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今天如何学会与古城墙为邻--中国年鉴

  

今天如何学会与古城墙为邻--中国年鉴

题图设计:刘提

  没有受到保护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古城墙,还是藏于田野之间的古刹名塔,都难以显现其价值,都不能真正走进今人的生活——

  还记得那年冬天,我和几位文物界专家前往安徽凤阳考察明中都城。雪后的凤阳古城显得有些冷清,踏着凌乱的城砖和高低不平的夯土,我们爬上残缺的午门,寒风中仍可感受到昔日废都的皇家气息。就在我拿起相机对准午门调焦时,发现从城门洞里晃出一个人来:一位农妇挑着一担沉甸甸的沾有残雪的大白菜,颤颤悠悠从中走过。600年前至尊至贵的都城午门,对今人来说只是一道农家的院墙,任凭雨打风吹的剥落与坍塌。

  6000年的历史,30年的转型——

  筑墙艰难毁墙易

  历史上,中国是筑城大国,也是毁城大国。曾经,数以千计的古城墙星罗棋布,在历史的尘埃中回响着当年的铁马金戈;曾经,拆城风潮遍及全国,工地上劳动竞赛的欢声笑语,成了老人们记忆深处的难言痛楚。

  转折,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城墙经历了一次历史性的转身:重修,不再为了军事防御,而为了彰显城市文化。全国各地似乎一夜间掀起修城热潮,持续至今。无论城墙完整与否,甚至一些曾经历大规模拆除的城市,也利用部分残段修城墙,将其作为城市的历史标志物,还有一些城市立法对古城墙加以保护。南京、平遥、西安、北京……大多数修城举措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支持,一片片以城墙为背景的公共绿地,成了市民的娱乐休闲场所。可以说,这是中国城墙文化转型后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文化遗产为大众所接受、所享用的生动例子。

  然而,全国各地虽有修城热潮,但古城墙保护的现状并不容乐观。犹记得南京明城墙的拆除——1997年冬,南京太平门段的地块被“拿下”,明城墙被拆掉,而后在古城墙遗址上修建了“金陵御花园”、“金陵御庭院”等高档楼盘。而文物部门的职工只能拍照、测量遗址数据、撰写遗址碑,毫无抗争招架之力;2005年夏季,临汾古城墙遭到某企业破坏,文物部门多次要求其停止,甚至手挽手形成捍卫文物的人墙,但古城墙还是被拆除了;2010年4月,云南大理为扩建公路,将唐代南诏国龙首关城墙挖出一个大缺口,被媒体称为“古城墙挡住忽必烈,却挡不住拆迁”,而仅剩的几段城墙也摇摇欲坠……

  中国城墙虽然有6000年历史,但是真正的文化转型不过30年——提高全社会,尤其城市建设决策者对古城墙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迫在眉睫!

  它们被肆意拆落时,城市的历史文脉随着被切断——

  古城墙不仅是一堵墙

  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既有“城”,也有“市”。如今,这样的城市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凤毛麟角了。仅存的如中国平遥和西安、德国奎德林堡、意大利卢卡……德国汉学家凯瑟琳女士曾问我:为什么从城市中单拿出城墙来做研究?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对此问的回答会丰富人们对城墙的认识。

  泱泱中华文明数千年,除了住房,中国建筑历史最悠久的就是城墙。未来,人们不会再度兴建这种建筑,而中国历史上的古城墙又仅留不到1/10!对现存的古城墙,亟须开展全方位的保护和研究。城墙,是古代城市的标志,也是研究城市发展的独特角度。对中国城墙的描述,自古以来就大量地出现在正史、方志、野史、文学作品或绘图绘画中,并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为都城学、规划学、军事学、建筑学、方志学等多门学科所研究——这说明城墙并非一堵“墙”那么简单,它蕴涵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基础。可以说,每一座古城墙,都是一本厚重的大书,每一块城砖、每一座城门、每一段护城河,都是这本大书中的一行一页。面对如此的中国城墙,当心存好奇和敬畏!

  2005年初,听说凤阳兴建明中都遗址公园,投资达数千万元,很是高兴。这意味着这段残缺而珍贵的城墙终于可以得到妥善的维修和展示。但是不久,传来一个坏消息:刚建成的午门左右两阙的墙体先后坍塌。在当地政府网站的论坛里,出现了《凤阳人哭古城》、《坍塌的城墙》等大量文字和图片。当我再次前往考察时,记忆中的午门已经面目全非:新烧制的城砖和煞白的灰浆,构成一幅十分扎眼的黑白木刻画,600年的厚重苍凉感全部消失;新建而坍塌的两阙墙体,似乎在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诉说着古城墙对修城人的愤懑……

  把古城墙视为简单的一堵墙,就会肆意拆除侵占它,随意复建改建它,任意将它修旧如新。要知道,我们所拆掉或翻新的绝不是一堵墙,而是在切断或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

  文化遗产不能成为商家的幌子,古城墙需要“善待”,不是“开发”——

  敬畏之心是护城之道

  今年,从网上获知,一个名为“安徽省凤阳县明中都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正在进行。这是件好事,因为要拆除2004至2007年新建的城墙墙体等,从而对明中都文化进行整体保护和利用。但是,项目标题中的“开发”一词实在让人不舒服。这些年,在全国许多地方的文化旅游中,人们明明是在利用老祖宗的遗产,却堂而皇之、大言不惭地冠以“开发”之名——这种现象暴露出的问题,绝不仅仅是用词不当。

  面对文化遗产,自称“开发”并成为时尚,实在可笑。何谓“开发”?开发,是以自然资源为对象进行的劳动,达到利用的目的,如开发荒山、开发水利等。对祖先创造的文化遗产,我们后人只可善待,没资格说“开发”!如果一味地强调“开发”,其结果必然是商业利益高于一切,珍贵的文化遗产只是商家的幌子;这样的保护,只能是店家对其“招牌”的保护,而不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从2005年到2010年,短短5年南京复建和新建了8座城门。让人无奈的是,在标营门、仪凤门、武定门的建设初期,相关文物部门曾根据省市人大通过的《南京明城墙保护条例》,向建设者下发了停工通知书,可是“喝”不住建设——“权”大于“法”,一座座新的“古”城门还是建起来了。当然,从南京城墙的历史上看,增开城门也不乏成功的范例,如民国时期建造的挹江门、中山门等,不能说是对明城墙的破坏。但是,古城墙毕竟是文物保护单位,有的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任何新建、复建的城门或通道,都应该建立在合法与科学的基础之上。

  当现代文明呼唤着实现重建“文化城市”的构想;当古代文明不再成为现代社会中的“累赘”而被视为“国宝”,也许我们就会明白古城墙以及其他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杨国庆)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