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国史视角 >

长时段看历史的观点是否已过时?--共和国史册(4)

  
  中国[ZhongGuo]由传统走向现代[XianDai]是个漫长的过程,从通贯整体的角度考虑,您觉得有哪些关键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王家范:首先,“大一统”给中国[ZhongGuo]历史[LiShi]带来的影响是持久而深刻的。像中国[ZhongGuo]这样在广袤的领土上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一统到底,世界历史[LiShi]罕见,功能是双重的、两面的。基于各地环境、生态、资源乃至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中央的政策是绝不丢弃任何一个[YiGe]“孩子”,实施各种财政平调,以有余补不足。这是维护“大家庭”统一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中唐以来政府财赋“大半”出江南[JiangNan],不是哪个人的主张。愈后愈烈,正说明随经济[JingJi]重心南移,南北、东西之间地区经济[JingJi]实力的差距在不断拉大,江南[JiangNan]地区的文人再叫喊(屡见于各地赋役志),政策不会因此改变。历史[LiShi]教训不断启示当政者,穷困地区的任何动乱都可能影响全局稳定,而消弭大大小小的地方动乱,长年累月为此付出的财政支出,好好统计,一定是相当惊人的,富庶的江南[JiangNan]能不多出点钱?

  为着稳定人口众多的大中国[ZhongGuo],假设现代[XianDai]化的目标是要实现全国“均富”,这就成了其他任何国家没有[MeiYou]解决过的“世界难题”。所以单挑出一个[YiGe]江南[JiangNan]的“早期近代”,想用于说明整个中国[ZhongGuo]走向“现代[XianDai]”已具备历史[LiShi]前提,是部分盖住全局,回避了“中国[ZhongGuo]难题”的整体艰难性,与“欧洲命题”无可比性。“欧洲命题”是需要放在世界性的殖民历史[LiShi]中才得以体现其最后“成功”,而江南[JiangNan]不同于欧洲任何局部地区,它是当时中国[ZhongGuo]政府统一管辖下的江南[JiangNan],不可能靠殖民剥夺其他地区“致富”。更紧要的是,古代中国[ZhongGuo]政府不直接主导生产经营(朱元璋强制种植棉麻算是个例外),重点只是抓财政,一味敛财要钱,不为生产经营者积极创造有利于发展的经济[JingJi]环境,从未有过用发展规划之类来主动调整地区经济[JingJi]的不平衡,这与同期西欧国家比较,明显是致命的短板。

  其次,两宋以来,在经济[JingJi]态势上确实出现了新的局面,明显的是货币经济[JingJi]逐渐取代实物经济[JingJi]的地位,“商业资本主义”在若干地区获得较快的发展。明清江南[JiangNan](鸦片战争前,以后习称“近代”,下同)是继承两宋以来的成果,又有新的开拓。在全世界,“商业资本主义”下货币积聚的强烈刺激,贪欲(这里是使用中性意义上的“贪欲”)必然扩张。它有两条出路:一条是革新生产技术与生产组织,调整经济[JingJi]结构,扩张实体经济[JingJi],创新出“工业资本主义”,社会[SheHui]财富增长走上更高一级台阶。一条是引导消费畸形增长,权力与财富的勾结更趋紧密,有权者愈富,无权者愈贫,生产者停滞在简单再生产的境地,实体经济[JingJi]的经营者又缺乏改革的动力,社会[SheHui]财富增长滞缓。明清的状态只能是属于后者。现在研究明清商人的人越来越多,试问在所谓的“近代早期”,中国[ZhongGuo]有多少商人投资于生产领域?有多少资本实力和投资冲动?商界的所谓豪富,有多少称得上真正的“资本阶级”?大都是靠官商勾结,靠政策的“特许优惠”异常活跃于流通领域。他们在“成功”后,又去模仿官僚消费情态,用钱交结或转化为官僚,稍有头脑者即使将部分资金转移于购买田产,也只是为自己留后路,坐收租金,不思经营。政局大变或权力背景一倒,他们的财富也往往灰飞烟灭。不少还是“死”于“杀富”政策,成为政局变动的牺牲品(明初与清初打击豪富就是显例)。

  第三,尽管“外因决定论”对解释任何历史[LiShi]都不具备充足理由,但谁也不能否认外因在中国[ZhongGuo]近代历史[LiShi]进程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机器生产是由外国引进的,工厂制度是从外国搬来的,外资企业在中国[ZhongGuo]现代[XianDai]企业中的比重特高,甚至最早的“资本家”也多数由“买办”转化而来,等等。外国因素的介入,影响到整个中国[ZhongGuo]现代[XianDai]化进程的特质,也逼出了有别于欧洲的中国[ZhongGuo]自主变迁模式,历史[LiShi]情节的起伏极多、极大。用某些相似欧洲的“现象”硬给明清按上“早期近代”的头衔,从明清直接当下,活生生地跳过百年中国[ZhongGuo]幅度最大的历史[LiShi]变迁,算不上是通贯性的历史[LiShi]思维。

  例如有些学者把当代江南[JiangNan]经济[JingJi]发展新局面拉牵到明清“早期近代”的“现代[XianDai]性”,且举改革开放后的社队企业兴起作例子。我们都是亲历其变化的过来人,若要追究其“历史[LiShi]前提”,归之于明清的耕织并举与家庭手工业传统,不是未能深谙变革内情,就是历史[LiShi]比附不伦不类。历史[LiShi]的连续性是一环接一环慢慢地在时间中演化,跳过现代[XianDai]的积累与变迁,就无以解释当代与前此变化的“连续”。稍远的不说,人民公社曾经是农工商合一的“大共同体”,改革前期大多数经营社队企业的“法人”,正由这些“公社干部”转化而来,而且大都属于乡办、镇办企业,地方政府是真正的“后台老板”。他们最初接的生产项目也都由国营企业为“逃避”国家财政、“外包”转移给他们的。这些都是明清历史[LiShi]上没有[MeiYou]过的“因素”。抽掉了人民公社、国营企业产生与演化的一段历史[LiShi]情节,就无以解释社队企业的平地拔起,以及后来的种种变化。

  到今天,乡镇民营经济[JingJi]较前低落,但港台外资企业接踵而上。更“意外”的,各地急速推进的城市化(圈地、造房、筑路风潮)把许多社队企业早早送进了历史[LiShi]档案馆,引得无地农民纷纷离乡背井进城打工,创造出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宏大历史[LiShi]场景(有没有[MeiYou]后患,需要时间来说明)。这从明清里面能够找到“历史[LiShi]连续性”吗?如果一定要说有,只是上面说到过的,谋生存、趋获利的普遍“人性”,人人都有想挣钱的经济[JingJi]本能,而不是什么男耕女织的“传统”(相反在城市打工,更多的是夫妇异地分居)。

  再以造大楼来说,上海几十年城市建筑变化很小,没有[MeiYou]造房能力?没有[MeiYou]造房欲望?不是。近短短一二十年,成片“旧区改造”,高楼大厦林立,“老上海”认不得新上海的“路”。动力来自哪里?造房迅速创造GDP增量的“经济[JingJi]理性”获得了政府开发政策的支持,进城农民有了打工的“大市场”,一些人搭车获利成了富豪,一年一个[YiGe]样,十年大变样,“江南[JiangNan]奇迹”就这样发生了。这在历史[LiShi]上叫做“风气”变化,即社会[SheHui]情势与政府政策在变化。

  深究上面涉及的经济[JingJi]改革实践,我们不难发现这里隐藏有更深刻的“大道理”:中国[ZhongGuo]现代[XianDai]化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主导,到处都可以看得见“国家”这只有形的手,这就是现代[XianDai]中国[ZhongGuo]的历史[LiShi]特色。情势已经与古代大不相同,虽然同是集权体制,政府职能发生了重大的转折(这种变化大约始于1927年,1949年后更强化),“全能政府”显示出了一种欧洲过去发展经济[JingJi]所不具备的高主导、高速度、高效率优势。很显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江南[JiangNan]奇迹”的出现,离不开改革开放这样历史[LiShi]上从未有过的政府创举,离不开国家政策的重大转变与强力引导。明清江南[JiangNan]与当代江南[JiangNan],地是同一块地,经济[JingJi]发展面临的“社会[SheHui]情势”却截然不同,岂能同日而语?为什么这样的局面没有[MeiYou]出现在八十年代之前的数十年间?不是正好反证离开“社会[SheHui]情势”,特别是制度环境、经济[JingJi]政策的变迁谈历史[LiShi]发展动因,在方法论上只能是舍本逐末,没有[MeiYou]穿透到历史[LiShi]深层里去。

  您所说的社会[SheHui]情势对历史[LiShi]发展的影响我们能够理解,那么这些制度、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不是也要受到中国[ZhongGuo]文化一些基本观念的制约呢?

  王家范:是的。考察中国[ZhongGuo]历史[LiShi]的连续性与变革的关系,不能不注意中国[ZhongGuo]文化的特色。照说政治、经济[JingJi]变化的迹象比较容易捉摸,但由于中国[ZhongGuo]文化在一些基本观念上始终保持凝重的连贯性,有时会给这种观察带来印象模糊的假相甚至错觉。在两千年里,“新名词”出现的概率很低(至近代方有大的改变),利用旧词内涵释义上极富弹性的特点,往旧瓶注入“新酒”,则是中国[ZhongGuo]文化应对情势不变中有变的特殊技巧。

  举个例子,王安石既要解决北宋“三冗”造成的巨大财政赤字,拯救政府开支短缺危机,又不能明显背离“民本”的仁政要旨,就搬出“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老话,在观念上和谐了两者的冲突。田地赋役征收率不变,但赋役操作的劳务成本在“代役费”的名义下被摊派到田与丁,改收货币,直接间接地增加了民间的负担。具有新意义的变化,则是赋税徭役征收重心的缓慢转向,开始产生提高工商税比重的“初念”,实物征收向货币征收的过渡在加速。王安石新法开始对商业流通领域动手增税,利用货币贷款增加政府收入,正是应对了北宋以来“商业资本主义”开始成长的“社会[SheHui]情势”,发出了政府政策有所转向的新信号。所以新法虽废,应对社会[SheHui]变化的这些政策要点一直被延续下来,明“一条鞭法”,就是这种政策的延续和发展,直至民国政府将田赋变为地方收入,中央财政主要依赖于工商贸易方面的税收。

  再说近代著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重点突破在允许“用”西法,至于用到什么程度破坏了“体”,没有[MeiYou]明确的“定义”,可以打擦边球,富有弹性。有别于西方爱下明晰定义,旧词新用的语言模糊,虽容易产生争论不清的麻烦,但也能够给善于钻空隙的创新活动提供“混入”的便利,减少抗拒变迁的阻力。这种文化特性,只有在连续中变化、变化不离“根本”的中国[ZhongGuo]情境下,才能得到准确的说明,映射出中国[ZhongGuo]历史[LiShi]始终是不变中有变,发展中又包含着不发展,渐变、缓变是主调。新中有旧,旧中有新,新旧杂陈,这就决定了中国[ZhongGuo]现代[XianDai]化必然是一个[YiGe]漫长的过程,慢慢地通过时间积累蜕变,而不会是一朝“脱胎换骨”。其全过程,一定不会纯粹是别人模式的翻版,只能是“中国[ZhongGuo]模式”,中国[ZhongGuo]人自己走出来的模式,糅合了中西各种历史[LiShi]因素的模式。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