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中国记忆 > 地区记忆 > 山东记忆 >

孝文帝安抚山东--中国年鉴网

     公元469年,慕容白曜率魏军攻下刘宋在山东[ShanDong]的最后一个堡垒东阳城后,北魏[BeiWei]完全占据了今天的山东[ShanDong]地区。北魏[BeiWei]占据山东[ShanDong]地区后,于太和十年(公元486年)重新划定了各地州郡。在山东[ShanDong]境内设置的州郡主要有6个,即光州(治今莱州)、青州(治今青州)、南青州(有时亦称东兖州,治今沂水)、齐州(治今济南)、济州(治今茌平西南)、兖州(治今兖州)。从总体上来说,北魏[BeiWei]统治时期,山东[ShanDong]地区的局势相对安定,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这与当时[DangShi]北魏[BeiWei]的休养、安抚政策有关。特别是孝文帝[WenDi]对山东[ShanDong]的安抚政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孝文帝[WenDi]之所以对山东[ShanDong]采取安抚的统治政策,这与当时[DangShi]复杂的社会背景、尖锐的社会矛盾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DangShi]的社会基本状况是:
  长期的战乱,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年的战争,特别是刘宋在山东[ShanDong]地区长达几十年的战争,给山东[ShanDong]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据史书记载,宋魏对峙于黄河时期,山东[ShanDong]屡被战争祸害,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拓跋焘的南下,“破南兖、徐、兖、豫、青、冀六州,杀伤不可胜计……所过郡县,赤地无余,春燕归,巢于林木”。魏对山东[ShanDong]的统一战争,使山东[ShanDong]的经济又遭受一次重创。自北魏[BeiWei]统一山东[ShanDong],到孝文帝[WenDi]改革前,山东[ShanDong]经济的恢复一直十分迟缓。就连当时[DangShi]经济基础比较好的齐州,也出现了“耕者日少,田有荒芜”的现象。
  北魏[BeiWei]王朝对山东[ShanDong]地区的横征暴敛,残酷异常。北魏[BeiWei]自建国以来,官兵没有俸禄,起初都靠战争掠夺来分赏官兵。在占据山东[ShanDong]后,战争大大减少了,许多官员不可能再靠战争来掠夺财富了,于是贪赃枉法,变本加厉地剥削人民的现象十分猖獗,这也反映了当时[DangShi]北魏[BeiWei]政治统治的腐败。正如南朝谢灵运所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糜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此屋。”
  北魏[BeiWei]统治山东[ShanDong]初年,大规模的移民,加剧了这一地区的社会矛盾。自南燕以来,青齐地区一直是豪强武装的纵横之地,世家大族的势力十分强盛,出现了许多有名的世家大族。例如,泰山羊氏,东平毕氏,清河张氏、宋氏,他们都是世代土著大姓,拥有私家部曲和僮客。慕容德入主青州时,迁入了一大批河北豪族(主要是今山东[ShanDong]武城、平原一带人),这些豪族凭借宗族和乡里关系控制着随行迁来的人民,同时利用免役的特权吸引当地破产农民,使大量外来的和本地的人民成为他们的荫户,从而在青齐地区又形成了另一种豪强力量。其影响较大的有崔氏、刘氏、王氏、房氏、傅氏等。他们在不长的时间里便被看作是青齐地区的“土民”,并以其优越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特权不断扩展其势力范围。南燕灭亡之后,青齐地区仍然由这些大姓们所控制,刘宋政权在青齐地区统治的55年间,也主要依靠这些青齐豪强,豪强的私人武装成为当时[DangShi]州郡镇的戍军,他们是守卫青齐的主要军事力量。这些豪强大姓联众聚族,控制地盘,在当地的影响力可谓举足轻重。在北魏[BeiWei]征服青齐过程中,曾遭到刘宋守军、也就是当时[DangShi]地主豪强力量的顽强抵抗。所以在军事胜利后,北魏[BeiWei]统治者高度重视青齐豪强的力量,决定“徙青、齐民于平城,置升城、历城民望于桑乾,立平齐郡以居之;自余悉为奴婢,分赐百官”。企图以此来拆散和消除青齐大姓的势力。北魏[BeiWei]在平城(今山西大同)附近新设“平齐郡”,用来安置从山东[ShanDong]迁徙来的居民,所有迁来人户均称之为“平齐民”,受到严格的控制。北魏[BeiWei]对青齐居民的这次大迁徙,对当地豪强势力的确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它使许多望族被支解,家产荡尽,这对维护北魏[BeiWei]对山东[ShanDong]的统治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当时[DangShi]的平齐民大多是青齐的地主豪强,他们被迫离开了自己世代生活的地域,其经济实力大大衰降,这必然加深其对统治者的不满。另外,一些普通的平齐民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俘虏性质,有时还会被征发兵役,交纳租赋,政治经济地位低,生活比较困苦。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政治上的重压和经济上的盘剥,使山东[ShanDong]人民困苦不堪,于是不断爆发多种形式的反抗斗争。道武帝拓跋珪刚刚控制了山东[ShanDong]西北部时,皇始二年(公元397年),平原人徐超就起兵反魏。明元帝时,北魏[BeiWei]军队渡过黄河,骚扰兖州居民,结果遭到高平(今山东[ShanDong]微山)人民的反抗。皇兴四年(公元469年),慕容白曜平定三齐,使北魏[BeiWei]王朝占据了山东[ShanDong]全境,但不久就接二连三地爆发了多次农民起义,直接打击了立足未稳的北魏[BeiWei]政权。孝文帝[WenDi]元宏即位的第一年(公元471年)九月,青州高阳发生了封辩为首的农民起义;十一月,齐州平陵发生了司马小君为首的农民起义;第三年十二月,齐州又爆发了刘举为首的农民起义;第十年十月,徐州兰陵爆发了桓标之为首的农民起义;兖州爆发了徐猛子为首的农民起义;泰山有张和颜等推司马朗之为首的农民起义。据统计,当时[DangShi]山东[ShanDong]地区的农民起义次数大约占同期北魏[BeiWei]境内农民起义总数的半数左右。这也反映出当时[DangShi]山东[ShanDong]各族人民遭受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当时[DangShi]社会矛盾的尖锐化程度。
  面对山东[ShanDong]等地频繁爆发的农民起义,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北魏[BeiWei]孝文帝[WenDi]时代开始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政策与措施,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习俗等多方面来改革旧制,安定国家。就山东[ShanDong]而言,孝文帝[WenDi]也曾投入了很大的精力,采取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安抚和稳定山东[ShanDong],促使山东[ShanDong]的社会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孝文帝[WenDi]元宏于公元471年即位,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开明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吸收先进的思想文化,革除旧习,促进民族的融合与发展。孝文帝[WenDi]对山东[ShanDong]地区的改革与安抚政策和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孝文帝[WenDi]下令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这对加强中原包括山东[ShanDong]的控制有积极的作用;改革官僚制度,严惩贪赃枉法者,使吏治得以整顿;禁说胡语,禁穿胡服,改姓汉姓,学说汉语,改穿汉服,禁止鲜卑同姓相婚,提倡鲜卑贵族与汉族大姓之间的通婚;在礼乐刑法等方面也作出了相应的改革,等等。这些措施大大推进了少数民族的汉化和民族融合进程,实现了北魏[BeiWei]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这些措施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山东[ShanDong]地区,对稳定山东[ShanDong]地区的社会局势,促进山东[ShanDong]地区的民族融合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积极意义。
  在政治上实行怀柔、安抚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尊孔、光大儒学,举贤人做山东[ShanDong]地方州刺史。北魏[BeiWei]统治者深知山东[ShanDong]是孔孟之乡,是儒学正宗所在,又是战国秦汉的经济中心地区。所以,山东[ShanDong]地区的稳定对北魏[BeiWei]王朝统治的稳定意义重大。太和七年(公元483年)正月,孝文帝[WenDi]下诏“青、齐、光、东徐四州之民,户运仓粟二十石,送瑕丘、琅琊,复租算一年”。这一做法有点类似于后来的以工代赈的做法。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四月,孝文帝[WenDi]亲自到山东[ShanDong]一带巡视,并专门到鲁城(今山东[ShanDong]曲阜市)祭孔庙,并下诏拜孔氏4人、颜氏2人为官。选孔氏后裔1人,封崇圣侯,封邑100户,以奉孔子之祀。还“诏兖州为孔子起园柏,修饰坟垅,更建碑铭,褒扬圣德”。同时,还大力提倡儒学,一时期山东[ShanDong]儒风极为盛行。孝文帝[WenDi]巡视期间,减免租赋,赏赐高寿者,煞费苦心,并诏兖州刺史举部内人士人才堪军国及守宰治行,具以名闻。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又下诏,对兖州、青州、齐州、徐州等地的士人,“擢其门才,引令赴厥,依中州官比,随能序之”。一带在选用本地士人的同时,北魏[BeiWei]政权慎重选择山东[ShanDong]各州的长吏,使用很多汉人中的高门士族为山东[ShanDong]各州刺史。例如,孝文帝[WenDi]时,博陵崔挺为光州刺史,后改为李冲之子李延寔,范阳卢道裕也曾任青州刺史。北魏[BeiWei]是鲜卑拓跋氏所建立起来的政权,一般来说,主要的地方官大多由鲜卑人出任。北魏[BeiWei]夺取了山东[ShanDong]之后,为了取得当地居民的信任,采取以当地人为州郡官的做法,有力地加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利用当地望族担任地方官,利用地望和宗主关系有效地控制了局面,使原来的军事征服迅速地变为政治统治。特别是在孝文帝[WenDi]以后,加强了鲜卑贵族与汉族豪门联合统治的国策,大力扶植汉族地主的特权,从而使得北魏[BeiWei]在山东[ShanDong]的统治更加附和民心,使北魏[BeiWei]政权与青齐豪族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二是使原北迁的青齐豪族回归。北魏[BeiWei]占据山东[ShanDong]初期,青齐豪族北迁,他们或为客,或为平齐户,其势力曾遭到重创,但他们并没有一蹶不振,反而继续寻求发展。北魏[BeiWei]政府为了缓和矛盾,放松了对青齐豪族的许多限制政策,一些人开始回迁青齐地区。由于北魏[BeiWei]对北迁豪族相继回迁事实的默认,被迁到平齐郡的平齐民们,也不断摆脱原来的俘虏身份,逐渐恢复或取得了大族地位和特权。到北魏[BeiWei]孝文帝[WenDi]时,许多平齐民都脱离了平齐郡,重新回到山东[ShanDong]来光复旧业,就连一些被征发兵役的平齐民也逐渐恢复了士族身份。还有许多豪族在孝文帝[WenDi]时当了大官,在其宗族回到青齐后,仍然是当地最有势力的豪强。那些当年留在本地的豪族迅速兼并土地,招收依附人口,势力也不断壮大。这些都是孝文帝[WenDi]加强对山东[ShanDong]的统治,安定人心的一些重要措施。

  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新租调制,也是促进山东[ShanDong]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的重要措施。北魏[BeiWei]统一北方初年,豪强兼并,庇占农户,一般农民大量流散逃亡成为当时[DangShi]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就当时[DangShi]的山东[ShanDong]而言,不立三长,只设宗主督护,因而出现了“人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谓之荫附”的现象。当时[DangShi]青州一带“民户殷多,编籍不实”已经十分严重,大户庇占民户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税源与兵源。民户的大量流亡与土地的荒芜,同样困扰着北魏[BeiWei]的统治。所以北魏[BeiWei]政权曾多次下诏,命令逃亡隐匿避难他乡的人立即归还旧居,否则以法论处,但收效不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北魏[BeiWei]孝文帝[WenDi]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开始推行均田制,试图以此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接受封建国家的直接控制和剥削。均田制规定:15岁以上的男子授露田40亩,妇女20亩,因为要休耕,都加倍授田。初授田的人,男子授桑田20亩,新授桑田必须在3年内种桑50株,枣5株,榆3株。不易种桑的地方,男子授麻田10亩,妇女5亩。露田不准买卖,身死及年满60岁时,归还官府。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可以买定额20亩的不足部分或卖有余部分。奴婢和耕牛亦授田,奴婢授田的办法同普通农民一样,人数不限,田地归奴婢主人掌管,如再卖身别主,需将田地还官。4岁以上的耕牛一头授田30亩,以4头为限。官吏给公田,从刺史到县令按官职高低分别授田15顷到6顷,作为俸田,离任时移交下任,不得转卖。孝文帝[WenDi]的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农民所受之田,只有桑田有着不完全的所有权。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均田制以计口授田的方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让农民开垦和耕种土地,以达到增加国家租调收入的目的。通过实行均田制,使一部分荫户脱离了地主的控制,变成为均田户,也使一些荒地得以开垦出来;它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山东[ShanDong]的均田制是从平城开始的,然后逐渐推广到各地,推行情况与当时[DangShi]全国其他地区类似,成效也比较显著。


  在推行均田制的同时,孝文帝[WenDi]还颁,布了租调制,规定,一夫一妇(每户)每年要出帛1匹、粟2石。15岁以上的未婚男女4人,从事耕织的奴婢8人,耕牛20头,其租调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事实上,租调制规定了政府对均田户的剥削限额,这个数额比以前相对减少,所以使农民的负担相对减轻了,这对发展社会生产有利,自然对稳定社会也大有益处。
  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北魏[BeiWei]孝文帝[WenDi]又进行了基层政权的改革,颁布了三长制法令,以代替魏初的宗主督护制。三长制规定,五宗主一邻长,五邻长一里长,五里长一党长。三长的职责是管理和检查户籍,征收租调和兵役。三长制的推行限制了豪强地主的荫户和侵吞国家的租调,有利于农民与土地的结合,强化了基层政权,保证均田的实施和租调兵役的征发。
  孝文帝[WenDi]的这些改革措施,从总体上来说对广大民众是有利的。它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同大地主争夺荫户,扩大剥削面,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政府的收入增加了,垦田面积大大增加了。黄河流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处在黄河流域下游地区的山东[ShanDong]青州更是如此,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取得了高于其他地区的成就。特别是均田制实施后,山东[ShanDong]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快的恢复和发展。
  在农业生产工具方面,据《齐民要术·耕田》记载,当时[DangShi]在山东[ShanDong]出现了许多崭新的农业工具,例如,有三脚耧犁、两脚耧犁和一脚耧犁,有辽车长辕犁和齐人蔚犁等。除了耕犁以外,还出现了用以平田碎土的耙、劳,还有锄草和收割的锄、镰等工具。另外,在作物栽培技术方面也有了许多新的发明。
  在手工业方面,山东[ShanDong]诸州的手工业也有较大发展,除了有大批的伎作户、绫罗户、细茧户、罗觳户以及金银铁匠为官方手工业作坊效力外,设在山东[ShanDong]的官营手工业也颇具规模。孝文帝[WenDi]时代,东徐州刺史崔鉴的冶铜、光州刺史崔挺的铁器制造都很有名。南青州的苑烛山、齐州的商山,也都是著名的制铜业地区。另外,由于山东[ShanDong]盛产海盐,所以海盐业也很发达。据记载,青州有盐灶546户。私营手工业,尤其是官僚贵族经营的手工业也比较发达,例如,家住兖州北境的官僚毕义云,“家有十余机织锦”,规模十分可观。
  总之,北魏[BeiWei]孝文帝[WenDi]在位期间,由于着力于内部改革,国家较为安定,从而使山东[ShanDong]经济与政治形势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在孝文帝[WenDi]之后,北魏[BeiWei]统治急转直下,统治阶级腐败奢侈,民众困苦不堪,山东[ShanDong]地区又成为当时[DangShi]南北政权争夺的要地,社会秩序又出现了动荡不安的局面。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