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国史视角 >
是什么让梁启超对中国文化从严厉批评到高度赞美--中国年鉴网(2)
二
现代中国[ZhongGuo]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WenHua]的看法也颇不一致,其分歧之大,并不亚于西方人。这种分歧不仅指西化派对东方传统的贬斥与东方文化[WenHua]本位论者对东方传统的褒扬之间形成的强烈对比,而且,即使在同一位中国[ZhongGuo]思想家那里,先后对东亚传统的褒与贬、扬与抑,往往形成巨大反差。如本文要讨论的现代中国[ZhongGuo]著名文化[WenHua]人梁启超[LiangQiChao](1873—1929),在20世纪初叶评价东亚传统的言论的骤变性,便是一个典型案例。
梁启超[LiangQiChao]是中国[ZhongGuo]近代重要的革新运动——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和主要宣传家。1898年变法失败后,梁氏流亡日本,潜心研习西方文化[WenHua],以谋求强国之道;1899年,梁氏东渡太平洋,造访美国,目的是“暂将适彼世界共和政体之祖国,问政求学观其光”。1903年2月梁氏再次离日游美,并于1904年2月在《新民丛报》增刊发表《新大陆游记》,文中流露出中国[ZhongGuo]大不如日本,更不如美国的感慨:
从内地来者,至香港上海,眼界辄一变,内地陋矣,不足道矣。至日本,眼界又一变,香港上海陋矣,不足道矣。渡海至太平洋沿岸,眼界又一变,日本陋矣,不足道矣。更横大陆至美国东方,眼界又一变,太平洋沿岸诸都会陋矣,不足道矣。此殆凡游历者所同知也。
此游记除大力推介美国的现代文明,特别是民主政治以外,还尖锐批评中国[ZhongGuo]固有文明。梁氏在这部游记中列举“吾中国[ZhongGuo]人之缺点”如下(仅引纲目):一曰有族民资格而无市民资格。二曰有村落思想而无国家思想。三曰只能受专制不能享自由。四曰无高尚之目的。此外,梁氏还痛论中国[ZhongGuo]人行为方式的种种不文明处,诸如:
西人数人同行者如雁群,中国[ZhongGuo]人数人同行者如散鸭。西人讲话……其发声之高下,皆应其度。中国[ZhongGuo]则群数人座谈于室,声或如雷;聚数千演说于堂,声或如蚊。……吾友徐君勉亦云:中国[ZhongGuo]人未曾会行路,未曾会讲话,真非过言。斯事虽小,可以喻大也。
1899年至1904年间的梁启超[LiangQiChao],对西方现代文明的仰慕,对东亚传统社会[SheHui]及文化[WenHua]的不满都溢于言表。
但时过十余载,1918年12月,梁启超[LiangQiChao]与蒋百里(1882—1938)、丁文江(1887—1936)、张君劢(1887—1969)等7人旅游英、法、德、意等欧洲列国,1920年1月离欧,3月回归上海。梁氏一行访欧期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西方现代文明的种种弊端一并充分暴露,一批西方人,尤其是西方的人文学者对西方文明持批判态度(德国人斯宾格勒1918年出版的《西方的没落》为其代表作),有的甚至对西方文明陷入绝望,并把希冀的目光投向东方。梁启超[LiangQiChao]返回后发表的《欧游心影录》对这种情形有如下描述:
记得一位美国有名的新闻记者赛蒙氏和我闲谈,他问我:“你回到中国[ZhongGuo]干什么事?是否要把西洋文明带些回去?”我说:“这个自然。”他叹一口气说:“唉,可怜,西洋文明已经破产了。”我问他:“你回到美国却干什么?”他说:“我回去就关起大门老等,等你们把中国[ZhongGuo]文明输进来救拔我们。”
曾几何时,在《新大陆游记》(1904年印行)中梁氏历数中国[ZhongGuo]社会[SheHui]及文化[WenHua]的种种病态,认为惟有学习西方才有出路,而在《欧游心影录》(1920年印行)中,梁氏却一百八十度转变,向中国[ZhongGuo]青年大声疾呼:
我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指孔子、老子、墨子——引者)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
这里梁启超[LiangQiChao]申述的不仅是“中国[ZhongGuo]文化[WenHua]救国论”,而且是“中国[ZhongGuo]文化[WenHua]救世论”。必须指出的是,1920年的梁启超[LiangQiChao]与1904年的梁启超[LiangQiChao]相比,其爱国救世的热情和诚意别无二致,其笔端也都“常带感情”。然而,同样是这位有着赤子之心的梁启超[LiangQiChao],何以在十余年间对中国[ZhongGuo]文化[WenHua]现世价值的评判发生如此截然背反的变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