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古时的羹与粥--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近,内人有疾,我每日买菜做饭,和羹煲汤,俨然家庭煮夫。读王建《新嫁娘》诗:“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偶有心得,便与内人交流,怡然万分。她问,羹和汤有何区别?我答,差不多,只是羹稠汤稀而已。尔后,心虚,查阅有关资料,才发现羹和汤不是差不多,而是差许多。除了稀稠之外,还有火候、制作方式等不同,譬如作羹需要勾芡,汤一般无需如此。

  羹是会意字,从羔,意为羹中有羊肉;从美,表明羹之味道鲜美。《神仙传》记载:彭祖善养性,能调鼎,进雉羹于尧。说明上古时代,和羹调鼎已经比较流行。《史记·殷本纪》里说,商汤初期,名士伊尹“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意义非凡。商汤诧异于伊尹不仅是个能烹善饪的高手,还是一个懂得治国安邦的人才。于是,伊尹被废除奴隶身份,得到重用。后来,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贤能相国和帝王之师,也是华夏厨祖。

  据《晏子春秋》记载,晏婴对齐景公谈君臣关系时,曾用和羹为喻:“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由此可见,这个叫“五味和羹”的过程看似简单,但配料十分讲究,煮的是鱼肉,配伍的是醋、酱、梅、盐等。更重要的是掌控和羹的火候,既不能“过”,又不能“不及”,否则前功尽弃,不到“味”——这恰是治国安邦的道理。起初,我对“梅”的功用不甚了解。近日得知,梅属于“五味”之酸。《尚书说命》中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也就是说,和羹五味之说是后来逐渐形成的。和羹之始,主要注重酸咸二味,除盐即是梅,因梅中含有果酸,可清除肉中的异味,如羊肉之膻、鱼肉之腥。

  最有意思的是天子亲自和羹当奖赏,受者欣喜。据说李白被召见,与帝纵论时事,多有卓见。帝悦,亲自和羹,赐食。后,李白更加放荡不羁,恃才傲物。

  对于一般百姓或落荒之人而言,和羹却没那么复杂。《庄子·让王篇》记载,孔子厄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这“藜羹”中当然没有鱼肉了,只是再平常不过的菜蔬而已。孔子以降,文人纷纷效仿,和藜羹,以戒奢侈,标清高,志而雅,卓尔不群。搜索古诗词中“藜羹”“莼羹”“东坡羹”等典故,真的多得让你瞠目结舌。如陆龟蒙“况是干苗结子疏,归时祗得藜羹糁”,皇甫冉“图书唯药箓,饮食止藜羹”,陆游“纸被平生足,半碗藜羹百味全”,朱敦儒“争似野人茅屋下,日高淡煮一杯羹”,苏轼“谁知南岳老,解作东坡羹”,朱弁学“手摘诸葛菜,自煮东坡羹”,徐似道“千里莼丝未下盐,北游谁复话江南”,汪琬“莼羹菰饭原无价,莫与微官共较量”等,比比皆是。

  由羹想到粥,自然而然。就像羹汤容易混淆一样,羹粥也是难解难分。

  从字面上来看,粥字从米从弓,会意。从米,表明熬粥要用米;从弓,引申为“拉扯放大”。二弓夹一米,左右开弓,以致谷米极力膨胀、破碎——每每观汉字,的确由衷钦佩古人造字的智慧。

  国人食粥由来已久,可溯4000多年前的五帝时代。如《周书》中有“黄帝蒸谷为饭,烹谷为粥”,《说文解字》中有“黄帝初教作糜”等。一般而言,富人品羹,贫者食粥。像白居易得到皇帝的赐粥而“口香七日”者少之又少。当然,也不排除白氏的故弄玄虚。至于富羹贫粥,有明代张方贤诗为证:“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女儿细商量。一升可作二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问羹汤。莫言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长。”

  在古代,粮食匮乏,灾荒不断,绝大多数人食粥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如贫困潦倒的曹雪芹,就有“举家食粥酒长赊”的无可奈何;更有许多人落至“客到惟烧柏子香,晨饥坐视山前粥”(苏澈诗)的窘境。据说有一次,朱熹到女儿家,恰逢女婿不在家。因家贫,女儿只好给父亲做了麦饭葱汤,惴惴端上,恭奉于父亲面前。临走时,朱熹吟诗赠女儿:“汤葱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足以见得,古人食粥多乃迫不得已。

  古时的羹和粥,确有很大差异。羹以肉食为主,殷实或富贵人家和羹五味,而贫民无肉,则加菜蔬;粥以谷米为主,可熬白粥,亦可加入肉、蔬、豆等。无论羹与粥,都彰显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我们时时可以看见,它们在人文深处闪现的身影。(包光潜)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