒山泊,直接流入河口,这就使得小清河[QingHe]本身淤积日久。为解决这个问题,当时还在万丈口,就将正河引河并修,使水分流。经过清淤、固堤、裁弯取直的治理[ZhiLi]后,小清河[QingHe]水便依序由河入泊,由泊入沟,由沟入海。小清河[QingHe]的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
咸丰五年,黄河北徙,夺大清河[QingHe]入海。以前能够流入大清河[QingHe]的水,因受黄堤阻挡四处漫溢,小清河[QingHe]很快被淤垫。这一来历城的巨野河,章丘齐东交界的绣江河,都是水漫两岸,几成泽国。下游的邹平、长山、新城、高苑、博兴、乐安诸县,也都遭受了水灾。这时候,清朝官员正全力以赴对付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顾不上对黄河决口填堵,当然也就更谈不上治理[ZhiLi]小清河[QingHe]了。
小清河[QingHe]在光绪年间加大了治理[ZhiLi]力度。光绪九年,用银12万两,并采用调用民力、酌给津贴等办法,治理[ZhiLi]小清河[QingHe]。下游的水,如孝妇河、乌河、汉溱等,先经过锦秋、麻大、石村三湖,分别流入小清河[QingHe]故道及预备河(在广饶名福民河),再由刘王庄到八面镬,汇淄河入海,这段河面称为南股。上游的水,从历城县华山之南,引泺水、巨野河,经鸭旺口史公闸,向东汇绣江河,再在绣江河的新开口以南,汇獭河、黛溪、猪龙、沙河等水,由陶唐口、樊家林等处,透过高堤(村名)埝,流进支脉沟,再由支脉沟的下游马家楼汇淄河入海,这段称为北股。这样南北两股都是汇淄河入海。这次治理[ZhiLi]共整修河道[HeDao]480余里。
但没过几年,黄河南岸又遭决口,小清河[QingHe]再次淤积,沿河两岸又遭水患。光绪十七、十八两年,再一次治理[ZhiLi]小清河[QingHe]。这次治理[ZhiLi]主要是开挖了现存的小清河[QingHe]河道[HeDao]207里,使海口至省城300余里,可直接通达,使小清河[QingHe]成为了鲁北、鲁东分泄山泉诸水的一大干河。又将支脉沟上截,裁弯取直,展宽筑堤,以利于将上游历城、章丘等县的水流,汇总后灌入龙注洼。又在龙注洼下口,开浚正河110余里,使小清河[QingHe]的水径达寿光县羊角沟海口。整个河道[HeDao]深1丈有余,河面连马道宽达30丈。又利用挖出的土石在河两岸筑成大堤。十八年,继续治理[ZhiLi]小清河[QingHe],又由金家桥向西取直,在支脉沟与预备河两河河套内,选择低洼区新开正河;正河经过博兴、高苑、新城、长山、邹平五县,至齐东县的曹家坡止,长近100里,河面连马道宽30丈,河床1丈。还从金家桥以下沿预备河旧址,新开浚支河到柳桥,通过这条新开挖的长24里的支河,将麻大湖上游的水引入了正河。随后又将历城、章丘、齐东三县境内的河段,依次深挖连通,这样,小清河[QingHe]恢复了全线航运,船只可以从历城的黄台桥直达羊角沟海口。
经过光绪十七、十八这两年的治理[ZhiLi],小清河[QingHe]基本定型,具有了现在黄台桥与羊角沟间的规模。这两年开浚的正河约207里,为别于过去的小清河[QingHe]沿河各县河道[HeDao]称为新小清河[QingHe]。小清河[QingHe]的这次大规模治理[ZhiLi]取得了很大成效。一是使济南、青州两府所属沿河各县屡屡遭受的横溢之患得以解除;二是使沿河一带被淹洼地涸出了农田千百顷;三是将孝妇、汉溱、乌河三河之水,凡是小清河[QingHe]接受不了的,一并纳入了乾河入海;四是使淄河浑水得此大支清水灌刷,从而降低了河床,减缓了海口淤垫,减少了风险;五是使民间粮食、商贾货物,由海口到省城,一水可达,便利了航运;六是增加了支流,浚疏了河流,使黄河以南、泰鲁山脉以北的诸多山水能够随来随泄,有效解决了这片地区的洪涝灾害。
刘豫开凿小清河[QingHe],是在历城县华山之南筑堰(名“下泺堰”),由此而向东北方向打通了一条与当时的“清河[QingHe]”平行的河道[HeDao],使原来注入北清河[QingHe]的济南北郊湖泊之水,改向东流,经章丘、邹平、长山、新城、高苑等地,于博兴的马家渎注入渤海,全长500多华里。刘豫筑起“下泺堰”,其作用就是使泺水分流,堰以南新开河流称小清河[QingHe],堰以北的北清河[QingHe]从此便改称大清河[QingHe]。
刘豫当时开凿小清河[QingHe],是为了便于将广饶一带的海盐自小清河[QingHe]运至历城与南宋交易,增加财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小清河[QingHe]的开通,客观上讲其作用则远远不止这些,它对于改善山东东、北部的航运、灌溉、排涝条件,供给下游沿河各地居民优质饮用水,促进小清河[QingHe]流域经济、文化和社会的交流与发展,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仅就地理意义上说,小清河[QingHe]的开通对山东特别是对鲁北也是十分必要的。据自汉朝至隋朝的书籍记载,鲁北的河流主要有3条:济水最南,黄河最北,泺水居中,并没有清河[QingHe]。“清河[QingHe]”名称的出现是在唐代。其实清河[QingHe]原本就是济水的改道,因为东汉后,黄河从河南的滑县改道东北,流经河北、山东两省入海,在河南境内济水就已经注入了黄河。而山东境内的菏泽、汶水等,仍循济水故道汇流入海。唐朝的人们为了区别于古时的济水,而将这段河流改称为清河[QingHe]。到了宋朝,清河[QingHe]又有了南北之分。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黄河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决口,水流先南又东,会于梁山泊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沿古泗水入淮河,另一部分自东阿至历城一段沿济水改道,出历城后流经济阳、齐东、青城等县,到蒲台以北顺着故黄河河道[HeDao]入海。小清河[QingHe]开通以前,济南以东、淄河以西,泰鲁山脉以北、黄河以南的这大片平原没有一条贯穿东西的河流,而这一带恰恰又是山水、泉水、湖泊众多的地区,经常受水灾之害。由于小清河[QingHe]的开通,使这一大片地区有了一条横贯东西的河流,增强了这里的排涝、抗旱能力,极大地便利了这片地区物资特别是食盐的运输,便利了沿河居民的交往。
小清河[QingHe]开通后,济南的众多泉水大都流入了这条河,而水量最大的是趵突泉,因此人们就往往把济南的趵突泉作为小清河[QingHe]的发源处。到了清朝末年,人们又在济南的睦里庄建起了一座水闸,玉符河水盛涨时就关闭闸门,使水北流进入黄河,水小的时候则开启闸门,使水东流进入小清河[QingHe]。
由于小清河[QingHe]所经之地,正是黄河经常决堤、泛滥、淤积的地区,因此,随着小清河[QingHe]的开通,小清河[QingHe]的治理[ZhiLi]也就随之开始了。
小清河[QingHe]河道[HeDao]开始是自历城、章丘、济阳,最后从博兴的马家渎入海。到金朝皇统九年(1149年),改道高苑县城南与时水(乌河)相会后入海。元朝又重新疏浚。但是元朝以前对小清河[QingHe]水患、疏浚和治理[ZhiLi]的情况,记载的史书典籍不多。从明朝开始后,这方面的记载才逐渐多了起来。明永乐元年(1403年),官府征集民众整修了章丘段漯河的东堤。永乐三年,又复修了历城段小清河[QingHe]的决堤。永乐九年,疏浚邹平段的百条沟河(今称长白沟)。成化九年(1473年),对小清河[QingHe]进行了全线治理[ZhiLi]。这次治理[ZhiLi]全程疏浚了刘豫时期的故道,沿途又设置了多处闸所,并开凿了支脉沟,雨季水大就开闸放水分流,遇上干旱则关闭闸门蓄水保流。成化十一年,又针对小清河[QingHe]河道[HeDao]淤积、水陆转运耗时费力、雨季沿河两岸多遭淹没的问题,根据地形高低,从历城到乐安共疏浚了502里,使水行故道退出了农田。随后,又在河道[HeDao]以内,置设了38处潴水闸和减水闸用以防溢、备浅,闸旁还凿开月河,从而使小清河[QingHe]的航运、灌溉、排洪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后来,小清河[QingHe]河道[HeDao]又逐渐淤塞,雨季河水暴涨殃及两岸。嘉靖十二年(1533年)又召集民众重新疏浚小清河[QingHe],自历城至博兴开挖疏通河道[HeDao]300余里。接着又疏浚了郑潢沟和新河,使玉、漯、孝妇诸河的河水又都重新流入了小清河[QingHe]。嘉靖二十三年,又一次整理小清河[QingHe],从章丘到博兴225里。在博兴、乐安两县,沿小清河[QingHe]增筑堤岸180余里。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小清河[QingHe]又一次大规模疏浚。经过这次治理[ZhiLi],小清河[QingHe]从章丘经邹平到长山的陶唐口一段,实现了复航。然而由于下游的新城地势低洼,水流不畅,遇有大雨清沙泊便泛滥横流,沿泊的村庄悉数被淹。因此,民众又于康熙三十三年,在清沙泊的南岸,拥筑水堤18里,缓解了水患。康熙五十七年,再次兴工开通了支脉沟,该沟从高苑的军张口起,经博兴、乐安两县,会合小清河[QingHe]同注于海。这年的七月天降大雨,孝妇、大清诸河河水横溢,但小清河[QingHe]未造成大的水患。五十八年又在小清河[QingHe]的南面复开预备河,该河起麻大湖,穿会城泊东流,迤逦由乐安入海。这样,经过疏浚后的小清河[QingHe]作为中条,南条为预备河,北条为支脉沟。同时,又在军张口建起了石闸,每当遇上淫雨大水,便于浒山泊和清沙泊暂为停蓄,再流入支脉沟。然而时间不长,小清河[QingHe]从军张闸到博兴县界46里长的一段,又被淤塞。博兴民众便在傅家桥东筑起土坝。这样,小清河[QingHe]首尾就被分为两节,上节容纳章丘、邹平、长山、新城四县之水,汇为清沙泊,由军张口进入支脉沟。下节则会合汉溱、乌河、麻大湖、会城泊等诸水,至博兴的湾头庄进入小清河[QingHe]旧河后,又经过乐安县的新桥与支脉沟合流入海。中间的一段有40余里,便形成为乾河。
乾隆四年(1739年),再次治理[ZhiLi]小清河[QingHe]。首先将军张闸改为滚水坝,坝的顶端比其南边桑公堤还低两尺,这样便使蓄存于浒山泊和清沙泊内的水能够从滚水坝向下畅流,避免了泊内之水逆流成灾。这样,水流出泊后全都流入了支脉沟。乾隆六年,再次开浚支脉沟。后来由于支脉沟与预备河又逐渐淤塞,以致诸水散漫东流,到三十五年,又对支脉沟和预备河加以疏浚,并将乐安境内的小清河[QingHe]清淤、培堤。三十七年又大规模征召了13个县的民力,对博兴傅家桥以东的支脉沟加以展宽,使河道[HeDao]面宽6丈,深达7尺;为畅其尾闾,近海的地方,河道[HeDao]更宽更深。对于浒山泊和清沙泊,则仿照大运河捞浅的办法,除水草,去淤泥,做到面宽水深便于停蓄。另外,章丘境内的小清河[QingHe],由于是由万丈口引入浒山泊,直接流入河口,这就使得小清河[QingHe]本身淤积日久。为解决这个问题,当时还在万丈口,就将正河引河并修,使水分流。经过清淤、固堤、裁弯取直的治理[ZhiLi]后,小清河[QingHe]水便依序由河入泊,由泊入沟,由沟入海。小清河[QingHe]的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
咸丰五年,黄河北徙,夺大清河[QingHe]入海。以前能够流入大清河[QingHe]的水,因受黄堤阻挡四处漫溢,小清河[QingHe]很快被淤垫。这一来历城的巨野河,章丘齐东交界的绣江河,都是水漫两岸,几成泽国。下游的邹平、长山、新城、高苑、博兴、乐安诸县,也都遭受了水灾。这时候,清朝官员正全力以赴对付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顾不上对黄河决口填堵,当然也就更谈不上治理[ZhiLi]小清河[QingHe]了。
小清河[QingHe]在光绪年间加大了治理[ZhiLi]力度。光绪九年,用银12万两,并采用调用民力、酌给津贴等办法,治理[ZhiLi]小清河[QingHe]。下游的水,如孝妇河、乌河、汉溱等,先经过锦秋、麻大、石村三湖,分别流入小清河[QingHe]故道及预备河(在广饶名福民河),再由刘王庄到八面镬,汇淄河入海,这段河面称为南股。上游的水,从历城县华山之南,引泺水、巨野河,经鸭旺口史公闸,向东汇绣江河,再在绣江河的新开口以南,汇獭河、黛溪、猪龙、沙河等水,由陶唐口、樊家林等处,透过高堤(村名)埝,流进支脉沟,再由支脉沟的下游马家楼汇淄河入海,这段称为北股。这样南北两股都是汇淄河入海。这次治理[ZhiLi]共整修河道[HeDao]480余里。
但没过几年,黄河南岸又遭决口,小清河[QingHe]再次淤积,沿河两岸又遭水患。光绪十七、十八两年,再一次治理[ZhiLi]小清河[QingHe]。这次治理[ZhiLi]主要是开挖了现存的小清河[QingHe]河道[HeDao]207里,使海口至省城300余里,可直接通达,使小清河[QingHe]成为了鲁北、鲁东分泄山泉诸水的一大干河。又将支脉沟上截,裁弯取直,展宽筑堤,以利于将上游历城、章丘等县的水流,汇总后灌入龙注洼。又在龙注洼下口,开浚正河110余里,使小清河[QingHe]的水径达寿光县羊角沟海口。整个河道[HeDao]深1丈有余,河面连马道宽达30丈。又利用挖出的土石在河两岸筑成大堤。十八年,继续治理[ZhiLi]小清河[QingHe],又由金家桥向西取直,在支脉沟与预备河两河河套内,选择低洼区新开正河;正河经过博兴、高苑、新城、长山、邹平五县,至齐东县的曹家坡止,长近100里,河面连马道宽30丈,河床1丈。还从金家桥以下沿预备河旧址,新开浚支河到柳桥,通过这条新开挖的长24里的支河,将麻大湖上游的水引入了正河。随后又将历城、章丘、齐东三县境内的河段,依次深挖连通,这样,小清河[QingHe]恢复了全线航运,船只可以从历城的黄台桥直达羊角沟海口。
经过光绪十七、十八这两年的治理[ZhiLi],小清河[QingHe]基本定型,具有了现在黄台桥与羊角沟间的规模。这两年开浚的正河约207里,为别于过去的小清河[QingHe]沿河各县河道[HeDao]称为新小清河[QingHe]。小清河[QingHe]的这次大规模治理[ZhiLi]取得了很大成效。一是使济南、青州两府所属沿河各县屡屡遭受的横溢之患得以解除;二是使沿河一带被淹洼地涸出了农田千百顷;三是将孝妇、汉溱、乌河三河之水,凡是小清河[QingHe]接受不了的,一并纳入了乾河入海;四是使淄河浑水得此大支清水灌刷,从而降低了河床,减缓了海口淤垫,减少了风险;五是使民间粮食、商贾货物,由海口到省城,一水可达,便利了航运;六是增加了支流,浚疏了河流,使黄河以南、泰鲁山脉以北的诸多山水能够随来随泄,有效解决了这片地区的洪涝灾害。
上一篇:山东新民会的罪恶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下一篇:烟台开埠--国家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