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中国记忆 > 地区记忆 > 山东记忆 >

太平天国北伐援军在鲁西的战斗--国家年鉴

     太平天国夺取南京后,为彻底摧毁清王朝的统治,天王洪秀全与东王杨秀清委派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为主将,由扬州出师北伐[BeiFa]。北伐[BeiFa]军至浦口,又与春官正丞相吉文元等部会合,全军2万人,先后北上。其目标是直捣清政府的老巢北京,以夺取全国政权。北伐[BeiFa]军遵照“师行间道,疾驱燕都,无贪攻城夺地”的战略方针,一路转战江苏、安徽、河南、山西、直隶数省,10月底便胜利到达天津附近。由于天津地方官绅组织团练武装拼死抵抗,加上清廷所派钦差大臣胜保和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先后率军赶到,以优势兵力对北伐[BeiFa]军竭力堵截,致使北伐[BeiFa]军进攻天津受阻,不得不由攻势转为守势,逐渐陷于被动不利的境地。由于时届隆冬,天气寒冷,又缺衣少食,北伐[BeiFa]军遂于1854年2月主动南撤,3月上旬到达阜城,吉文元战死。至5月,北伐[BeiFa]军又退据东光,坚守待援。
  1853年秋、冬间,洪秀全、杨秀清已接到林凤祥、李开芳进军不利急切请求派援的报告,遂积极筹备,抽调队伍北上应援。至1854年初,先后调集京防军及扬州撤回天京的一部分军队,并从安徽西征军抽调部分军队,组成北伐[BeiFa]援军[YuanJun]。北伐[BeiFa]援军[YuanJun]计15军,7500人,由夏官右正丞相曾立昌、夏官副丞相陈士保、冬官副丞相许宗扬等统率。其任务是“去救旧弟兄,救回急速回南京”(《山东[ShanDong]近代史资料》第1分册,第10页)。为尽快与北伐[BeiFa]军会合,2月4日,北伐[BeiFa]援军[YuanJun]从安庆出发,3月10日,进入江苏砀山、萧县。13日开始,援军[YuanJun]大队人马由丰县蟠龙集、包家楼、丰工二坝等渡口渡过黄河,北进山东[ShanDong]。这时,由于途中皖北、豫东捻军及清军溃勇、苏北鲁南饥民、失业民夫纷纷加入,北伐[BeiFa]援军[YuanJun]人数已激增数倍,达三四万人。3月17日,援军[YuanJun]攻克丰县。18日又行军数十里,进入山东[ShanDong]单县境。
  当时署单县知县卢朝安闻讯纠集地主团练武装,前往阻击。北伐[BeiFa]援军[YuanJun]知敌有备,遂避实击虚,绕省界而行。卢朝安伺援军[YuanJun]大队已过,在刘集、曹马袭击了援军[YuanJun]后队。后队援军[YuanJun]仓促应战,牺牲数百人。大队人马及时“折回接仗”,乡勇溃不成军,被打死300余人,残部在卢朝安率领下逃回县城。(《单县志》,民国十八年石印本,卷6,第25页)援军[YuanJun]遂北上进攻金乡。
  先是,金乡知县杨郑白等闻知北伐[BeiFa]援军[YuanJun]行抵丰县、砀山县间之包家楼时,以为“河无船”,太平军不会飞渡“黄河天险”。3月18日,援军[YuanJun]击败单县乡勇,挥戈北上,占领曹马集,“距金(乡)城四十余里”。杨郑白仓皇失措,匆忙“会官绅,分派守御”。19日黎明,援军[YuanJun]先锋数骑驰抵金乡城下劝降,“手(持)黄旗招曰:‘开城降者不杀,否则屠。’”杨郑白见援军[YuanJun]先锋人数甚少,竟“立斩之,骈以徇”,激起援军[YuanJun]怒火。援军[YuanJun]大队直逼城下,“环城数匝”。杨郑白等企图负隅顽抗,援军[YuanJun]则“攻百方”。战至午后,援军[YuanJun]扎云梯进城,杀杨郑白等官吏。(《金乡县志略》,同治元年刻本,卷9,第5页)此后,援军[YuanJun]分兵进击嘉祥、巨野,大队人马在金乡停留了两天,略事休整。21日便拔队北上,再攻巨野。署巨野知县朱运昌、学官辛本杶等率团民固守。援军[YuanJun]凭其优势兵力,展开猛攻,终于破城门而入。朱运昌以下教谕、典史、外委、把总、民团首领等人均为援军[YuanJun]所杀(《巨野县续志》,民国十年刻本,卷4,第5页;卷5,第21页)。


  北伐[BeiFa]援军[YuanJun]的北上,引起清朝统治者的极大不安。为尽快扫除太平军对京畿统治中心的严重威胁,清廷一面谕令僧格林沁和胜保的王牌军对付北伐[BeiFa]军,一面又一再令山东[ShanDong]地方大员,将山东[ShanDong]主要兵力和防务重点置于直隶鲁北一线,及时协助僧格林沁和胜保大营进剿或堵截北伐[BeiFa]军。北伐[BeiFa]援军[YuanJun]突然逼近山东[ShanDong]时,山东[ShanDong]巡抚张亮基和布政使崇恩仍奉命率兵驻扎直隶景州一带,而鲁西南一带只有少量地方营兵和民团乡勇支撑防局,兵力极为薄弱,这就为北伐[BeiFa]援军[YuanJun]乘虚北上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援军[YuanJun]一再攻城陷地,迫使清政府组织兵力南下阻击。3月20日,清廷先派绥远将军善禄统兵南下山东[ShanDong],同时张亮基亦率练勇2000人由德州南下济宁。这两部分官兵[GuanBing]不及5000人,而援军[YuanJun]这时已达4万余众,加上山东[ShanDong]各地农民起义军的响应,使得这两位清廷大员不敢应战,只好听任援军[YuanJun]北上。
  23日,援军[YuanJun]克郓城。24日,兵力分两路:一路赴梁山、寿张,一路沿运河赴东平而北。25日,两路大军在张秋镇会合,寿东主薄韩怡与阳谷主薄史荣曾等被歼灭。一时,“运河东西弥望皆贼”,援军[YuanJun]声威大震。
  北伐[BeiFa]援军[YuanJun]原计划“循运河北上”,取道东昌、德州等地以达阜城,“嗣知西之东昌,东之东平,俱驻大兵”,遂改变战略,决定改道临清州。故大军虽过阳谷30余里,仍然“复向西南方”,攻打阳谷县城。于是,援军[YuanJun]在张秋镇留驻两日后,便于27日黎明直逼阳谷县城。这时,刚抵任5天的阳谷知县文颖,以“城备久驰,堞垣倾圮可通行人,乃号召乡团为守御之计”,同时又向拥兵驻扎东昌的绥远将军善禄“连禀请援”,而善禄“迄迁延不发”。文颖只好与官绅率300名未练之勇登陴守御。当时,文颖自守东门,教谕李文绶守北门,营尉守西、南两门。但援军[YuanJun]“至如潮涌,守陴者皆哭”(《阳谷县志》,民国三十一年铅印本,卷13,第18页),援军[YuanJun]“破南门而入”,300名未练之勇一击即溃,知县文颖“被伤落马”,“旋为(太平军)所获”,终被杀死在街上。典史徐风喈自不量力,携子率勇与援军[YuanJun]巷战,被援军[YuanJun]“并戕于街”。守北门之李文绶被俘虏后,以恶语中伤太平军,也被处死。
  28日,北伐[BeiFa]援军[YuanJun]进攻莘县。时“人民先期逃散,典史一月前引疾”,官府所调署知县将至,“闻警折回”,惟已撤任之前任知县廖锡纶“带同丁役上城遥望”,及见太平军“蔽野而来”,丁役作鸟兽散,廖锡纶成了孤家寡人,遂“驰赴府城告急”,被太平军追至,中枪几堕马,带伤加鞭狂走40里,方侥幸保住性命(《山东[ShanDong]近代史资料》第1分册,第20页)。援军[YuanJun]入南门,出西门,驻扎城外,出榜安民,同时分派千余人到张鲁集一带筹集粮草。
   29日,援军[YuanJun]由莘县起行,北赴冠县。知县傅士珍开始还“会僚佐,集绅董,筹商防御之策”,并“招募义勇,巡防捍卫”。至其“登城遥望,见(援军[YuanJun])人马蜂拥匝地而来”,忙“率官绅士兵列陴守御”。及援军[YuanJun]兵临城下,傅士珍犹“指挥兵勇,施放枪炮”。援军[YuanJun]“分四股攻城,枪子炮子驰集城上如雨”。同时,援军[YuanJun]“又出飞梯不计其数,从南门左右缘城而上”。傅士珍率兵勇拼死抵挡,使援军[YuanJun]攻南门不下。但其他城门的援军[YuanJun]却“俱用云梯”,“从烟焰雾雨中肉搏而登”,蜂拥而上,先将东门攻开,继破西门,嗣后又下南门。不久,援军[YuanJun]旗帜插遍城中。傅士珍被俘,援军[YuanJun]一再“好言劝慰”,傅反破口大骂,致全家均被处死。教谕、训导、千总、典史等官吏也先后为太平军所毙。其后,援军[YuanJun]又进至清河县小滩地方。
  30日,援军[YuanJun]拔队北行。4月1日,在距临清5里的马市街安营,遣数千人往攻临清州城。于是,临清战役由此开始。
  临清州地处南北水陆要冲,商贾云集,士民富饶,为山东[ShanDong]重要商业城市。由于临清城区“门楼雉堞,皆整齐坚实”,因而在援军[YuanJun]到达之前,远近士绅豪民即“多避入城,街衢填溢,房舍不能容,至用苫席搭盖,釜灶露列”,致使城内居住者达数十万人(一说十余万人,见龚铨《耕余琐闻》第二集,第19页),“桥孔庙门,略无隙地”(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第142页)。与此同时,知州张积功在战前亦曾预先防备。他自1853年秋抵任后,即“延绅士姜毓杰等为团长”,训练团勇2000名,协镇营兵数百,城内营兵数百,复招在城丁壮得万人。另外,“城中积谷可给年余,仓库及商民财物以亿万计。大炮罗列多门,砖石均积尺许,灰瓶沸汤备撒浇”(《山东[ShanDong]近代史资料》第1分册,第28页)。及闻太平军来攻,张积功等一面缮城守御,一面飞书乞援。清廷见状大惊,急派胜保等由阜城经德州南援,张亮基、善禄亦率部赶至,而山东[ShanDong]布政使崇恩更由武城郑家口抄近路潜入城中,指挥防御,企图固守临清城。同时,清廷抽调贝子德勒克色楞等率军赶赴临清。
  面对清军的堵截,北伐[BeiFa]援军[YuanJun]毫无畏惧。早在3月29日,援军[YuanJun]克冠县之后,即派一小股队伍,“称善(禄)将军兵至州城”,知州张积功信以为真,遂令“在土城暂住”。31日,援军[YuanJun]大队开来,“前称善(禄)兵者列队出迎”,渡过惠通河,一举夺取州城南侧的土城,更“据典肆攻打南门,复于城南筑十余木城,一日而就”(同上书,第26页)。4月1日,援军[YuanJun]开始攻打西门;次日,援军[YuanJun]“知(敌)援兵徒空名”,乃“悉数诣城围攻”,终于“由典肆掘地雷陷南复城”。在援军[YuanJun]强大攻势下,企图在城内固守的崇恩吓破了胆,遂不顾张积功等人死活,急率所部官兵[GuanBing]出北门逃往夏津。张积功“闻复城陷,崇恩去”,亦吓得丧魂失魄,“投入井,绅民救,得不死”。此后,张积功及守城参将武殿奎严御于内,而胜保、善禄屯于临清之北,张亮基兵驻于临清东南,崇恩所部屯于夏津,形成所谓“各路大军咸集于外”,对援军[YuanJun]形成包围的局面,清廷内部多“恃为无虞”。但援军[YuanJun]在数量上占了绝对优势。清军这时所投入的兵力尚不足3万人。胜保、张亮基、善禄等统兵大员相继请求“多调官兵[GuanBing]”,以为“非有官兵[GuanBing]四五万,不能合围”(《中兴别记》卷13,第217页)。张亮基还要求“将调赴扬州之兖、曹营官兵[GuanBing]一千名仍调回营,以本省之兵为本省防剿之用”(《清实录山东[ShanDong]史料选》,第1253页)。同时,清军各部间还互不统属,相互矛盾,兵无斗志,根本不是援军[YuanJun]的对手。先是,善禄在援军[YuanJun]攻西门时不敢出战,反往无太平军处驻扎,“邻村皆被刮”;继而在援军[YuanJun]攻打南门复城时,又有崇恩及所部出逃夏津,驻扎临清之北的善禄部亦“若不闻知”,听任太平军进击而不往救援。胜保则在南下以来瞻前顾后,不敢应战,其所派“入城协守”的400名川勇,亦常在城上与援军[YuanJun]对话,随时有倒戈投降之可能(《山东[ShanDong]近代史资料》第1分册,第26、29页)。因而连日来援军[YuanJun]越战越勇,“分数股且攻且敌”,大致是“分半外向抗诸军,分半攻城益急”,使得清军“内外左右不能兼顾”(同上书,第20页;《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捻军》,第4册,第14页)。
  为早日破城,4月9日,援军[YuanJun]开始在南门外挖地道。11日,在地道安置地雷。12日夜,援军[YuanJun]在南门外暗暗集结2万余人,以备“闻地雷发动城陷即行入内”。是夜二更,传令点放。次日黎明,“以地雷崩临清西南垣十数丈”,一时“张焰灼天”,援军[YuanJun]便在张积功等猝不及防而胜保诸军受阻不能来援的情况下,蜂拥入城(《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1册,第32页)。这时原与援军[YuanJun]有联系的400名川勇亦奋起响应,“倒戈作内应”,协助援军[YuanJun]“将守门官兵[GuanBing]杀尽”,州官张积功等文武官员10余人丧命,援军[YuanJun]一举攻克临清城(《山东[ShanDong]近代史资料》第1分册,第27、13页)。而这时城外清军各营却坐视不救,好像不知道援军[YuanJun]已将州城攻陷一样。临清的攻破轰动省城与京城。咸丰皇帝大怒,将主将胜保、崇恩、善禄等人褫职,仍“命剿贼自效”(《清实录山东[ShanDong]史料选》,第1270页)。
  在攻占临清前,援军[YuanJun]粮草、火药等已感缺乏,本欲破临清后以取得粮草给养及弹药补充,却不料州官张积功等人在城陷时,“将粮食聚于一处,外围火药……尽焚之”(《山东[ShanDong]近代史资料》第1分册,第21页),援军[YuanJun]“踞一空城无所得”。其后,清军又“谋断其饷粮,设长围以蹙之”(《太平军北伐[BeiFa]资料选编》,第7页),致使援军[YuanJun]粮食、火药“日益不继”,造成给养严重缺乏,极大地削弱了战斗力。这时援军[YuanJun]的成分已相当复杂,有北进途中所吸收的捻军、幅军、清军溃兵、饥民及各地农民起义队伍,新兵人数很快超过原有太平军人数。而这些新兵大多保留着自己原有组织和领袖,因而不愿服从指挥和约束,肆意破坏军纪,无论在胜利面前还是在给养缺乏、清军以重兵威胁之际,多数新兵都经不住严峻考验,其原始性和破坏性很快就暴露出来。如破临清时,新兵即不乏抢掠和残杀行为,这些新兵因腰缠金银,再也不愿北上,反“彼此暗约,千百成群,乘间陆续潜逃”。太平军将士尾追劝说往往又转为所伤。同时,援军[YuanJun]领导集团软弱无力,消极据守,延误时机。4月15日,援军[YuanJun]攻击胜保兵营,由于胜保营外有伏炮,致援军[YuanJun]很快被击退。此后,双方连日鏖战,官军屡获胜仗,援军[YuanJun]却连战失利,伤亡颇多。
  起初,援军[YuanJun]仍有“要出城上阜城去打救旧兄弟”之意,但侦知官兵[GuanBing]人多,北路备严,便不再前进。在北上“被官兵[GuanBing]阻扼”,困守又“火药、粮食见少”,官军却围而不退的情况下,援军[YuanJun]决定退出临清,“遂传令二十四日(4月21日)夜间分股退出”,同时在城中扎草人迷惑官军。其间,新兵乘夜纷纷逃遁,约计数千人。
  22日,援军[YuanJun]大队人马退至李官庄,入村内扎营。胜保、德勒克色楞、善禄等各率军追至,并乘援军[YuanJun]立足未稳,直前接仗,援军[YuanJun]失利,死伤千余人。但援军[YuanJun]拼死抵抗,击伤德勒克色楞及营总等将领。23日,援军[YuanJun]在李官庄再住一日,又与官兵[GuanBing]接仗。24日,援军[YuanJun]由李官庄退走清水镇,官兵[GuanBing]紧追,双方在途中交战,官军再度击败援军[YuanJun]。是役,官兵[GuanBing]仅被打死百余人,而援军[YuanJun]却有千余人战死。据载:援军[YuanJun]在清水镇,因有四名将领“误传号令,以作行止”,曾立昌等欲将其斩首,以严军纪。不意其他部将“求情不准,各喧嚷欲散”。曾立昌等“恐众离心,遂置不问,自此号令不行,众司马亦不甚管束,任听裹胁者潜逃”。另外,援军[YuanJun]留清水镇三日,迭与官兵[GuanBing]接仗,受伤甚多,“无食可掠,悉皆忍饿”,因而形势对援军[YuanJun]越来越不利。但是,就在这样的困境下,尚有2万余人的援军[YuanJun],仍保持着相当的实力和机动作战能力。曾立昌为挽回败局,鉴于“官兵[GuanBing]沿途追赶,人马倦殆怠,又连获胜仗,将卒骄惰必弛备”,便抓住战机,组织了一次偷袭。据载:28日夜,曾立昌组织了千余名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太平军战士,“各携火球,名先锋炮”,“乘黑暗中,近各官兵[GuanBing]帐篷纵火,火随风烈,各营盘顷刻延烧,官兵[GuanBing]奔避,声如山裂”(《山东[ShanDong]近代史资料》第1分册,第22页)。是役,援军[YuanJun]烧毁胜保军桂明所部5座营盘,胜保狼狈逃往馆陶,远避其锋,而后队官兵[GuanBing]及随营粮台纷纷撤退(《东华续录》咸丰朝,卷34,第6页)。
  援军[YuanJun]夜袭官兵[GuanBing]的胜利,并不能挽回败局。本来,曾立昌等想乘此胜利鼓励部众乘势北上。他对众将士说:“趁此追杀,不难将官兵[GuanBing]一网打尽,从此返辙北上,直抵阜城绝无阻滞,乃转败为胜之机也”(《山东[ShanDong]近代史资料》第1分册,第22页)。多数将领亦以为然。但许宗扬等部分将领却说:“众心欲南趋,北行恐多逃亡。我则深入,不如南行。明旦迅发,官军未能追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捻军》第4册,第17页)。表示“坚不相从(北援)”。双方“争执不决”。但逃跑主义最终占了上风。曾立昌等“俱不能制,徒为之长叹不已”(《山东[ShanDong]近代史资料》)。援军[YuanJun]遂被进一步引上了绝路。早在26日,曾立昌等即欲“传令起身”,可许多将士表示:“官兵[GuanBing]已撤,连日辛苦,欲休息一日而后行”,曾立昌等亦无可奈何。(第1分册,第22页)27日,援军[YuanJun]由清水镇至冠县时,武生马昌图纠合乡勇,“各持枪械以待”,胜保则“亲督马队官兵[GuanBing]亦俱赶上”,援军[YuanJun]在前后夹击下显得兵单难支,仓皇应战,结果伤亡惨重,被杀二三千人,加上官兵[GuanBing]追得紧,众人逃散(同上书)。在这种情况下,曾立昌企图严肃军纪,“责令违教致败,欲行诛”,“杀一二以徇众”,无奈部从大哗,竟“争杀立昌”(《中兴别记》卷13,第226页)。虽经劝止,但这种情况说明援军[YuanJun]将领已不能统带败兵,局面已不可收拾了。


  于是,“众尚万余”的援军[YuanJun],在火药、粮草严重缺乏的情况下继续南奔。当援军[YuanJun]“自冠县起身赴莘县”时,“各头目擅自分股,每人或带千余人,分路四窜”,方便了官兵[GuanBing]与乡勇团练的截杀。大股走到冠县三里庄,又遇官兵[GuanBing]追赶,双方再度交手,结果,完全处于劣势的援军[YuanJun]不堪一击,加上兵力分散,不能相顾,被追兵杀得大败,重要将领陈士保阵亡(《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捻军》第4册,第17—18页)。这更加速了援军[YuanJun]的崩溃。
  援军[YuanJun]自冠县动身以来,沿途在冠县、莘县、观城、阳谷等地连遭袭扰。5月1日上午,援军[YuanJun]经阳谷逃至张秋镇,仍因兵力分散,沿途多人“被官兵[GuanBing]民团擒斩击毙”(《寿张县志》光绪二十六年刻本,卷10,第8—9页)。是日中午,援军[YuanJun]大股退至东平州,在义和集一带为知州吴炜所率乡勇等截杀200余人,而尾追于后的胜保军恰又赶上,援军[YuanJun]被迫再战,又“被斩散千人以上”。2日黎明,援军[YuanJun]乘夜逃往西南之郓城,胜保等军“乘夜纵火”,援军[YuanJun]伤亡又及千人。这时的援军[YuanJun]已溃不成军,“饥疲无形”,仍分若干股南撤,郓城知县王煊“督练勇团丁截于途,歼灭二千余众”(郓城县志》卷14,第39—40页)。援军[YuanJun]不敢再战,“由距(郓城县城)十八里驰骤而过,分股南窜”。其后,援军[YuanJun]“惟……五六百人为大股,外此多则百余人,少仅一二十,有匿废寺庐屋,有伏麦陇林麓”,数不及万(《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捻军》第4册,第18页)。大队人马又自靳口南下,为东平民团截击,伤亡数百。至汶上,援军[YuanJun]又遭团练分击于皇甫集、齐家岗;前队则很快逃至巨野,代理知县郭壑、在籍侍卫田在田、民团首领孙兆魁等各率众先后邀击,援军[YuanJun]损失400余人。胜保复追至,援军[YuanJun]溃奔独山、羊山,傍晚进入金乡。代理金乡知县胡春华及济宁知州黄良楷等击援军[YuanJun]于李家庄、葛家村、化雨集、菜园庄、李家楼、石佛坊诸处。嗣后援军[YuanJun]又被击溃于陈家楼,遂逃往江苏境。3日,援军[YuanJun]残部二三千人进入丰县,占县城,复“起筑木城,意图拒守”。胜保等“督饬兵勇分攻四门,抛施火罐、喷筒,木城之内西南北三面同时延烧”。援军[YuanJun]坚守两日,于5日夜突围而出,奔至丰北堤口支河一带,始以水浅可渡,遂决意渡河,不意“河水陡涨,湍湍甚急”,“河泥淤住马足”,背后官兵[GuanBing]追及,“枪箭齐施”,援军[YuanJun]英勇不屈,“全数跃马入水”,主将曾立昌指挥残部过河,亲自断后,以拒追敌,敌骑大至,立昌力竭,乃跃马入黄河死难。
  渡过黄河的援军[YuanJun]尚有将士一两千人。他们击溃清河防军,沿途冲破团练武装的堵截,经江苏入河南境,复入皖北,于5月20日抵达蒙城。最后,许宗扬带一些部众于8月间辗转回京复命,以北援失败而被收入天牢(《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第3册,第62页)。援军[YuanJun]自2月出发至5月失败,以七千余众,骤增至三四万人,又由三四万人减少到一两千人,可谓胜利得快,失败得也快。究其因,与沿途乱收新兵,缺乏粮草及指挥者的软弱有关。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