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厘金局当差一年胜过一个州官--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
要钱名目繁多,商民怒砸厘金局
赊旗店厘金局政绩不错,“市岁税常巨万”,但其背后,是镇上商户民怨沸腾,设厘金局的第二年,就酿成商民“怒砸厘金局”事件。
这一事件,史志记载并不详细,只清光绪《南阳[NanYang]县志》有记录:“咸丰九年,赊旗镇委官苛税,商民怒毁厘局,逐委员[WeiYuan]而置市,知县曹敬生去职。”
当地老百姓说法很多,至今还有歌谣:“啥年月,暴政苛,要钱名目牛毛多。官逼民反不能活,百姓一起吐唾沫。唾沫吐进厘金局,淹死税官一鳖窝。”
老百姓相传,当年商民(其中有许多山陕商人)抬起大圆木,先撞断“奉旨抽厘”大旗,又抬起圆木向大门撞击,大门上两个碗口粗细的门闩都被撞折了,大门洞开。厘金局办事人员被捉住的,都是一顿暴打。暴怒商民还砸烂了很多东西。
事件后果出人意料。“按常规,这种民变都会招来屠杀,可朝廷以保税保饷为重,安抚商民,驱逐了知县与委员[WeiYuan],并对厘金征收[ZhengShou]制度进行改革,采用包税制,由山陕同乡会总代理,向各商户按定额征收[ZhengShou]后,将一部分按厘金局所定额度交付厘局,盈余部分逐年积存,投入山陕会馆建设。”杨银鹏道。
社旗山陕会馆内,有一通《重兴山陕会馆碑记》,记载了自咸丰九年到民国十二年64年间,厘金局在上交朝廷包税厘金外,盈余厘金还有“七万二千八百五十八两”。这笔钱数不算小,都捐给会馆的重修工程。
民国初年,赊旗店厘金局改称“南泌方统税征收[ZhengShou]局”,山西望族宋万青任局长。1931年,民国政府裁撤厘金,改征统税和营业税,赊旗店厘金局走完了它74年历程。
“厘金发达时期,即其殃民最甚之时”
清代[QingDai]厘金制虽暂缓了清政府财政军事危机,但厘捐过于繁重,既阻碍商品流通,又抑制生产发展,最终也未能挽救清代[QingDai]灭亡命运。
厘捐到底多繁重?近代学者王振先在《中国[ZhongGuo]厘金问题》举例道:“……江苏一省,有四百余所之分卡,自大运河上流宿迁县至镇江,其间距离仅六百里,厘局及常关之数,达十有九。又由河南省卫辉府经卫河输送货物于天津,历河南、山东、直隶三省,沿途纳税须十余次。其烦苛可想……所谓厘金发达时期,即其殃民最甚之时。”
近代学者罗玉东在《中国[ZhongGuo]厘金史》中分析,厘金推广后,列强为利于洋货在内地销售,在《天津条约》中规定了子口税制度,洋货进入内地交纳子口税后,不再另纳厘金,这使中国[ZhongGuo]工商业处于十分不利地位。厘金制度不但殃民,而且也是摧残中国[ZhongGuo]民族工商业发展的一项恶政。
厘金作为“恶税”,主要有两方面弊端[BiDuan],一是税收本身的弊端[BiDuan],二是征收[ZhengShou]中的弊端[BiDuan]。
税收本身弊端[BiDuan]是厘金过重,增加了商品成本,使物价过高,阻断本国商品销路,使外国货物乘虚而入。征收[ZhengShou]中的弊端[BiDuan]是,征收[ZhengShou]中关卡留难,虚耗商本,“商人不能预料厘金的多寡,绝不敢避熟就生,开辟新市场,造成了本国产业衰败”。
厘金征收[ZhengShou]中的弊端[BiDuan],还表现在这一机构贪贿盛行,大小官吏都像厘金局大门匾额上的“贪”一般,欲火熊熊。
清末,各省厘金征收[ZhengShou]人员待遇并不丰厚,“CPI”高时,甚至难维持生活。据《中国[ZhongGuo]厘金史》记载:“委员[WeiYuan]最高月薪为50~60两,司事最高月薪难超15两,巡丁难超6两。”
待遇不高,但它仍是“美差”、“肥差”,为什么呢?
因为厘金“水太深”,工资不高福利好,灰色收入数倍于正俸。据说清代[QingDai]得一厘差,每年可获三五千金至万金不等,当时正七品知县年俸银仅36两。因此,有“署一年州县缺,不及当一年厘局差”之语。
厘金自诞生之初便饱受诟病,后被专家称为中国[ZhongGuo]“三大恶税”之一(另两税是盐税、资本税)。但从大历史观来看,正如罗玉东在《中国[ZhongGuo]厘金史》中所讲:“厘金的推广和延续,不仅是清朝财政需要,还有重农抑商传统经济思想的支撑,它对于近代财政结构和税制演变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