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中国记忆 > 地区记忆 > 山东记忆 >
红卍字会的活动--中国年鉴
世界[ShiJie]红卍字会创立于天津,华北各大城市设立分会[FenHui]。虽然自称是世界[ShiJie]红卍字会,但国外并无此组织。道院创立于山东[ShanDong]滨州,后迁移济南[JiNan],称为母院,山东[ShanDong]各大城市设立分院。创始人何澍,山东[ShanDong]桓台人,清末曾任治理黄河的道台。何澍因为看到国际上有红十字会那种志愿的国际性的救护、救济团体,各国的红十字会的工作性质和范围等又各有其侧重面,于是将“十”字改为佛教所用的“卍”,自称为世界[ShiJie]红卍字会,也以教条、救济相号召,作为群众性的慈善团体,并呈请当时政府立案,公开活动[HuoDong]。他又利用社会上的封建迷信思想,创立一种宗教,把儒、释、道、耶、回五教撮合在一起,建立道院。它标榜以儒、释、道、耶、回五教合一为教义,以“院、会并立”为组织原则(院、会,即红卍字会道院和红卍字会,前者是其神经中枢,后者专办慈善事业)。世界[ShiJie]红卍字会内部分为统、坛、经、慈、坐、宣六院分理道务,而以统院总之。在系统上分母院、总院、主院、省院、区(特)院、县院、镇院。规定母院永设济南[JiNan],总院设每一国首都。惟对世界[ShiJie]总院未规定地址,实际即济南[JiNan]母院。红卍字会系统与道院同。其附属事业有:道德社、女道德社、灵学研究会、育婴堂、残废院、道化小学[XiaoXue]、化育小学[XiaoXue]、道生银行(停)、世界[ShiJie]宗教研究会(停)等。道产情况方面:(1)母院:上新街59号,系仿北京皇宫式建筑,富丽堂皇,自1922年兴工至1945年分期竣工,费银数百万元。计地基42亩,楼和平房共208间。此外尚有各公司、商号股票、银元15.93万元。(2)育婴堂:设永庆街28号,有家具及房屋20余间。(3)道德总社:林祥南街202号,有楼房、平房共77间。(4)济南[JiNan]道院母坛:设府东大街(现泉城路)14号,楼房、平房共31间。(5)济南[JiNan]道院女院:上新街10号,有楼房、平房60间。(6)残废院:千佛山下15号,房24间,地35亩。(7)山东[ShanDong]道院:魏家庄民康里4号,楼房、平房158间,出租一部分。(8)山东[ShanDong]省妇女卍字会:魏家庄60号,房屋12间。(9)恤养院:县东巷72号,有宅基二亩三分四厘,平房70余间;宝华街有地基六亩五分五厘,织布机22台,资金2841万元;并附设有工厂、小学[XiaoXue];此外还有土地18亩。(10)第一施诊所:凤凰嘴街28号,每日就诊者六七十人,照常收费。道院在济所属共上述10个单位,总计有房屋660余间、地104亩(宅基在内),股票银元15.93万元,资金2800余万元、织布机22台,还有一部分其他物资。(《济南[JiNan]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第105—168页)在解放前的二三十年间,由于其大力宣扬和苦心经营,红卍字会曾经风行一时,并在国内外都产生过一定影响。现将世界[ShiJie]红卍字会道院和世界[ShiJie]红卍字会在济南[JiNan]以及山东[ShanDong]各地的兴衰情况介绍如下:
一、济南[JiNan]市世界[ShiJie]红卍字会道院
1916年由滨县县长吴福森与军阀营长刘绍基设坛于滨县县府,以扶乩(亦称扶鸾)治病欺人。1917年刘绍基移防济南[JiNan],吴福森解职,即由县知事李振均继办。刘绍基来济后即在府东大街14号设坛。1920年李振均卸职来济,遂将滨坛移济,与刘绍基合并继续活动[HuoDong]。1921年由核心分子48人发起将院址迁于南关上新街,改滨坛为宗坛,府东大街之坛为母坛,济南[JiNan]道院即正式成立[ChengLi],并开始向外发展组织,首先发展至天津、北京、济宁等处。1922年先后成立[ChengLi]上海、杭州、绥化、保定、武昌、潍县、太原、沈阳、开封、长春、安庆等55处,遍及长江以北及关外各省市。1923年又成立[ChengLi]南昌、福州、重庆、察哈尔等47处。此后逐渐向各地扩展,至1939年止,国内共成立[ChengLi]436院,遍布全国。1924年日本大地震,该院即乘机设立“神户道院”进行活动[HuoDong],是为向国外发展之始,后渐向南洋扩展。1930年香港道院成立[ChengLi]后,继扩展至马尼拉、新加坡等地。至1939年止,国外已发展200余院。其负责人自称国内外道院共800余处,信徒约40万人。1922年该院成立[ChengLi]红卍字会,专办慈善事业,并规定各地院、会并立。因红卍字会的影响日益扩大,1924年将北京道院改为总院,领导国内道院,而母院则领导国内外一切道院、道务。韩复榘统治山东[ShanDong]时为该会最盛时期。道院以至圣先天老祖为正尊,以儒、释、道、耶、回五教合一为教义,设有出版机关慈济印刷所,出版刊物有《太乙北极真经》、《太乙午集正经》、《道德杂志》、《道德月刊》、《哲报》、《卍字日日新闻》、《青囊秘录》、《灵光报》、《胞与月刊》、圣训及宣传品等,其主要宣传内容为“以道化人”。该院除经常办理舍衣放粮等事外,有时也组织救济队进行临时救济。据其《道德杂志》、《卍联旬刊》登载,在淮河、黄河等水灾之后均曾捐款放赈,在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亦曾参加过一些救治伤兵、收养灾民、掩埋尸体之类的话动。道院活动[HuoDong]方式主要以扶乩假借神意进行活动[HuoDong],一切事务皆须经此训裁决,并于灵学研究会内附设纂识学社,专门训练扶乩人员,扩展道务。集会日期有公会(即各地代表大会),于每年立春日在母院举行,省院于正月上元日举行。大会无定期,常会半年一次,月会每月一次,每月朔望为正期,逢五教主及供奉神佛诞日均扶乩。济南[JiNan]解放后,红卍字会道院试图取得合法地位,继续活动[HuoDong]。1949年6月省府公布道会门非法后,该院于9月停办。(同上书)
济南[JiNan]市世界[ShiJie]红卍字会计有山东[ShanDong]红卍字会与济南[JiNan]红卍字会两大系统,现分别叙述如下:
1.山东[ShanDong]红卍字会,系于1944年6月由历城卍字会扩组而成(历城卍字会成立[ChengLi]于1932年7月),定名为世界[ShiJie]红卍字会山东[ShanDong]分会[FenHui],地址设在本市魏家庄民康里4号,首任会长张星五,于1938年更换冯念鲁任会长至解放。另外还设有世界[ShiJie]红卍字会全鲁分会[FenHui]联合办事处(系1928年1月由山东[ShanDong]各地卍字会推派代表成立[ChengLi]),已并于该会,事实上为同一单位。其业务范围,包括全省会务。在本市附属单位计有恤养院、施诊所、道化小学[XiaoXue],山东[ShanDong]卍字会妇女分会[FenHui]及山东[ShanDong]道院等单位。
2.济南[JiNan]红卍字会,系于1922年由辛铸九、管相麟、郑婴芝等人创办,定名为“世界[ShiJie]红卍字会济南[JiNan]分会[FenHui]”,地址设在本市上新街59号(后迁南关凤凰嘴街28号)。其业务范围包括济南[JiNan]全市会务,其附属单位计有第一、第二诊所,残疾教养所,育婴堂,化育小学[XiaoXue],济南[JiNan]卍字会妇女分会[FenHui],及道德总社等。
济南[JiNan]世界[ShiJie]红卍字会所属单位概况。(1)红卍字会山东[ShanDong]分会[FenHui]系统:①恤养院:地址在城内县东巷72号,系1940年成立[ChengLi],院长马德领,解放前收容残老孤儿百余人。院内有织布机22台,工人59人,孤儿参加生产者达15人。另外,附设小学[XiaoXue]1处,解放后在文教局备案,有学生82人,教职员3人,其学杂费一律免收。院内一切开支均仰赖该院织布利润。②施诊所:设于民康里卍字会内,系于1928年成立[ChengLi],渐次扩大,至1942年改组为红卍字会附设医院。1950年按其设备情况,改为红卍字会诊所,所长杨祖芬,内部分中西医两部,计有工作人员8人。③道化小学[XiaoXue]:系完全小学[XiaoXue],亦设于卍字会内,校长张大可,有学生271人,教职员8人,除学生每学期缴纳45斤小米学费外,不足款由卍字会补助,内有贫苦儿童及军属子弟特别贫困免交学费者计50余人。④山东[ShanDong]道院:是全国红卍字会发源之处,称为母院,系卍字会内之迷信机关,为卍字会之神经中枢,研究所谓“五教一贯原理”及“玄学”,并设有大殿。解放初期尚在初一、十五按期集会。⑤女卍字会山东[ShanDong]分会[FenHui]:地址设在魏家庄62号,于1933年7月由历城红卍字会改组而成,系为卍字会上层内眷家属集会结社之场所,夏天曾施舍茶水作为慈善招牌。内部供有神像,初一、十五磕头集会。会长张界乘,副会长为冯念鲁之妻,会员有200余人。(2)卍字会济南[JiNan]分会[FenHui]系统:①残疾教养所:地址设千佛山麓19号,系1919年修建,1922年定名为红卍字会第一残废院,后称为残疾教养所。解放前收容残老百余人,所内原有卷烟、制香等生产组织,后因资金缺乏停止。解放后收容71人,包括生产教养院拨去残老30人,经费由民政局按月补助小米18000斤。所内做饭、担水、推磨等项工作,皆由残疾人自己办理。②育婴堂:设在永庆街28号,系1925年5月成立[ChengLi],首任所长邹园音,解放后换为宫士珍,收容婴儿11人,为济南[JiNan]市惟一的婴儿收容机构。解放后因经费来源困难,不能维持,后政府对育婴堂进行了整顿,使其真正有利于社会。③诊所:一所设在凤凰嘴街28号卍字会内,二所设于城内府东大街14号,系于1939年成立[ChengLi],由辛铸九任所长,两处计有医务工作人员18人,诊病者日达100至120人。其过去诊病方式及医药设备,与山东[ShanDong]分会[FenHui]诊所相同,尚欠完善。1951年4月先后由政府帮助修改了治病条例,并对其业务进行了整顿。④化育小学[XiaoXue]:系完小,设于上新街20号,有学生320人,校长靳唐,学生一般除缴纳学费30斤小米外,一切经费由济南[JiNan]卍字会分会[FenHui]筹办,免费生约占五分之一。⑤济南[JiNan]卍字会妇女分会[FenHui]:于1922年与济南[JiNan]卍字会同时成立[ChengLi],设于上新街化育小学[XiaoXue]内,其性质与山东[ShanDong]妇女卍字会相同,理事长为唐春曦。(3)道德总社:设于林祥南街202号,为本市卍字会之总宣传部门,也是掌握会员思想的总枢纽,内有藏书楼,曾出版卍字会刊,大肆宣传。世界[ShiJie]红卍字会机构在济南[JiNan]创办并发展至全国,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
二、淄博博山[BoShan]道院、红卍字会
博山[BoShan]道院成立[ChengLi]于1926年农历七月间。当时的创办人有步云浩、石冠英、石鑫三以及王耀东等人。他们在博山[BoShan]绅、商、学各界的帮助下,成立[ChengLi]了道院。公推步云浩、石冠英、薛昆峰等人,赴济南[JiNan]与母院联系,取得他们的赞同和支持。道院成立[ChengLi]后第二年,世界[ShiJie]红卍字会博山[BoShan]分会[FenHui]成立[ChengLi],会址附设在道院内,从此,院、会活动[HuoDong]即合而为一。延至1937年,又由原博山[BoShan]电话局局长马季平(道号慧昭)继任至解放后。后来,由于院、会业务发展,原址不敷应用,又在崔家园故址(现市第二招待所),购地10亩,建四大院落,大门迎面是影壁,东西两个月圆门相对,后院建有大殿,两厢是坐院和经院,中院是客厅和会议室,大门两厢是平民小学[XiaoXue]和施诊所。整个建筑,布局讲究,层次分明。该建筑于1934年完成,共用捐款常洋16000余元。博山[BoShan]道院的组织系统按院纲细则规定,设有统院、坐院、坛院、经院、慈院、宣院等六院。统院设堂籍(统掌)1人,副统掌若干人,院监1人,副院监若干人;各院下设“统掌”、“统文”、“统藏”若干人,协助统掌办理院务。上述人员均系义务职,上班打坐听其自便,办理院务来去自由,并无严格之制度。参加道院和红卍字会的手续是:先有两人介绍,在道院打坐百日之后,经过开坛判经,领经排名,请赐道号,即成为正式道徒(会员)。入会后,每年每人交纳会费常洋5元,由院会发给每人一个铜质珐琅彩色椭圆形证章(徽章),证章蓝地、红卍字、金边,内嵌“道慈济世”四字,配之以为会员标志。此后,开展院、会活动[HuoDong],道院主“内修”,红卍字会主“外慈”,互相配合,进行慈善活动[HuoDong]。博山[BoShan]道院、红卍字会创办以后,先后达20多年,尽管经费出自募捐,经济力量有限,多少还进行了一些慈善活动[HuoDong],群众反映较好。活动[HuoDong]有:(1)开办普济医院。院址设在道院内。院、会从开办费的常洋5000元内,拨出常洋100元,经济南[JiNan]齐鲁医院孙大夫介绍,购买了中西药品几百种。群众看病只交五分钱的挂号费,其他用药、敷料、包扎等,全部免费。(2)设立中医施诊所。普济医院开办后,附近贫苦居民就诊者络绎不绝。为了满足病家要求,便在会内附设“中医施诊所”。约请名中医陈杏村先生(道号永红),每天到会施诊2小时,施方施药,很受欢迎。(3)设立平民小学[XiaoXue]。院、会成立[ChengLi]后,鉴于城区东关、秋谷、东山一带,有许多7岁至10岁的儿童,因家境贫苦无力上学。经院、会商量决定,从各项捐款中拨出一部分经费,设立平民小学[XiaoXue]。校址设在东关石桥(通谷桥)北面关帝庙内,共有房屋4间,1间做办公室,3间做教室,先招收学生1班,共30余人(当时不收女生)。平民小学[XiaoXue]所用课本,由教育局免费发给。由于走读方便,免费上学,很受家长欢迎。平民小学[XiaoXue]开办了10余年。(4)举办因利局。因利局是一个小型无息贷款的机构。基金由会员捐助,共募京钱200吊,规定贷款每人不超过10吊钱。贷款手续简便,只须觅保1人即可。每月还钱1吊,分10次还清,时间不超过1年。贷款者多系城关附近肩挑小贩,他们本小利微,除个别能按时偿还外,多数不能按时偿还。由于长期拖欠,影响了贷款的周转,因此,因利局只开办了2年多就停办了。(5)设立残废栖流所。博山[BoShan]是一个工矿区,由于炉、窑、炭三大行业的发展与兴盛,需要各种劳动力,吸引了外地不少贫民来博山[BoShan]谋生。同时也涌进了一部分男女游民、乞丐,他们既无职业,又居无定处,既影响社会秩序,又有碍市容观瞻。经院、会商讨,决定在秋谷东山下,设残废栖流所一处,修缮了破旧房屋10余间,供他们栖宿。来去自由。在管理上由院、会掌监负责照料。栖流所开办了2年多,后因修筑博八铁路,即行停办。(6)救灾赈济。1945年夏季,博山[BoShan]雷雨成灾,山洪暴发,淹死村民数十人,冲毁房屋百余间,其他财物、牲畜损失无数。当时的地方政府,对如此重大灾情,却不加过问,既不上报呈请拨款救灾,又不发动群众互救互济,置人民的生命、财产于不顾。博山[BoShan]院、会曾先后两次发起救灾呼吁,并以快邮代电向各地红卍字会募集赈款。代电发出后,青岛红卍字会派会员2人,携带赈款常洋3000元,中西药品10余箱,协同博山[BoShan]红卍字会进行赈灾。随后又收到济南[JiNan]红卍字会捐款常洋500元,博山[BoShan]红卍字会捐款常洋500元,由博山[BoShan]院、会携带药品及赈款,驰赴重灾区山头庄,会同庄公所负责人,在山头窑神庙设立办公机构,办理赈灾事宜。在赈款分配上,按灾民户的人口,根据受灾的轻重程度,分别发给每户常洋20元、30元、80元、100元不等,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7)施粥放赈。1928年间,是军阀张宗昌督鲁时期。当时,沂蒙山区一带,因连年兵乱,农业歉收,使这一地区出现荒年。当时,张宗昌拟将灾民遣送博山[BoShan],鉴于此,院、会便向博山[BoShan]绅商各界募捐5000元(常洋),筹备开办粥厂,暂解饥民冻饿之苦。施粥有2处,一在北亭子场地,一在火车站旁。每次施粥大人一大陶碗,小孩一小陶碗。施粥时间自11月开始,至来年正月底,长达3个月之久,基本上度过了严冬。此外还进行了救死扶伤、掩埋尸体等工作。(《淄博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第95—113页)
道院内的活动[HuoDong]有诵经、打坐和祭典。诵经和打坐是道徒日常的必修课。凡参加道院者,须由两人介绍,在道院打坐百日之后,才开始判经、领经。参加道院后,每日参加诵经活动[HuoDong],读《太乙北极真经》。诵经时人数不限,少者五六人,多者十几人均可。诵经时在大殿内依次就坐,由经掌领读,振铃为号,一响一字,约半小时,即可诵完。诵经须根据坛训乩语,指定诵经时间,参与者轮流更替,不固定时间。打坐也是修道人员的主课。入道者先叩拜“至圣先天老祖”的神位,领《修坐须知》一书,内有坐功表10张,每日坚持打坐,形式不拘,时间灵活,在家在院均可。打坐的方法与气功大同小异。祭典也是道院重要活动[HuoDong]之一。仪式非常隆重,时间在每月十五、每年重九和春节。举行祭典时,大殿内香花珍馔,陈列供桌。祭典开始,钟鼓齐鸣,香烟缭绕,灯烛辉煌,参加者为六院一部分负责人和一部分道徒。由统掌主祭,行三跪九叩礼,同时乐队吹奏诵典。
道院的“乩坛”与“架乩”活动[HuoDong]。道院设有乩坛。“架乩”又叫扶乩或“扶鸾”,即“飞鸾宣化”的意思,乩坛的乩子,主要部件包括沙盘、罗圈、乩笔,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掌握操作。通过扶乩,叩请各种仙佛临坛垂训。凡属功名利禄、祸福吉凶、谋事成败、问病求方等,均通过乩语,“指示迷津”。培训乩手扶乩须有3人,密切配合,才能运用自如。扶乩的3个人称为“三才”,即天才、地才、人才。他们的分工是:天才为正乩手,专司乩笔,在沙盘上写字;地才是副乩手,专司报字(报沙)工作;人才也是副乩手,专司抄录(录沙)乩语。训练乩手是架乩的核心工作。道院的乩坛,大致分为“统坛”、“方坛”、“事坛”、“文坛”、“经坛”、“书画坛”等,用什么设什么坛,发挥一乩多坛的作用。(同上书)博山[BoShan]道院红卍字会成立[ChengLi]20多年,道会人员曾达千人之多,举办了一些地方慈善事业。
三、潍县红卍字会和道院
潍县红卍字会和道院成立[ChengLi]于民国初年。会址先在北门大街,继迁南门大街。1940年又在郭宅街路北购得新址(即今文化街小学[XiaoXue]),修葺一新。大门上方悬有道院匾额,红地金字,灿烂鲜明,引人注目。另有女道院,先在芙蓉街,后迁松园街。红卍字会和道院,主要吸收地主士绅富商巨贾参加。人会叫求修,入会人经道友介绍,先在老祖神位前举行求修仪式,后在扶乩时获得批准,缴纳会费30元,以后每月认捐,数目不等,另外还有特别捐款。这就是红卍字会和道院一切活动[HuoDong]的经济来源。入会后互称同修,意为共同修行,成为老祖的信徒,通过乩语给每人赐予法名,按专、务、精、纯四字顺序排列。求修后,由道院发给证书和证章,证书上有法名、年龄等项,由统掌盖章,作为凭证,以便与外地道院联系。证章是铜质制成,蓝瓷地,椭圆形,中间是白地红卍字标志,周围有“慈航伺登”四字。入会者家门上钉有白木牌,上画有红卍字标志,作为家庭标志。潍县红卍字会内院大厅即道院。正面有神镜,正中为至圣先天老祖神位,旁边有儒、佛、道、耶、回教主的神位。道院的活动[HuoDong],主要是打坐、诵圣号、念经、扶乩等。入会者除每月按时到道院参加这些活动[HuoDong]外,还要在家中打坐。(《潍城文史资料》,第4辑,第144—149页)
潍县红卍字会有会长,道院有统掌,多为1人。院设统文(文书)和筑藏(见务)两部分,还有供奉1人掌管日常工作。入会人员大约有500余人。潍县红卍字会在对外活动[HuoDong]中,曾进行了下列工作:施诊所,抗日战争初期设于东关大街,后移于郭宅街新址。救护队,备有担架及急救药品,身着制服,上印有红卍字标志。在战争时期,对双方的伤亡人员,一律进行抢救、治疗和安葬。学校,为了普及教育,让贫家子女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曾创办了红卍字会小学[XiaoXue],男女分校,男校在南门里,女校在松园子街,共8个班,学生200多名。一律免收学杂费,并免费供应课本。贷款与施舍,红卍字会内设因利局,专门接济无本经营的小商贩,由保甲长做担保,一次可以贷与一二十元,作为小本生意,规定每月还本1元,不计利息,还清为止。每年还为贫民施舍粥饭,每天1次,时间为1个月左右。潍县红卍字会和道院于1949年冬解体。(同上书)
四、即墨红卍字会
即墨红卍字会成立[ChengLi]于1924年春,分男卍字会和女卍字会。该会的发起人系当时即墨县内较有名望的地主、商贾、士绅,以募捐的形式筹集了十余万银元资金,创立了这个机构。报请青岛特别市红卍字会批准,定名为“中国红卍字会即墨县分会[FenHui]”。先后推选胡介人、江灼三为会长,胡文泉为副会长。卍字会的会址设在原城里鸭绿池北侧的鬼湾之边、刘猛将军庙旧址。当时因地面狭窄,又购置了门姓、刘姓园地5.5亩,建起了正房20余间,厢房21间,均属宫殿式的古老建筑(即现在的即墨市老干部活动[HuoDong]室)。该会曾有会员120余人,均系城里关外的一些地主、富户及殷实之家。后来,一些卍字会会员的眷属亦纷纷要求入会,经研究商定,购置了瓦房10余间(即原县公安局拘留所处)创立了女卍字会,有会员35人。即墨红卍字会的上级组织是青岛红卍字会,它的性质是以布施为宗旨的慈善机构。当时,即墨红卍字会所搞的慈善活动[HuoDong]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开设医院,当年在男卍字会院内设立医院1处,内设医疗室、手术室、医药室,有医生1人,护士1人,司药1人,勤杂工2人。平日治病一般不收费,以舍药救人为宗旨,即使对危重病人也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一点医药费。创办学校,在女卍字会院设立了一个小学[XiaoXue]教室,招收女学生32人在此就读,并聘请教师授课。班内学生均系即墨城附近的卍字会会员之女,所用桌凳及一切教学经费均由卍字会负担。后来,该班学生有的竟成为即墨县第一代女大学生。救济贫民,即墨红卍字会专门成立[ChengLi]了一个施舍机构,不时地将食物、衣物施舍给即墨城附近的贫困者。不论男女老幼、体弱病残,只要生活无着、家庭贫寒,都可以到卍字会登记申请救济。卍字会的这些施舍活动[HuoDong],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下,也曾起到了一定的救危济贫作用。1949年6月,随着即墨城的解放,即墨县红卍字会亦在中国共产党的新的政策、法令下而自行解体。(《即墨市文史资料》,第6辑,第110—114页)
五、滋阳红卍字会
红卍字会滋阳分会[FenHui]是1921年经驻兖直系军阀部队第六混成旅第一团团长马海乔、参谋曹季湘二人倡议,派人赴滨县将“老祖”神像和牌位暂时安置在大井街东首路北民宅内,设立“世界[ShiJie]红卍字会滋阳分会[FenHui]”,对内称“滋阳道院”,从此该会在兖州正式建立,并开展活动[HuoDong]。两年后,经县长批准,将旧都司衙门拨给该会使用,定为永久会址(即今兖州镇中心小学[XiaoXue]),当时建成前后3处四合院,接待室、办公室俱在中院,这是该会对外活动[HuoDong]部分。穿过中院正厅,是道院部分,正殿5间,东西配房各3间,正殿门上悬有“普渡群伦”四字匾额,殿内中间供“老祖”神像。正殿的东两间的外一间置有小方凳若干,住会人员在此打坐。东头一间为老祖开沙(扶乩)的仙坛,备有桌椅,开沙用具,如:沙盘、丁形木笔等,开沙问卜在此举行。会中一切重大决策,均须依靠仙坛开沙,由老祖决定,这种活动[HuoDong]对外一直保密。该会组织机构设有五院:总院,设总务主任(由副会长兼)、会计、庶务各1人,总揽会中全盘工作;坛院,设供奉1人,专管祭典及设坛开沙;经院,组织会员念经;坐院,组织会员,每晚打坐,坐法采取先天坐式:坐在高约30厘米的小方凳上,两足踏地,双手手心扶膝盖,每次坐1小时;慈院,经办募捐、救济,该会无固定收入,经费来源全靠通过募捐进行筹集。慈院设有救济队,全称为“世界[ShiJie]红卍字会山东[ShanDong]省第二联合救济队滋阳第一组”,设队长1人,队员若干人,战时救死扶伤、掩埋尸体。该会设医院一处(诊所形式),可免收药费。设粥厂1所,每年冬末春初放粥3个月。同时经过调查对无棉衣过冬者,施舍过部分棉衣。另设小学[XiaoXue]1所,创办于1927年,设初级4个班,专门招收贫苦儿童免费入学,享受4年启蒙教育。初名“私立保慈小学[XiaoXue]”,国民党县党部占据该会前院时,更名“三民小学[XiaoXue]”。该党部撤销后,又改为“红卍字会小学[XiaoXue]”。一直持续到解放后,才由县教育科接管,正式改名为“东桥小学[XiaoXue]”。入会时要经人介绍,申请虔诚求修(信仰),自愿按时交纳会费,每年再量力捐赠一些财物。然后经仙坛开沙,老祖同意批准,才能成为会员,并赐予道名。每逢春节,每月初一、十五,所有会员都要到会参加祭祀老祖。1938年1月,日寇占领后,该会为了保护附近群众的安全,免遭日寇蹂躏,毅然举办“难民临时收容所”,收容了大批前来避难的群众。1948年兖州解放后,该会经费来源无着,活动[HuoDong]全部停止,于1953年5月经县人民政府宣布解散而告终。(《兖州文史资料》,第5辑,第216—222页)
红卍字会自成立[ChengLi]以来,在各个历史时期,从未接受过任何部门的津贴和补助,完全是以捐自养。尤其是遇到战乱年代,它严守中立,不参与政治活动[HuoDong],并以慈善团体的名义,进行一些缓冲活动[HuoDong],救死扶伤,扶困济危如遇荒年或疫病流行,即通过募捐进行放赈、放粮、施粥、施药。如遇战乱,即组织会员到战地救护,掩埋尸体,发扬人道主义精神。道院、红卍字会在社会救济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一、济南[JiNan]市世界[ShiJie]红卍字会道院
1916年由滨县县长吴福森与军阀营长刘绍基设坛于滨县县府,以扶乩(亦称扶鸾)治病欺人。1917年刘绍基移防济南[JiNan],吴福森解职,即由县知事李振均继办。刘绍基来济后即在府东大街14号设坛。1920年李振均卸职来济,遂将滨坛移济,与刘绍基合并继续活动[HuoDong]。1921年由核心分子48人发起将院址迁于南关上新街,改滨坛为宗坛,府东大街之坛为母坛,济南[JiNan]道院即正式成立[ChengLi],并开始向外发展组织,首先发展至天津、北京、济宁等处。1922年先后成立[ChengLi]上海、杭州、绥化、保定、武昌、潍县、太原、沈阳、开封、长春、安庆等55处,遍及长江以北及关外各省市。1923年又成立[ChengLi]南昌、福州、重庆、察哈尔等47处。此后逐渐向各地扩展,至1939年止,国内共成立[ChengLi]436院,遍布全国。1924年日本大地震,该院即乘机设立“神户道院”进行活动[HuoDong],是为向国外发展之始,后渐向南洋扩展。1930年香港道院成立[ChengLi]后,继扩展至马尼拉、新加坡等地。至1939年止,国外已发展200余院。其负责人自称国内外道院共800余处,信徒约40万人。1922年该院成立[ChengLi]红卍字会,专办慈善事业,并规定各地院、会并立。因红卍字会的影响日益扩大,1924年将北京道院改为总院,领导国内道院,而母院则领导国内外一切道院、道务。韩复榘统治山东[ShanDong]时为该会最盛时期。道院以至圣先天老祖为正尊,以儒、释、道、耶、回五教合一为教义,设有出版机关慈济印刷所,出版刊物有《太乙北极真经》、《太乙午集正经》、《道德杂志》、《道德月刊》、《哲报》、《卍字日日新闻》、《青囊秘录》、《灵光报》、《胞与月刊》、圣训及宣传品等,其主要宣传内容为“以道化人”。该院除经常办理舍衣放粮等事外,有时也组织救济队进行临时救济。据其《道德杂志》、《卍联旬刊》登载,在淮河、黄河等水灾之后均曾捐款放赈,在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亦曾参加过一些救治伤兵、收养灾民、掩埋尸体之类的话动。道院活动[HuoDong]方式主要以扶乩假借神意进行活动[HuoDong],一切事务皆须经此训裁决,并于灵学研究会内附设纂识学社,专门训练扶乩人员,扩展道务。集会日期有公会(即各地代表大会),于每年立春日在母院举行,省院于正月上元日举行。大会无定期,常会半年一次,月会每月一次,每月朔望为正期,逢五教主及供奉神佛诞日均扶乩。济南[JiNan]解放后,红卍字会道院试图取得合法地位,继续活动[HuoDong]。1949年6月省府公布道会门非法后,该院于9月停办。(同上书)
济南[JiNan]市世界[ShiJie]红卍字会计有山东[ShanDong]红卍字会与济南[JiNan]红卍字会两大系统,现分别叙述如下:
1.山东[ShanDong]红卍字会,系于1944年6月由历城卍字会扩组而成(历城卍字会成立[ChengLi]于1932年7月),定名为世界[ShiJie]红卍字会山东[ShanDong]分会[FenHui],地址设在本市魏家庄民康里4号,首任会长张星五,于1938年更换冯念鲁任会长至解放。另外还设有世界[ShiJie]红卍字会全鲁分会[FenHui]联合办事处(系1928年1月由山东[ShanDong]各地卍字会推派代表成立[ChengLi]),已并于该会,事实上为同一单位。其业务范围,包括全省会务。在本市附属单位计有恤养院、施诊所、道化小学[XiaoXue],山东[ShanDong]卍字会妇女分会[FenHui]及山东[ShanDong]道院等单位。
2.济南[JiNan]红卍字会,系于1922年由辛铸九、管相麟、郑婴芝等人创办,定名为“世界[ShiJie]红卍字会济南[JiNan]分会[FenHui]”,地址设在本市上新街59号(后迁南关凤凰嘴街28号)。其业务范围包括济南[JiNan]全市会务,其附属单位计有第一、第二诊所,残疾教养所,育婴堂,化育小学[XiaoXue],济南[JiNan]卍字会妇女分会[FenHui],及道德总社等。
济南[JiNan]世界[ShiJie]红卍字会所属单位概况。(1)红卍字会山东[ShanDong]分会[FenHui]系统:①恤养院:地址在城内县东巷72号,系1940年成立[ChengLi],院长马德领,解放前收容残老孤儿百余人。院内有织布机22台,工人59人,孤儿参加生产者达15人。另外,附设小学[XiaoXue]1处,解放后在文教局备案,有学生82人,教职员3人,其学杂费一律免收。院内一切开支均仰赖该院织布利润。②施诊所:设于民康里卍字会内,系于1928年成立[ChengLi],渐次扩大,至1942年改组为红卍字会附设医院。1950年按其设备情况,改为红卍字会诊所,所长杨祖芬,内部分中西医两部,计有工作人员8人。③道化小学[XiaoXue]:系完全小学[XiaoXue],亦设于卍字会内,校长张大可,有学生271人,教职员8人,除学生每学期缴纳45斤小米学费外,不足款由卍字会补助,内有贫苦儿童及军属子弟特别贫困免交学费者计50余人。④山东[ShanDong]道院:是全国红卍字会发源之处,称为母院,系卍字会内之迷信机关,为卍字会之神经中枢,研究所谓“五教一贯原理”及“玄学”,并设有大殿。解放初期尚在初一、十五按期集会。⑤女卍字会山东[ShanDong]分会[FenHui]:地址设在魏家庄62号,于1933年7月由历城红卍字会改组而成,系为卍字会上层内眷家属集会结社之场所,夏天曾施舍茶水作为慈善招牌。内部供有神像,初一、十五磕头集会。会长张界乘,副会长为冯念鲁之妻,会员有200余人。(2)卍字会济南[JiNan]分会[FenHui]系统:①残疾教养所:地址设千佛山麓19号,系1919年修建,1922年定名为红卍字会第一残废院,后称为残疾教养所。解放前收容残老百余人,所内原有卷烟、制香等生产组织,后因资金缺乏停止。解放后收容71人,包括生产教养院拨去残老30人,经费由民政局按月补助小米18000斤。所内做饭、担水、推磨等项工作,皆由残疾人自己办理。②育婴堂:设在永庆街28号,系1925年5月成立[ChengLi],首任所长邹园音,解放后换为宫士珍,收容婴儿11人,为济南[JiNan]市惟一的婴儿收容机构。解放后因经费来源困难,不能维持,后政府对育婴堂进行了整顿,使其真正有利于社会。③诊所:一所设在凤凰嘴街28号卍字会内,二所设于城内府东大街14号,系于1939年成立[ChengLi],由辛铸九任所长,两处计有医务工作人员18人,诊病者日达100至120人。其过去诊病方式及医药设备,与山东[ShanDong]分会[FenHui]诊所相同,尚欠完善。1951年4月先后由政府帮助修改了治病条例,并对其业务进行了整顿。④化育小学[XiaoXue]:系完小,设于上新街20号,有学生320人,校长靳唐,学生一般除缴纳学费30斤小米外,一切经费由济南[JiNan]卍字会分会[FenHui]筹办,免费生约占五分之一。⑤济南[JiNan]卍字会妇女分会[FenHui]:于1922年与济南[JiNan]卍字会同时成立[ChengLi],设于上新街化育小学[XiaoXue]内,其性质与山东[ShanDong]妇女卍字会相同,理事长为唐春曦。(3)道德总社:设于林祥南街202号,为本市卍字会之总宣传部门,也是掌握会员思想的总枢纽,内有藏书楼,曾出版卍字会刊,大肆宣传。世界[ShiJie]红卍字会机构在济南[JiNan]创办并发展至全国,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
二、淄博博山[BoShan]道院、红卍字会
博山[BoShan]道院成立[ChengLi]于1926年农历七月间。当时的创办人有步云浩、石冠英、石鑫三以及王耀东等人。他们在博山[BoShan]绅、商、学各界的帮助下,成立[ChengLi]了道院。公推步云浩、石冠英、薛昆峰等人,赴济南[JiNan]与母院联系,取得他们的赞同和支持。道院成立[ChengLi]后第二年,世界[ShiJie]红卍字会博山[BoShan]分会[FenHui]成立[ChengLi],会址附设在道院内,从此,院、会活动[HuoDong]即合而为一。延至1937年,又由原博山[BoShan]电话局局长马季平(道号慧昭)继任至解放后。后来,由于院、会业务发展,原址不敷应用,又在崔家园故址(现市第二招待所),购地10亩,建四大院落,大门迎面是影壁,东西两个月圆门相对,后院建有大殿,两厢是坐院和经院,中院是客厅和会议室,大门两厢是平民小学[XiaoXue]和施诊所。整个建筑,布局讲究,层次分明。该建筑于1934年完成,共用捐款常洋16000余元。博山[BoShan]道院的组织系统按院纲细则规定,设有统院、坐院、坛院、经院、慈院、宣院等六院。统院设堂籍(统掌)1人,副统掌若干人,院监1人,副院监若干人;各院下设“统掌”、“统文”、“统藏”若干人,协助统掌办理院务。上述人员均系义务职,上班打坐听其自便,办理院务来去自由,并无严格之制度。参加道院和红卍字会的手续是:先有两人介绍,在道院打坐百日之后,经过开坛判经,领经排名,请赐道号,即成为正式道徒(会员)。入会后,每年每人交纳会费常洋5元,由院会发给每人一个铜质珐琅彩色椭圆形证章(徽章),证章蓝地、红卍字、金边,内嵌“道慈济世”四字,配之以为会员标志。此后,开展院、会活动[HuoDong],道院主“内修”,红卍字会主“外慈”,互相配合,进行慈善活动[HuoDong]。博山[BoShan]道院、红卍字会创办以后,先后达20多年,尽管经费出自募捐,经济力量有限,多少还进行了一些慈善活动[HuoDong],群众反映较好。活动[HuoDong]有:(1)开办普济医院。院址设在道院内。院、会从开办费的常洋5000元内,拨出常洋100元,经济南[JiNan]齐鲁医院孙大夫介绍,购买了中西药品几百种。群众看病只交五分钱的挂号费,其他用药、敷料、包扎等,全部免费。(2)设立中医施诊所。普济医院开办后,附近贫苦居民就诊者络绎不绝。为了满足病家要求,便在会内附设“中医施诊所”。约请名中医陈杏村先生(道号永红),每天到会施诊2小时,施方施药,很受欢迎。(3)设立平民小学[XiaoXue]。院、会成立[ChengLi]后,鉴于城区东关、秋谷、东山一带,有许多7岁至10岁的儿童,因家境贫苦无力上学。经院、会商量决定,从各项捐款中拨出一部分经费,设立平民小学[XiaoXue]。校址设在东关石桥(通谷桥)北面关帝庙内,共有房屋4间,1间做办公室,3间做教室,先招收学生1班,共30余人(当时不收女生)。平民小学[XiaoXue]所用课本,由教育局免费发给。由于走读方便,免费上学,很受家长欢迎。平民小学[XiaoXue]开办了10余年。(4)举办因利局。因利局是一个小型无息贷款的机构。基金由会员捐助,共募京钱200吊,规定贷款每人不超过10吊钱。贷款手续简便,只须觅保1人即可。每月还钱1吊,分10次还清,时间不超过1年。贷款者多系城关附近肩挑小贩,他们本小利微,除个别能按时偿还外,多数不能按时偿还。由于长期拖欠,影响了贷款的周转,因此,因利局只开办了2年多就停办了。(5)设立残废栖流所。博山[BoShan]是一个工矿区,由于炉、窑、炭三大行业的发展与兴盛,需要各种劳动力,吸引了外地不少贫民来博山[BoShan]谋生。同时也涌进了一部分男女游民、乞丐,他们既无职业,又居无定处,既影响社会秩序,又有碍市容观瞻。经院、会商讨,决定在秋谷东山下,设残废栖流所一处,修缮了破旧房屋10余间,供他们栖宿。来去自由。在管理上由院、会掌监负责照料。栖流所开办了2年多,后因修筑博八铁路,即行停办。(6)救灾赈济。1945年夏季,博山[BoShan]雷雨成灾,山洪暴发,淹死村民数十人,冲毁房屋百余间,其他财物、牲畜损失无数。当时的地方政府,对如此重大灾情,却不加过问,既不上报呈请拨款救灾,又不发动群众互救互济,置人民的生命、财产于不顾。博山[BoShan]院、会曾先后两次发起救灾呼吁,并以快邮代电向各地红卍字会募集赈款。代电发出后,青岛红卍字会派会员2人,携带赈款常洋3000元,中西药品10余箱,协同博山[BoShan]红卍字会进行赈灾。随后又收到济南[JiNan]红卍字会捐款常洋500元,博山[BoShan]红卍字会捐款常洋500元,由博山[BoShan]院、会携带药品及赈款,驰赴重灾区山头庄,会同庄公所负责人,在山头窑神庙设立办公机构,办理赈灾事宜。在赈款分配上,按灾民户的人口,根据受灾的轻重程度,分别发给每户常洋20元、30元、80元、100元不等,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7)施粥放赈。1928年间,是军阀张宗昌督鲁时期。当时,沂蒙山区一带,因连年兵乱,农业歉收,使这一地区出现荒年。当时,张宗昌拟将灾民遣送博山[BoShan],鉴于此,院、会便向博山[BoShan]绅商各界募捐5000元(常洋),筹备开办粥厂,暂解饥民冻饿之苦。施粥有2处,一在北亭子场地,一在火车站旁。每次施粥大人一大陶碗,小孩一小陶碗。施粥时间自11月开始,至来年正月底,长达3个月之久,基本上度过了严冬。此外还进行了救死扶伤、掩埋尸体等工作。(《淄博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第95—113页)
道院内的活动[HuoDong]有诵经、打坐和祭典。诵经和打坐是道徒日常的必修课。凡参加道院者,须由两人介绍,在道院打坐百日之后,才开始判经、领经。参加道院后,每日参加诵经活动[HuoDong],读《太乙北极真经》。诵经时人数不限,少者五六人,多者十几人均可。诵经时在大殿内依次就坐,由经掌领读,振铃为号,一响一字,约半小时,即可诵完。诵经须根据坛训乩语,指定诵经时间,参与者轮流更替,不固定时间。打坐也是修道人员的主课。入道者先叩拜“至圣先天老祖”的神位,领《修坐须知》一书,内有坐功表10张,每日坚持打坐,形式不拘,时间灵活,在家在院均可。打坐的方法与气功大同小异。祭典也是道院重要活动[HuoDong]之一。仪式非常隆重,时间在每月十五、每年重九和春节。举行祭典时,大殿内香花珍馔,陈列供桌。祭典开始,钟鼓齐鸣,香烟缭绕,灯烛辉煌,参加者为六院一部分负责人和一部分道徒。由统掌主祭,行三跪九叩礼,同时乐队吹奏诵典。
道院的“乩坛”与“架乩”活动[HuoDong]。道院设有乩坛。“架乩”又叫扶乩或“扶鸾”,即“飞鸾宣化”的意思,乩坛的乩子,主要部件包括沙盘、罗圈、乩笔,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掌握操作。通过扶乩,叩请各种仙佛临坛垂训。凡属功名利禄、祸福吉凶、谋事成败、问病求方等,均通过乩语,“指示迷津”。培训乩手扶乩须有3人,密切配合,才能运用自如。扶乩的3个人称为“三才”,即天才、地才、人才。他们的分工是:天才为正乩手,专司乩笔,在沙盘上写字;地才是副乩手,专司报字(报沙)工作;人才也是副乩手,专司抄录(录沙)乩语。训练乩手是架乩的核心工作。道院的乩坛,大致分为“统坛”、“方坛”、“事坛”、“文坛”、“经坛”、“书画坛”等,用什么设什么坛,发挥一乩多坛的作用。(同上书)博山[BoShan]道院红卍字会成立[ChengLi]20多年,道会人员曾达千人之多,举办了一些地方慈善事业。
三、潍县红卍字会和道院
潍县红卍字会和道院成立[ChengLi]于民国初年。会址先在北门大街,继迁南门大街。1940年又在郭宅街路北购得新址(即今文化街小学[XiaoXue]),修葺一新。大门上方悬有道院匾额,红地金字,灿烂鲜明,引人注目。另有女道院,先在芙蓉街,后迁松园街。红卍字会和道院,主要吸收地主士绅富商巨贾参加。人会叫求修,入会人经道友介绍,先在老祖神位前举行求修仪式,后在扶乩时获得批准,缴纳会费30元,以后每月认捐,数目不等,另外还有特别捐款。这就是红卍字会和道院一切活动[HuoDong]的经济来源。入会后互称同修,意为共同修行,成为老祖的信徒,通过乩语给每人赐予法名,按专、务、精、纯四字顺序排列。求修后,由道院发给证书和证章,证书上有法名、年龄等项,由统掌盖章,作为凭证,以便与外地道院联系。证章是铜质制成,蓝瓷地,椭圆形,中间是白地红卍字标志,周围有“慈航伺登”四字。入会者家门上钉有白木牌,上画有红卍字标志,作为家庭标志。潍县红卍字会内院大厅即道院。正面有神镜,正中为至圣先天老祖神位,旁边有儒、佛、道、耶、回教主的神位。道院的活动[HuoDong],主要是打坐、诵圣号、念经、扶乩等。入会者除每月按时到道院参加这些活动[HuoDong]外,还要在家中打坐。(《潍城文史资料》,第4辑,第144—149页)
潍县红卍字会有会长,道院有统掌,多为1人。院设统文(文书)和筑藏(见务)两部分,还有供奉1人掌管日常工作。入会人员大约有500余人。潍县红卍字会在对外活动[HuoDong]中,曾进行了下列工作:施诊所,抗日战争初期设于东关大街,后移于郭宅街新址。救护队,备有担架及急救药品,身着制服,上印有红卍字标志。在战争时期,对双方的伤亡人员,一律进行抢救、治疗和安葬。学校,为了普及教育,让贫家子女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曾创办了红卍字会小学[XiaoXue],男女分校,男校在南门里,女校在松园子街,共8个班,学生200多名。一律免收学杂费,并免费供应课本。贷款与施舍,红卍字会内设因利局,专门接济无本经营的小商贩,由保甲长做担保,一次可以贷与一二十元,作为小本生意,规定每月还本1元,不计利息,还清为止。每年还为贫民施舍粥饭,每天1次,时间为1个月左右。潍县红卍字会和道院于1949年冬解体。(同上书)
四、即墨红卍字会
即墨红卍字会成立[ChengLi]于1924年春,分男卍字会和女卍字会。该会的发起人系当时即墨县内较有名望的地主、商贾、士绅,以募捐的形式筹集了十余万银元资金,创立了这个机构。报请青岛特别市红卍字会批准,定名为“中国红卍字会即墨县分会[FenHui]”。先后推选胡介人、江灼三为会长,胡文泉为副会长。卍字会的会址设在原城里鸭绿池北侧的鬼湾之边、刘猛将军庙旧址。当时因地面狭窄,又购置了门姓、刘姓园地5.5亩,建起了正房20余间,厢房21间,均属宫殿式的古老建筑(即现在的即墨市老干部活动[HuoDong]室)。该会曾有会员120余人,均系城里关外的一些地主、富户及殷实之家。后来,一些卍字会会员的眷属亦纷纷要求入会,经研究商定,购置了瓦房10余间(即原县公安局拘留所处)创立了女卍字会,有会员35人。即墨红卍字会的上级组织是青岛红卍字会,它的性质是以布施为宗旨的慈善机构。当时,即墨红卍字会所搞的慈善活动[HuoDong]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开设医院,当年在男卍字会院内设立医院1处,内设医疗室、手术室、医药室,有医生1人,护士1人,司药1人,勤杂工2人。平日治病一般不收费,以舍药救人为宗旨,即使对危重病人也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一点医药费。创办学校,在女卍字会院设立了一个小学[XiaoXue]教室,招收女学生32人在此就读,并聘请教师授课。班内学生均系即墨城附近的卍字会会员之女,所用桌凳及一切教学经费均由卍字会负担。后来,该班学生有的竟成为即墨县第一代女大学生。救济贫民,即墨红卍字会专门成立[ChengLi]了一个施舍机构,不时地将食物、衣物施舍给即墨城附近的贫困者。不论男女老幼、体弱病残,只要生活无着、家庭贫寒,都可以到卍字会登记申请救济。卍字会的这些施舍活动[HuoDong],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下,也曾起到了一定的救危济贫作用。1949年6月,随着即墨城的解放,即墨县红卍字会亦在中国共产党的新的政策、法令下而自行解体。(《即墨市文史资料》,第6辑,第110—114页)
五、滋阳红卍字会
红卍字会滋阳分会[FenHui]是1921年经驻兖直系军阀部队第六混成旅第一团团长马海乔、参谋曹季湘二人倡议,派人赴滨县将“老祖”神像和牌位暂时安置在大井街东首路北民宅内,设立“世界[ShiJie]红卍字会滋阳分会[FenHui]”,对内称“滋阳道院”,从此该会在兖州正式建立,并开展活动[HuoDong]。两年后,经县长批准,将旧都司衙门拨给该会使用,定为永久会址(即今兖州镇中心小学[XiaoXue]),当时建成前后3处四合院,接待室、办公室俱在中院,这是该会对外活动[HuoDong]部分。穿过中院正厅,是道院部分,正殿5间,东西配房各3间,正殿门上悬有“普渡群伦”四字匾额,殿内中间供“老祖”神像。正殿的东两间的外一间置有小方凳若干,住会人员在此打坐。东头一间为老祖开沙(扶乩)的仙坛,备有桌椅,开沙用具,如:沙盘、丁形木笔等,开沙问卜在此举行。会中一切重大决策,均须依靠仙坛开沙,由老祖决定,这种活动[HuoDong]对外一直保密。该会组织机构设有五院:总院,设总务主任(由副会长兼)、会计、庶务各1人,总揽会中全盘工作;坛院,设供奉1人,专管祭典及设坛开沙;经院,组织会员念经;坐院,组织会员,每晚打坐,坐法采取先天坐式:坐在高约30厘米的小方凳上,两足踏地,双手手心扶膝盖,每次坐1小时;慈院,经办募捐、救济,该会无固定收入,经费来源全靠通过募捐进行筹集。慈院设有救济队,全称为“世界[ShiJie]红卍字会山东[ShanDong]省第二联合救济队滋阳第一组”,设队长1人,队员若干人,战时救死扶伤、掩埋尸体。该会设医院一处(诊所形式),可免收药费。设粥厂1所,每年冬末春初放粥3个月。同时经过调查对无棉衣过冬者,施舍过部分棉衣。另设小学[XiaoXue]1所,创办于1927年,设初级4个班,专门招收贫苦儿童免费入学,享受4年启蒙教育。初名“私立保慈小学[XiaoXue]”,国民党县党部占据该会前院时,更名“三民小学[XiaoXue]”。该党部撤销后,又改为“红卍字会小学[XiaoXue]”。一直持续到解放后,才由县教育科接管,正式改名为“东桥小学[XiaoXue]”。入会时要经人介绍,申请虔诚求修(信仰),自愿按时交纳会费,每年再量力捐赠一些财物。然后经仙坛开沙,老祖同意批准,才能成为会员,并赐予道名。每逢春节,每月初一、十五,所有会员都要到会参加祭祀老祖。1938年1月,日寇占领后,该会为了保护附近群众的安全,免遭日寇蹂躏,毅然举办“难民临时收容所”,收容了大批前来避难的群众。1948年兖州解放后,该会经费来源无着,活动[HuoDong]全部停止,于1953年5月经县人民政府宣布解散而告终。(《兖州文史资料》,第5辑,第216—222页)
红卍字会自成立[ChengLi]以来,在各个历史时期,从未接受过任何部门的津贴和补助,完全是以捐自养。尤其是遇到战乱年代,它严守中立,不参与政治活动[HuoDong],并以慈善团体的名义,进行一些缓冲活动[HuoDong],救死扶伤,扶困济危如遇荒年或疫病流行,即通过募捐进行放赈、放粮、施粥、施药。如遇战乱,即组织会员到战地救护,掩埋尸体,发扬人道主义精神。道院、红卍字会在社会救济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上一篇:姜尚封齐--中国年鉴网
下一篇:李开芳守高唐--中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