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中国记忆 > 地区记忆 > 山东记忆 >
威海人民抗英划区埋界斗争--中国年鉴
1898年7月1日,清政府与英国[YingGuo]签订了《订租威海[WeiHai]卫专条》。根据专条规定:“所租之地,系刘公岛、并在威海[WeiHai]卫之群岛及威海[WeiHai]全湾沿海以内之十英里地方。以上所租之地,专归英国[YingGuo]管辖”(《清季外交史料》,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卷132,第8页)。因此,英国[YingGuo]的划界范围,即33华里的范围。而英国[YingGuo]勘界官员却无视专条的规定,一味地向外扩张,甚至扩到文登、荣成两县境地。对英国[YingGuo]这种违约行为,清政府也曾据理力争。但英国[YingGuo]依然将界线扩划到东自大岚头村东北之海滨,南至草庙子,西至马山嘴。从起点至终点,全长150华里。威海[WeiHai]卫及附近沿海一带,从《订租威海[WeiHai]卫专条》签订那天起,就沦为英国[YingGuo]的殖民地了。但是,威海[WeiHai]的百姓不甘受英国[YingGuo]人的奴役,积极地组织起来,为反对英国[YingGuo]的划界和埋界,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一、张村反英集会
威海[WeiHai]张村一带的群众[QunZhong]最早组织了反英集会。领导这场斗争的是一位乡村知识分子,名叫崔寿山。他是威海[WeiHai]西乡姜南庄村人,中过秀才,无意功名,以教书维持家计。他为人正直,一贯热心于为乡邻排忧解难,因此受到乡民们的普遍尊敬。崔寿山乳名为“管”,人称崔管先生。英国[YingGuo]租借[ZuJie]威海[WeiHai]的消息传来后,他非常气愤,拍案而起,决定联络各乡志同道合者,筹办“疃联会”,进行抗争。
这年冬天,正是农闲季节,威海[WeiHai]西乡各村都有这样的传闻:崔管先生要办“疃联会”,不让英国[YingGuo]人租占威海[WeiHai]。各村群众[QunZhong]听到传闻,人心振奋,准备参加这一爱国义举。同村捐班秀才谷辉庭、孙家滩村廪生孙义清、于家夼村秀才丛志范、张家皂村农民张儒、张村农民董绍亮、莱海村秀才王惠武等,参加了筹建“疃联会”的工作。
1899年春,英国[YingGuo]殖民当局下令征收钱粮,使矛盾进一步激化。英国[YingGuo]驻威海[WeiHai]卫大臣布告道:“自今以后,租界内之地丁、钱粮、捐输,不准再交于中国官”(《山东时报》,光绪二十五年二月二十一日)。英国[YingGuo]强征钱粮的命令,激起了威海[WeiHai]各乡人民的极大愤怒,他们都拒绝缴纳,以示抗议。崔寿山等见情况紧急,决定在张村召集大会,并向西乡各村发出“火燎毛文书”。这是一种紧急文书,也叫鸡毛信,信封的一角插有两根用火燎过的鸡毛,表示十分紧急的意思。各村接到“火燎毛文书”后,都积极串联村民,准备武器和干粮,按时参加会议。
4月4日,农历是二月二十四日,正是清明节的前一天。这天清早,张村慈圣寺的大门前悬起了“疃联会”大旗,寺前的戏台上有人擂动大鼓,崔寿山等“疃联会”首领都提前赶到。西乡各村群众[QunZhong]带着锨、叉、镢、棍、长矛、大刀或鸟枪,陆续来到慈圣寺。6点多钟,这里已经聚集了100多人。还有大约2000名群众[QunZhong]正在途中,因为英国[YingGuo]殖民当局已经得到了情报,便调集大批军警前来镇压,将尚未赶到的群众[QunZhong]截住。
崔寿山知道大多数群众[QunZhong]都在半路被截,仍然坚持开会。这时,慈圣寺前的沙河套里土炮三声轰鸣。崔寿山在谷辉庭等人的簇拥下登上戏台,向群众[QunZhong]愤怒地谴责英国[YingGuo]租借[ZuJie]威海[WeiHai]卫的侵略行径,讲明办“疃联会”保卫家园的重要意义。并宣布行动号令:“击鼓前进,鸣锣后退。”
就在这时,英国[YingGuo]骑兵步队200余人突然赶到,将会场包围。英军[YingJun]先是鸣枪示警,继而冲进会场,将崔寿山逮捕。谷辉庭、董绍亮、王惠武、张儒等一齐站出来说:“要抓,我们一起去!”英军[YingJun]便将他们全部带走。英人最恨崔寿山,不顾他年近古稀,将他的发辫系在马尾上拖着跑,先把他折磨得奄奄一息,然后用独轮车把他推到威海[WeiHai]码头。路旁群众[QunZhong]见此情景,都悲痛流泪。崔寿山高声吟诵“风吹枷锁满城香,簇簇争看员外郎”的诗句,以鼓舞群众[QunZhong]情绪。
崔寿山被关进刘公岛监狱。英国[YingGuo]侵略者企图收买他,但他毫不理睬,而且用绝食表示抗议。他常用文天祥的《正气歌》来激励自己和难友,还书写一幅对联贴于监狱的墙壁上,其文曰:中华岂无丹心照?天地自有正气存!
英国[YingGuo]殖民当局对他无可奈何,只好在2个多月后允许保释出狱。崔寿山出狱那天,来慰问的群众[QunZhong]不下百人,甚至有从百里以外赶来的。他对群众[QunZhong]说的第一句话是:“宁死不当鬼子使!”表现出中国人民的铮铮铁骨。
二、反埋界斗争
英国[YingGuo]殖民当局镇压了“疃联会”以后,便于1899年冬在租借[ZuJie]区开始全面征粮。本来,按照中英《订租威海[WeiHai]卫专条》,中国官员“仍可在城内各司其事”,征收钱粮应该是中国官员的专责,与英国[YingGuo]殖民当局无涉。因此,威海[WeiHai]各乡人民坚决不向英国[YingGuo]人缴纳钱粮,而仍向县衙完粮。但是,中国官员既不敢据理力争,斥责英国[YingGuo]人之无理,又不敢收受钱粮,致使完粮群众[QunZhong]拒之县衙大门之外。对此,御史高熙哲奏称:“查英人租界在文登之威海[WeiHai]地方,上年冬月英人又自威海[WeiHai]以外圈占文登、荣成两县地,于孟家庄、桥头等处张贴告示,令界内民向彼完粮。并于东滩地方,强派华绅四人,充当粮总,代为催收。而该县百姓不敢忘本,仍向县署完粮,官不敢收,皆流涕以去。伏思百姓食毛践土,各有天良,愿为朝廷之赤子,耻作异域之编氓,乃不能保护之,使归彼族,此真堪恸哭者矣!”(《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0页)。由于清政府屈从于英国[YingGuo]的压力,威海[WeiHai]租借[ZuJie]区钱粮归英人征收便成为定局了。
1900年春,英国[YingGuo]殖民当局决定在威海[WeiHai]划区埋界。当时,会同英国[YingGuo]人一起划界的中国官员有登莱青道李希杰、文登知县陈景星等数人。英国[YingGuo]人抓住中国官员一惯恐外的特点,在划界时任意将租借[ZuJie]区向外扩展。根据《订租威海[WeiHai]卫专条》的规定,租借[ZuJie]区仅仅包括“威海[WeiHai]全湾沿岸以内之十英里地方”。可是,实际划定的租借[ZuJie]区,却扩展到威海[WeiHai]“沿岸约长七十英里,岸上约四十余英里,远近不等,从码头至东边界线竟至三十英里,最近者达十三英里”(朱世全:《威海[WeiHai]问题》,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12页),竟比租约所规定的区域扩大了数倍!
4月6日,英国[YingGuo]殖民当局派沙巡查带领200多名步兵和10余名骑兵巡检租借[ZuJie]地边界,并插埋界石。按照计划,这次埋界先从最西面的鹿道口埋起,一直埋到最东面的北港西村。当大队英兵来到鹿道口附近时,发现成千的群众[QunZhong]手持锨、镢、土枪等武器,摆开阵势,准备抵抗。恰在这时,李希杰等乘轿子赶到。群众[QunZhong]见官员们为虎作伥,愤怒地高呼:“打死卖国贼!”“砸轿子!”李希杰等不敢下轿,吩咐轿夫直向南奔;沙巡查见中国官员避开,也尾随而南,窜到卧龙村附近埋界。张村反英集会被镇压后,孙义清即与当地秀才于冠敬联系,共同领导抗英斗争。到会群众[QunZhong]达数千人之多。于冠敬登台讲话,激动地说:“英国[YingGuo]人无理侵占威海[WeiHai],任意扩展租界,把文登地方也划进界内;这样扩展下去,中国势将亡国亡种。”他号召到会群众[QunZhong]要有中国人的骨气,“不让鬼子欺负,不能丧权辱国”(张学诗:《英人强租威海[WeiHai]卫群众[QunZhong]反抗埋界纪略》,载于《山东省志资料》,1958年创刊号)。群众[QunZhong]也无不义愤填膺,齐呼:“保卫家乡!”“反对埋界!”
忽然,有人来报,英兵正在卧龙村附近埋界,于是于冠敬便带领群众[QunZhong]向卧龙进发。这时,卧龙村的西北山后坡、西泊、庙西头、东南河沟崖等处,每相隔2里,都已插上了刻着“大英租界”字样的界石。群众[QunZhong]看到自己的家乡竟然埋着英国[YingGuo]的界石,怒火难忍,一个个大喊:“砸烂鬼子碑!”顺着英军[YingJun]的路线将一块块界石砸了个粉碎。
下午2点左右,当群众[QunZhong]砸掉卧龙东南河沟崖最后一块界石时,看到英军[YingJun]正在卧龙东山上挖土埋石,便齐向英军[YingJun]冲去。英军[YingJun]头目沙巡查立即下令摆开阵式,端枪瞄准,企图吓退群众[QunZhong],群众[QunZhong]不顾,仍向山上进逼。沙下令开枪,当场打死周家屯村民2人。群众[QunZhong]更加愤怒,便将英军[YingJun]围在山上。
恰在这时,李希杰等来到山下。有人叫了一声:“烟台道来了!”群众[QunZhong]不等号令,便跑下山一拥而上,将李希杰等团团围住。许多群众[QunZhong]高喊:“什么猫道狗道,快下轿子讲话!”李希杰见众怒难犯,不敢出轿。人群里“砸轿子”的喊声此起彼伏。有几个群众[QunZhong]把李希杰从轿子里拉出来,并砸翻了轿子。于冠敬从人群里走出来,严斥李希杰为卖国贼。孙义清置生死于度外,要同李希杰拼命,一头撞去,将这位道台撞倒。陈景星在旁,赶紧向于冠敬、孙义清陪礼求情。陈作为地方的父母官,名声较好,于、孙不愿过拂其情,便放走了李希杰。沙巡查也趁机带领马队步兵东去,窜到威海[WeiHai]南乡碑口、报信一带去了。
三、垛山顶惨案
在威海[WeiHai]西南乡反对英军[YingJun]埋界的同时,南乡一带正在酝酿一场抗英起义。起义的主要组织者,是江家口村的刘荆山。刘荆山时年40岁,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自幼爱好武术,练就一身功夫,而且为人豪爽正直,因此在乡里深受人们爱戴和尊重。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坚强的反抗性格,自英国[YingGuo]租借[ZuJie]威海[WeiHai]卫后便有抗争之心。后来听到张村反英集会的消息,决心组织南乡群众[QunZhong],举行抗英起义。南虎口村农民徐仁山和圈于家村农民于仁山,都参加了起义的组织发动工作。因为这3位起义领导者的名字里都有一个“山”字,所以群众[QunZhong]都把这次抗英斗争称为“三山起义”。江家口村秀才江正己文武兼备,也积极出谋划策,成为刘荆山的“军师”。
1899年5月24日,即农历四月十五日,正是碑口庙赶庙会的日子。刘荆山决定利用这个机会举行抗英誓师大会。这天,威海[WeiHai]东乡和南乡大约150多个村庄,都按刘荆山的命令每户出1人,自备武器,到碑口庙聚集。整个碑口庙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刘荆山祭旗誓师,鼓励群众[QunZhong]齐心对敌,拼死向前,等待命令同英军[YingJun]战斗。
到1900年4月间,威海[WeiHai]南乡已经风闻英军[YingJun]要来埋界,刘荆山立即召集徐仁山、于仁山、江正己等商议对策。4月6日,卧龙砸界石的消息传来,刘荆山等人十分振奋,便商定:一面由江正己起草请愿书,以争取清朝官员的支持;一面查清埋界英军[YingJun]的去向,以便进击。
4月7日,威海[WeiHai]东乡、南乡群众[QunZhong]在碑口庙第二次聚会。会后,刘荆山亲自把碑口南山的一块界石砸断,连界石的下半截也从土里抠出来,扔下山去。然后,他带领队伍向东进发,一路上把界石统统砸碎拔掉。刚过临泉河,便看见李希杰骑马而来,后面还跟随着大队清兵。江正己走到李希杰马前,取出请愿书当众高声朗读,当读到“朝廷忍令国土沦为异域,官宪腼颜为虎作伥”等语句时,声色俱厉,义正词严,全场鸦雀无声,但闻抽泣之声。李希杰无言可对,令清兵驱开人群,扬鞭打马而去。
当刘荆山率领起义群众[QunZhong]行至马井泊村南的皇姑寺时,看见东面河套里排列着六七座英军[YingJun]帐篷,便下令直奔英军[YingJun]宿营地。这时,大批英兵都在垛山顶上埋界石,宿营地只有少数看守帐篷的英兵,见黑压压的人群冲来,便弃营奔向山顶。刘荆山知道英军[YingJun]正在垛山,便带领队伍向山顶猛冲。
沙巡查正指挥英兵埋界,下令鸣枪示警。群众[QunZhong]奋勇上前,与英军[YingJun]展开搏斗。刘荆山冲在最前面,直奔沙巡查,将其手枪踢落,并将其打翻在地。英军[YingJun]开枪镇压。卫家滩村农民周贞德冲上去,从英军[YingJun]手里夺过一支步枪,又去夺第二支,不料中弹而死。大邓格村农民唐庆举一面喊着“中国地方凭么让外国人占”,一面手持松木棒冲向英兵。他被刺中腹部,伤势严重,仍坚持与敌搏斗,直到临死时还抱着一个敌兵,将其扭倒在地。宋家店农民杜维苍十分勇猛,一连打倒几个英兵,最后倒在敌人的枪弹之下。江正己武艺娴熟,英兵不敢靠近,退后连放排枪,将他乱枪打死。随后,英军[YingJun]又向刘荆山集中射击,枪杀了这位农民抗英领袖。在这次冲突中,英军[YingJun]共枪杀群众[QunZhong]20余人,制造了令朝野震惊的“垛山顶惨案”。
惨案发生后,清廷害怕事态扩大,发布谕旨,一面谕总理衙门“速与窦纳乐剀切申论,令其电致威海[WeiHai]英员,暂缓勘办,万不可一味操切从事”;一面电令山东巡抚袁世凯“先行设法解散,并详切开导绅民,勿再自贻伊戚”(《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87页)。但是,英国[YingGuo]方面态度强硬,坚持继续勘界埋石。清政府只得屈从,协助英国[YingGuo]殖民当局解散反抗的群众[QunZhong],将标明威海[WeiHai]租借[ZuJie]区界线的76块界石全部埋上。
此后,威海[WeiHai]人民反抗英国[YingGuo]殖民统治的斗争仍在继续。直到1930年10月1日,英国[YingGuo]政府始被迫同意放弃这块租借[ZuJie]地,威海[WeiHai]卫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一、张村反英集会
威海[WeiHai]张村一带的群众[QunZhong]最早组织了反英集会。领导这场斗争的是一位乡村知识分子,名叫崔寿山。他是威海[WeiHai]西乡姜南庄村人,中过秀才,无意功名,以教书维持家计。他为人正直,一贯热心于为乡邻排忧解难,因此受到乡民们的普遍尊敬。崔寿山乳名为“管”,人称崔管先生。英国[YingGuo]租借[ZuJie]威海[WeiHai]的消息传来后,他非常气愤,拍案而起,决定联络各乡志同道合者,筹办“疃联会”,进行抗争。
这年冬天,正是农闲季节,威海[WeiHai]西乡各村都有这样的传闻:崔管先生要办“疃联会”,不让英国[YingGuo]人租占威海[WeiHai]。各村群众[QunZhong]听到传闻,人心振奋,准备参加这一爱国义举。同村捐班秀才谷辉庭、孙家滩村廪生孙义清、于家夼村秀才丛志范、张家皂村农民张儒、张村农民董绍亮、莱海村秀才王惠武等,参加了筹建“疃联会”的工作。
1899年春,英国[YingGuo]殖民当局下令征收钱粮,使矛盾进一步激化。英国[YingGuo]驻威海[WeiHai]卫大臣布告道:“自今以后,租界内之地丁、钱粮、捐输,不准再交于中国官”(《山东时报》,光绪二十五年二月二十一日)。英国[YingGuo]强征钱粮的命令,激起了威海[WeiHai]各乡人民的极大愤怒,他们都拒绝缴纳,以示抗议。崔寿山等见情况紧急,决定在张村召集大会,并向西乡各村发出“火燎毛文书”。这是一种紧急文书,也叫鸡毛信,信封的一角插有两根用火燎过的鸡毛,表示十分紧急的意思。各村接到“火燎毛文书”后,都积极串联村民,准备武器和干粮,按时参加会议。
4月4日,农历是二月二十四日,正是清明节的前一天。这天清早,张村慈圣寺的大门前悬起了“疃联会”大旗,寺前的戏台上有人擂动大鼓,崔寿山等“疃联会”首领都提前赶到。西乡各村群众[QunZhong]带着锨、叉、镢、棍、长矛、大刀或鸟枪,陆续来到慈圣寺。6点多钟,这里已经聚集了100多人。还有大约2000名群众[QunZhong]正在途中,因为英国[YingGuo]殖民当局已经得到了情报,便调集大批军警前来镇压,将尚未赶到的群众[QunZhong]截住。
崔寿山知道大多数群众[QunZhong]都在半路被截,仍然坚持开会。这时,慈圣寺前的沙河套里土炮三声轰鸣。崔寿山在谷辉庭等人的簇拥下登上戏台,向群众[QunZhong]愤怒地谴责英国[YingGuo]租借[ZuJie]威海[WeiHai]卫的侵略行径,讲明办“疃联会”保卫家园的重要意义。并宣布行动号令:“击鼓前进,鸣锣后退。”
就在这时,英国[YingGuo]骑兵步队200余人突然赶到,将会场包围。英军[YingJun]先是鸣枪示警,继而冲进会场,将崔寿山逮捕。谷辉庭、董绍亮、王惠武、张儒等一齐站出来说:“要抓,我们一起去!”英军[YingJun]便将他们全部带走。英人最恨崔寿山,不顾他年近古稀,将他的发辫系在马尾上拖着跑,先把他折磨得奄奄一息,然后用独轮车把他推到威海[WeiHai]码头。路旁群众[QunZhong]见此情景,都悲痛流泪。崔寿山高声吟诵“风吹枷锁满城香,簇簇争看员外郎”的诗句,以鼓舞群众[QunZhong]情绪。
崔寿山被关进刘公岛监狱。英国[YingGuo]侵略者企图收买他,但他毫不理睬,而且用绝食表示抗议。他常用文天祥的《正气歌》来激励自己和难友,还书写一幅对联贴于监狱的墙壁上,其文曰:中华岂无丹心照?天地自有正气存!
英国[YingGuo]殖民当局对他无可奈何,只好在2个多月后允许保释出狱。崔寿山出狱那天,来慰问的群众[QunZhong]不下百人,甚至有从百里以外赶来的。他对群众[QunZhong]说的第一句话是:“宁死不当鬼子使!”表现出中国人民的铮铮铁骨。
二、反埋界斗争
英国[YingGuo]殖民当局镇压了“疃联会”以后,便于1899年冬在租借[ZuJie]区开始全面征粮。本来,按照中英《订租威海[WeiHai]卫专条》,中国官员“仍可在城内各司其事”,征收钱粮应该是中国官员的专责,与英国[YingGuo]殖民当局无涉。因此,威海[WeiHai]各乡人民坚决不向英国[YingGuo]人缴纳钱粮,而仍向县衙完粮。但是,中国官员既不敢据理力争,斥责英国[YingGuo]人之无理,又不敢收受钱粮,致使完粮群众[QunZhong]拒之县衙大门之外。对此,御史高熙哲奏称:“查英人租界在文登之威海[WeiHai]地方,上年冬月英人又自威海[WeiHai]以外圈占文登、荣成两县地,于孟家庄、桥头等处张贴告示,令界内民向彼完粮。并于东滩地方,强派华绅四人,充当粮总,代为催收。而该县百姓不敢忘本,仍向县署完粮,官不敢收,皆流涕以去。伏思百姓食毛践土,各有天良,愿为朝廷之赤子,耻作异域之编氓,乃不能保护之,使归彼族,此真堪恸哭者矣!”(《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0页)。由于清政府屈从于英国[YingGuo]的压力,威海[WeiHai]租借[ZuJie]区钱粮归英人征收便成为定局了。
1900年春,英国[YingGuo]殖民当局决定在威海[WeiHai]划区埋界。当时,会同英国[YingGuo]人一起划界的中国官员有登莱青道李希杰、文登知县陈景星等数人。英国[YingGuo]人抓住中国官员一惯恐外的特点,在划界时任意将租借[ZuJie]区向外扩展。根据《订租威海[WeiHai]卫专条》的规定,租借[ZuJie]区仅仅包括“威海[WeiHai]全湾沿岸以内之十英里地方”。可是,实际划定的租借[ZuJie]区,却扩展到威海[WeiHai]“沿岸约长七十英里,岸上约四十余英里,远近不等,从码头至东边界线竟至三十英里,最近者达十三英里”(朱世全:《威海[WeiHai]问题》,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12页),竟比租约所规定的区域扩大了数倍!
4月6日,英国[YingGuo]殖民当局派沙巡查带领200多名步兵和10余名骑兵巡检租借[ZuJie]地边界,并插埋界石。按照计划,这次埋界先从最西面的鹿道口埋起,一直埋到最东面的北港西村。当大队英兵来到鹿道口附近时,发现成千的群众[QunZhong]手持锨、镢、土枪等武器,摆开阵势,准备抵抗。恰在这时,李希杰等乘轿子赶到。群众[QunZhong]见官员们为虎作伥,愤怒地高呼:“打死卖国贼!”“砸轿子!”李希杰等不敢下轿,吩咐轿夫直向南奔;沙巡查见中国官员避开,也尾随而南,窜到卧龙村附近埋界。张村反英集会被镇压后,孙义清即与当地秀才于冠敬联系,共同领导抗英斗争。到会群众[QunZhong]达数千人之多。于冠敬登台讲话,激动地说:“英国[YingGuo]人无理侵占威海[WeiHai],任意扩展租界,把文登地方也划进界内;这样扩展下去,中国势将亡国亡种。”他号召到会群众[QunZhong]要有中国人的骨气,“不让鬼子欺负,不能丧权辱国”(张学诗:《英人强租威海[WeiHai]卫群众[QunZhong]反抗埋界纪略》,载于《山东省志资料》,1958年创刊号)。群众[QunZhong]也无不义愤填膺,齐呼:“保卫家乡!”“反对埋界!”
忽然,有人来报,英兵正在卧龙村附近埋界,于是于冠敬便带领群众[QunZhong]向卧龙进发。这时,卧龙村的西北山后坡、西泊、庙西头、东南河沟崖等处,每相隔2里,都已插上了刻着“大英租界”字样的界石。群众[QunZhong]看到自己的家乡竟然埋着英国[YingGuo]的界石,怒火难忍,一个个大喊:“砸烂鬼子碑!”顺着英军[YingJun]的路线将一块块界石砸了个粉碎。
下午2点左右,当群众[QunZhong]砸掉卧龙东南河沟崖最后一块界石时,看到英军[YingJun]正在卧龙东山上挖土埋石,便齐向英军[YingJun]冲去。英军[YingJun]头目沙巡查立即下令摆开阵式,端枪瞄准,企图吓退群众[QunZhong],群众[QunZhong]不顾,仍向山上进逼。沙下令开枪,当场打死周家屯村民2人。群众[QunZhong]更加愤怒,便将英军[YingJun]围在山上。
恰在这时,李希杰等来到山下。有人叫了一声:“烟台道来了!”群众[QunZhong]不等号令,便跑下山一拥而上,将李希杰等团团围住。许多群众[QunZhong]高喊:“什么猫道狗道,快下轿子讲话!”李希杰见众怒难犯,不敢出轿。人群里“砸轿子”的喊声此起彼伏。有几个群众[QunZhong]把李希杰从轿子里拉出来,并砸翻了轿子。于冠敬从人群里走出来,严斥李希杰为卖国贼。孙义清置生死于度外,要同李希杰拼命,一头撞去,将这位道台撞倒。陈景星在旁,赶紧向于冠敬、孙义清陪礼求情。陈作为地方的父母官,名声较好,于、孙不愿过拂其情,便放走了李希杰。沙巡查也趁机带领马队步兵东去,窜到威海[WeiHai]南乡碑口、报信一带去了。
三、垛山顶惨案
在威海[WeiHai]西南乡反对英军[YingJun]埋界的同时,南乡一带正在酝酿一场抗英起义。起义的主要组织者,是江家口村的刘荆山。刘荆山时年40岁,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自幼爱好武术,练就一身功夫,而且为人豪爽正直,因此在乡里深受人们爱戴和尊重。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坚强的反抗性格,自英国[YingGuo]租借[ZuJie]威海[WeiHai]卫后便有抗争之心。后来听到张村反英集会的消息,决心组织南乡群众[QunZhong],举行抗英起义。南虎口村农民徐仁山和圈于家村农民于仁山,都参加了起义的组织发动工作。因为这3位起义领导者的名字里都有一个“山”字,所以群众[QunZhong]都把这次抗英斗争称为“三山起义”。江家口村秀才江正己文武兼备,也积极出谋划策,成为刘荆山的“军师”。
1899年5月24日,即农历四月十五日,正是碑口庙赶庙会的日子。刘荆山决定利用这个机会举行抗英誓师大会。这天,威海[WeiHai]东乡和南乡大约150多个村庄,都按刘荆山的命令每户出1人,自备武器,到碑口庙聚集。整个碑口庙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刘荆山祭旗誓师,鼓励群众[QunZhong]齐心对敌,拼死向前,等待命令同英军[YingJun]战斗。
到1900年4月间,威海[WeiHai]南乡已经风闻英军[YingJun]要来埋界,刘荆山立即召集徐仁山、于仁山、江正己等商议对策。4月6日,卧龙砸界石的消息传来,刘荆山等人十分振奋,便商定:一面由江正己起草请愿书,以争取清朝官员的支持;一面查清埋界英军[YingJun]的去向,以便进击。
4月7日,威海[WeiHai]东乡、南乡群众[QunZhong]在碑口庙第二次聚会。会后,刘荆山亲自把碑口南山的一块界石砸断,连界石的下半截也从土里抠出来,扔下山去。然后,他带领队伍向东进发,一路上把界石统统砸碎拔掉。刚过临泉河,便看见李希杰骑马而来,后面还跟随着大队清兵。江正己走到李希杰马前,取出请愿书当众高声朗读,当读到“朝廷忍令国土沦为异域,官宪腼颜为虎作伥”等语句时,声色俱厉,义正词严,全场鸦雀无声,但闻抽泣之声。李希杰无言可对,令清兵驱开人群,扬鞭打马而去。
当刘荆山率领起义群众[QunZhong]行至马井泊村南的皇姑寺时,看见东面河套里排列着六七座英军[YingJun]帐篷,便下令直奔英军[YingJun]宿营地。这时,大批英兵都在垛山顶上埋界石,宿营地只有少数看守帐篷的英兵,见黑压压的人群冲来,便弃营奔向山顶。刘荆山知道英军[YingJun]正在垛山,便带领队伍向山顶猛冲。
沙巡查正指挥英兵埋界,下令鸣枪示警。群众[QunZhong]奋勇上前,与英军[YingJun]展开搏斗。刘荆山冲在最前面,直奔沙巡查,将其手枪踢落,并将其打翻在地。英军[YingJun]开枪镇压。卫家滩村农民周贞德冲上去,从英军[YingJun]手里夺过一支步枪,又去夺第二支,不料中弹而死。大邓格村农民唐庆举一面喊着“中国地方凭么让外国人占”,一面手持松木棒冲向英兵。他被刺中腹部,伤势严重,仍坚持与敌搏斗,直到临死时还抱着一个敌兵,将其扭倒在地。宋家店农民杜维苍十分勇猛,一连打倒几个英兵,最后倒在敌人的枪弹之下。江正己武艺娴熟,英兵不敢靠近,退后连放排枪,将他乱枪打死。随后,英军[YingJun]又向刘荆山集中射击,枪杀了这位农民抗英领袖。在这次冲突中,英军[YingJun]共枪杀群众[QunZhong]20余人,制造了令朝野震惊的“垛山顶惨案”。
惨案发生后,清廷害怕事态扩大,发布谕旨,一面谕总理衙门“速与窦纳乐剀切申论,令其电致威海[WeiHai]英员,暂缓勘办,万不可一味操切从事”;一面电令山东巡抚袁世凯“先行设法解散,并详切开导绅民,勿再自贻伊戚”(《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87页)。但是,英国[YingGuo]方面态度强硬,坚持继续勘界埋石。清政府只得屈从,协助英国[YingGuo]殖民当局解散反抗的群众[QunZhong],将标明威海[WeiHai]租借[ZuJie]区界线的76块界石全部埋上。
此后,威海[WeiHai]人民反抗英国[YingGuo]殖民统治的斗争仍在继续。直到1930年10月1日,英国[YingGuo]政府始被迫同意放弃这块租借[ZuJie]地,威海[WeiHai]卫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