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中国记忆 > 地区记忆 > 山东记忆 >

王莽建新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西汉末年,元、成、哀、平四位皇帝统治时期,由于封建统治的日趋腐败,地主阶级对土地的疯狂掠夺,加上频繁的自然灾害,使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全国各地[GeDi]不断爆发农民起义。各地[GeDi]的农民起义虽被镇压,但是它们从根本上动摇了西汉王朝的统治,加剧了统治阶级的内部危机。
  公元[GongYuan]前1年,哀帝死,西汉王朝统治的危机加深,出身于外戚世家的王莽趁机夺取了权力。外戚王氏[WangShi]是田齐的后裔,原籍济南[JiNan]的东平陵。汉武帝时王莽的曾祖父王贺为绣衣御史,因其镇压农民起义不力被罢官,由东平陵迁到魏郡元城为三老,成为大土豪。其子王禁少学法律于长安,任廷尉史,生有一个女儿名为王政君,后成为元帝皇后,王氏[WangShi]因此成为“十侯五大司马”的仕宦大家。王氏[WangShi]家族[JiaZu]在元帝、成帝时长期把持朝政大权。王莽是王政君的侄儿。王莽凭借王家的声势和他的所谓“勤身博学”的虚名,广泛结交权贵,捞取政治资本。
  王莽早年在王氏[WangShi]家族[JiaZu]中地位低下,但他勤奋好学,曾拜名师修习《礼经》,为人谦恭检点,穿戴如同儒生,与家族[JiaZu]中竞相比奢斗富的叔伯兄弟们截然不同。成帝时期,贵族官僚骄奢淫逸,荒淫无度,而王莽却能“折节”向学,疏散家财,善待儒生,因而博得了地主阶级士人的称赞,赢得了声誉。


  王莽早年在家族[JiaZu]中尊老爱幼,尤其是服待伯父叔父,委婉周到。汉成帝阳朔三年(公元[GongYuan]前22年),王莽的伯父,当时[DangShi]任大将军的王凤得了重病,卧床不起,王莽日夜守在病床边伺候了好几个月,王凤临死时就把王莽托付给了太后[TaiHou]王政君和汉成帝。不久,王莽被任命为黄门郎,迁射声校尉。当时[DangShi]的成都侯王商是王莽的叔父,王商认为王莽品行端正,于是上书表示愿意把自己的封地分一部分给王莽。永始元年(公元[GongYuan]前16年),王莽被朝廷封为新都侯,其封国在今天的河南省新野县。绥和元年(公元[GongYuan]前8年),王莽任大司马大将军。
  绥和二年(公元[GongYuan]前7年),汉成帝病死。因成帝无子,就挑选了定陶恭王刘康之子刘欣为太子。刘欣即位,是为汉哀帝。刘康系元帝妃傅氏所生。傅氏在汉成帝时称傅太后[TaiHou],傅太后[TaiHou]是哀帝的祖母,哀帝与傅太后[TaiHou]的亲缘关系比王政君要近得多,因此在哀帝即位之初,傅太后[TaiHou]开始参与政事。但由于当时[DangShi]王氏[WangShi]家族[JiaZu]势力庞大,皇太后[TaiHou]王政君被尊称为“太皇太后[TaiHou]”,傅太后[TaiHou]仍称“太后[TaiHou]”,这使傅太后[TaiHou]大为不满,她与哀帝的母亲丁姬都要求加封尊号。王政君审时度势,命令大司马王莽辞官。曾任哀帝太子太傅的师丹继王莽任大司马职位。因师丹在朝中势弱难支,哀帝又请回王莽,王莽就以“视事”的身份与师丹共同辅佐哀帝。不久,在未央宫举行的一次宴会上,内者令将傅太后[TaiHou]的座位安排在王政君的旁边,王莽认为不妥,就让人改设座位,降低了傅太后[TaiHou]座位的规格。傅太后[TaiHou]勃然大怒,拒绝赴宴。哀帝遂罢免了王莽的官职,令其归国。这样一来,丁、傅的势力暂时压制了王氏[WangShi]外戚的势力。傅太后[TaiHou]改称“帝太太后[TaiHou]”,丁姬称“帝太后[TaiHou]”。
  王莽在河南新野的封国生活了3年,因其安分守法,治家严谨,赢得了新野官民的称赞和拥戴。一些贤人良土也纷纷为王莽说话。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哀帝又同意让王莽返回长安。王莽回京城1年多,哀帝就病死了。哀帝无子,而且傅太后[TaiHou]和丁姬早已死去。此时在朝中最有威望的人物就属太皇太后[TaiHou]王政君了。哀帝在临终前曾把象征皇权的印玺交予宠臣董贤,王政君知道此事后,亲自赶往未央宫将印玺收回,并急召王莽进宫。接着,王政君下令,朝中大事,诸如调动军队的各种符节、朝廷各部门的禀奏事宜等都由王莽统管。涉世未深的董贤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自杀身亡。王政君任王莽为大司马,扶植成帝侄(哀弟堂弟)刘衎即位,是为汉平帝,他当时[DangShi]只有9岁。王政君临朝称制,代行皇权,而她又把朝政委托王莽处理。大权独揽后,王莽开始逐步巩固自己的地位。
  为了巩固王氏[WangShi]家族[JiaZu]的势力,王莽以孔光、王舜、甄丰、甄邯等人作帮手,对傅太后[TaiHou]的傅氏家族[JiaZu]、丁姬的丁氏家族[JiaZu]、董贤的董氏家族[JiaZu]的亲属分别采取了罢官、免爵和流放等措施。同时,王莽还对亲族中的异己者进行了整治。如,红阳侯王立是王莽的叔父、王政君弟弟,王莽以其犯有受贿罪等而把他“谴就国”,以示天下[TianXia]。
  元始三年(公元[GongYuan]3年),朝廷开始考虑汉平帝的婚姻大事。王莽希望自己的女儿能被选为皇后。后来,王莽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手段,以退出参选来表示谦让。结果群臣都被王莽这种谦让之举所感动而纷纷推荐王莽之女为皇后。王莽的女儿终于成了皇后的最佳人选。
  王莽还接受了哀帝时王家与傅家并立宫廷导致争斗的教训,与王政君商量,把平帝的母亲卫姬拜为中山王后,并让卫姬及其家族[JiaZu]住中山,不再返京。王莽的长子王宇认为此举不妥,并暗中与人谋划行动,企图迫使王莽改变主意,因事情败露,王莽大义灭亲,令王宇服毒自杀。朝中大臣皆为王莽不徇私情之举所感动,朝野上下拥护王莽的势力占了绝对优势。
  元始四年(公元[GongYuan]4年),王莽的女儿被立为汉平帝皇后,大赦天下[TianXia]。这时,朝野上下都称赞王莽的品行,有近万人上书拥护王莽,甚至把王莽与伊尹和周公相媲美。王政君根据大臣们的提议,赐王莽“宰衡”称号,位列上公。同时加封王莽的母亲为君,加封王莽的儿子王安和王临为侯。不久,汉平帝病逝。平帝无子,王莽经过占卜和看相,挑选了汉宣帝玄孙、年仅2岁的刘婴即位。这时有人进献白石丹书,上有“告安汉公莽为皇帝”字样。王莽以为这是天命,就在征得王政君同意之后,开始居摄朝政,行使皇帝职权,并改元居摄。从此以后王政君不再控制朝政。居摄元年(公元[GongYuan]6年),刘婴立为皇太子,称“孺子”。这时汉景帝八代孙刘崇认为,王莽专权,危害了刘家天下[TianXia],于是起兵夺权,但因势单力孤,很快就以失败告终。居摄二年(公元[GongYuan]7年),东郡太守翟义起兵造反,结果也被镇压。这时人们都希望王莽能恢复古代盛世,而不希望乱世混争。居摄三年(公元[GongYuan]8年),王莽在地主官僚的拥护下,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建立了新朝。
  王莽政权建立后,为了解决当时[DangShi]的社会矛盾,便颁发诏令,进行了一系列改制活动。首先,针对土地兼并严重这一问题,王莽根据《周礼》记载的井田制度,实行“王田”、“私属”制。规定:更名天下[TianXia]田为王田,私人不得买卖;一家男子不满8口而占田超过一井(900亩)者,要分余田给本族或乡邻。原来无地的,按男口每人授田100亩。与此同时,又下令将奴婢改称“私属”,也不准再买卖。王莽这样做,本是出于好意,企图冻结现状,缓和一下危机。但是由于满朝文武、各地[GeDi]官吏、乡里大户都是土地兼并和买卖奴婢的受益者,所以政令一出台就遭到全面抵制。到公元[GongYuan]12年,不过三四年光景,王莽就在地主阶级的坚决反对之下,收回成命,宣布取消王田私属和限制奴婢买卖的一套办法。
  公元[GongYuan]10年(始建国2年),王莽还制定“五均赊贷”和“六管”之法。在当时[DangShi]都城长安的东市、西市设立“市令”;又在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五个大城市设立“五均司市师”,各郡县则设“司市”,这些机构负责管理市场,调节物价,向贫民贷款和征收税款,这便是“五均赊贷”。“六管”指的是官卖盐、酒、铁,官府统一铸铁,收取山泽产物的生产税,加上“五均赊贷”,一共有六项政府控制的经济事业。王莽实行“五均”、“六管”,表面上是要运用政府权力,控制市场活动,稳定物价,限制大工商业主的过分盘剥。实际效果却相反。例如,“五均”中的“市令”,本来要掌管“平市”,即规定货物标准价格,货物滞售,平价收进;货物脱销,平价抛售,以制止富商囤积居奇,操纵物价。但是,大工商业主早与权贵结为一体,有的“市令”本人就是大商人,他们正好打着官府旗号,乘机上下其手,买贱卖贵,攫取暴利。他们对老百姓严格限价,压制正常交易,严重伤害了小工商业者和农民。又如,赊贷办法规定,贫民用钱,三个月为期,过期不还,就要罚作刑徒,真有困难的贫户,根本不敢告贷。另外,政府控制山林水泽生产,收取十分之一的税,也严重妨碍了渔猎樵采、家庭副业及小工商业的正常发展。
  王莽时代还多次改变币制。先是在公元[GongYuan]7年,下令铸造错刀、契刀、大钱3种新币,与原来的汉五铢钱并用。后又废除错刀、契刀,下令收禁五铢钱,另铸一种小钱,与保留的大钱一起行用。最后,王莽又发行多种货币,分为金、银、龟、贝、钱、布等,共6类28品,种类杂乱,换算繁琐,比值也极不合理。这就使货币失去了价值尺度的职能。而且,每次变换都是以劣顶优,币面值不变,实际价值大减。王莽借此掠取了大量财富,而引起物价飞涨,币值狂跌,农民、工商业者纷纷破产。同时,因币质粗劣,使民间盗铸群起,因此而被罚作官奴的竟达10万人以上,却仍然禁不胜禁。
  王莽倡导敦睦宗族,热衷于改名,坚持以《六经》作为治国兴邦的指导思想。为了示范天下[TianXia],王莽在登基之初就把自己的宗族统绪昭示天下[TianXia],称“姚、妫、陈、田、王氏[WangShi],凡五姓者,皆黄虞苗裔,予之同族也。……其令天下[TianXia]上此五姓名籍于秩宗,皆以为宗室”。王莽受儒家“必也,正名乎”的影响,热衷于改名。他不仅更改官名和物名,还热衷于更改地名。济南[JiNan]是王莽的祖籍,而大舜又是济南[JiNan]历史上最早的名人,王莽就利用大舜在济南[JiNan]的事迹大做文章。例如,当年大舜在济南[JiNan]以琴瑟教化民众,使人快乐安康,人们就把济南[JiNan]的一处泉水命名为“泺”以纪念大舜的美德。王莽称帝后,就把济南[JiNan]改名为“乐安”,以表明他要像大舜那样使济南[JiNan]父老快乐安康的决心。由此可见王莽更改地名不仅是追求形式上的翻新,而且是有其政治目的的。
  王莽向臣民反复宣扬“王氏[WangShi]代刘”、“新室代汉”是“符瑞天命”,并撰写《符命》24篇,传布各地[GeDi]。他认为制订了好的政纲,天下[TianXia]自然太平,因而曾组织大臣深入探讨,反复议论。空泛的学习和议论挤占了处理国务的时间,还助长了教条说教的不良倾向。他下达的行政命令不切实际,还强迫官民认真执行。结果导致全国各地[GeDi]的混乱。各地[GeDi]都有百姓迫于饥寒,铤而走险,进行抢劫。为了使官民同心同德,促进农业生产,让百姓安居乐业,王莽在天凤三年(公元[GongYuan]16年),对俸禄制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革。他将各级官吏俸禄的多少与粮食收成的好坏联系起来。年景差收成少的时候,就减少俸禄。然而政令一出就遭到抵制。有关部门推托无法计算,致使俸禄难以发放。而各地[GeDi]官吏领不到俸禄,就靠收受贿赂维持生计。
  王莽改制的同时,还从狂妄的大汉族主义出发,无端对匈奴等周边少数民族挑起战争,连年的战争给劳动人民增加了额外的负担。再加上王莽时期,频繁发生水灾、旱灾和蝗灾等自然灾害,使人民生活痛苦到了极点。这一切便激发了各地[GeDi]人民反压迫反饥饿的斗争。
  首先是琅琊(山东诸城)人樊崇在莒县(今莒县)起义,并在无盐(今东平)打败了王莽大军,瓦解了王莽在东部的统治,接着南方又爆发了绿林起义,公元[GongYuan]33年9月起义军攻入长安。长安市民和兵士举行起义,杀死王莽(终年68岁),新朝灭亡。
  王莽的新朝是建立在危机四伏的社会基础之上的。他之所以废汉立新,就是想要彻底解决当时[DangShi]严重的社会问题,实现儒家所倡导的理想社会。但由于他的政令不切实际,违反民心,结果导致天下[TianXia]大乱,改制以失败告终。王莽的复古革新对山东的重大影响有二:一是将济南[JiNan]泉水命名为泺,二是引发了山东琅琊樊崇的起义。因而王莽改制不仅是全国的大事,也是山东的大事。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