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清朝财政政策之反思--中国年鉴
清朝末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甲午赔款,二是庚子赔款。两次大的战争赔款使得清政府[QingZhengFu]陷入巨大的财政[CaiZheng]危机[WeiJi]。为了解决巨大的战争赔款问题,英、德、法、俄银行以5%左右的利息提供给清政府[QingZhengFu]贷款。我们几乎都指责当时[DangShi]的英、德、法、俄银行以 5%左右的利息借给清政府[QingZhengFu]外债,但在中国当时[DangShi]没有债券市场的情况下,一方面除了外债别无出路,另一方面这种 5%的利息对当时[DangShi]的中国来说是几乎不可能找到的。这实际上[ShiJiShang]反映了当时[DangShi]的清朝政府在既无法增加税收、又无法发行国债的时候向外国借债的困境。
在一个国家发生财政[CaiZheng]危机[WeiJi]的时候,可以采取加税、增发货币、借债三种方式。其中增发货币一策又称铸币税,其实质与加税一样,只不过其负面作用不容易发现,但是一旦产生通货膨胀,就一发不可收拾。因此对于解决一个国家的财政[CaiZheng]危机[WeiJi],实际上[ShiJiShang]就主要是两种,加税还是借债。加税的本质就是不断存钱,如同老百姓喜欢储蓄一样,而借债意味着通过融资来解决目前的困境,通过融资的未来的利润来支付利息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清政府[QingZhengFu]的财政[CaiZheng]政策实际上[ShiJiShang]就是前者,不断采取存钱的策略充实国库。据史载,从康熙中叶开始,每年财政[CaiZheng]盈余约500万两,乾隆中期以后年均结余在 1000万两左右。鸦片战争之前的年度财政[CaiZheng]盈余也超过500万两,到鸦片战争后的1847年,财政[CaiZheng]结余为 380万两。甲午战争前的 1893年,国家财政[CaiZheng]结余高达760万两。这些数据说明,虽然按照传统儒家理财观念看晚清的结余可能还太少,但当时[DangShi]的经济国策从根本上讲极其荒谬,在两次鸦片战争都失败同时又面对日本的威胁下,朝廷不仅不想法把未来的收入透支来加速发展国力,反倒还一心放在“节流”上,只想到往国库多存钱。结果是,国力相对其他国家继续衰退。
按照传统儒家评价国家财富的标准,可以说清朝即使在鸦片战争之后、太平天国起义之前还是非常富有的,这种富有在乾隆后期达到顶峰,1781年国库存银7000万两,到1789年为6000万两左右,1850年时降到800余万两。太平天国起义对朝廷开支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发生货币危机[WeiJi],但即使在1853—1863年间,户部银库仍然年增 19万两。这不多,但对传统的中国人来说,那至少比承担越来越高国债要好。但实际上[ShiJiShang]这种错误的财政[CaiZheng]政策彻底地将清政府[QingZhengFu]毁灭了。这似乎又回到了宋朝王安石和司马光关于“开源”还是“节流”的财政[CaiZheng]政策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