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国史视角 >
什么才是对辛亥百年最好的纪念--中国年鉴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是辛亥百年[BaiNian]。作为辛亥革命的研究者,我自然感慨万千。
■“百年[BaiNian]锐于千载”,只有透过辛亥革命前后两个一百年[BaiNian]世界[ShiJie]历史[LiShi]的发展变化,才能更深切地理解辛亥革命
首先想到的,就是孙中山[SunZhongShan]在《民报发刊词》中说的那段话:“18世纪之末,19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ShiJie]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BaiNian]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ZhengZhi]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20世纪不能不为民生主义之擅扬时代也。”
过去有些论者,常常讥刺孙中山[SunZhongShan]为空想主义者,其实大谬不然。他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时时事事都从实际出发。他不仅密切关注现实,还关注历史[LiShi],更关注未来。他没有把西方现代化看作完美无缺的样板,更没有机械地照搬西方政治[ZhengZhi]模式,而是在总结既往百年[BaiNian]世界[ShiJie]历史[LiShi]的基础上,对西方的先进文明有所选择“因袭”,更有所斟酌“规抚”,从而才完成新的“创获”——“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历经千辛万苦,终于领导中国[ZhongGuo]人民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开辟了中国[ZhongGuo]历史[LiShi]的新纪元。
“百年[BaiNian]锐于千载”是孙中山[SunZhongShan]对于同盟会成立以前那一百年[BaiNian]世界[ShiJie]历史[LiShi]的精辟概括,其实这句话也可以形容同盟会成立以后这一百年[BaiNian]的世界[ShiJie]历史[LiShi],因为20世纪的“世界[ShiJie]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等等,其变化的幅度之大,速度之快,更远远超越了19世纪那一百年[BaiNian]。我很重视“百年[BaiNian]锐于千载”这句话,认为只有透过这前后两个一百年[BaiNian]世界[ShiJie]历史[LiShi]的发展变化,才能更为深切地理解辛亥革命。
我们钦佩孙中山[SunZhongShan],因为他在伦敦总结19世纪百年[BaiNian]历史[LiShi]并思考人类文明走向时,并无任何具有实力的社团作为依托,主要是时代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督策使然。他在大英博物馆漫游书海,几乎是孑然一身,固守孤独。然而他并不寂寞,他的心与祖国,与受苦民众联结在一起,同时也与世界[ShiJie]各地善良的同情者联结在一起。他把祖国命运放在世界[ShiJie]命运中间认真思考,心甘情愿地承担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沉重课题。
我们钦佩孙中山[SunZhongShan],还因为他在百年[BaiNian]以前思考的问题,探索的思路,以及追求中国[ZhongGuo]现代化的各方面实践,都已经成为宝贵遗产,在此后百年[BaiNian]的中国[ZhongGuo]历史[LiShi]进程中或多或少产生影响。辛亥革命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历史[LiShi]事件,它更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并非起始于辛亥这一年,更并非结束于辛亥这一年。像任何历史[LiShi]上发生过的社会运动一样,它有自己的前因,也有自己的后果,而前因与后果都有连续性与复杂性。我们不是辛亥革命的当事人,没有任何亲身的经历与见闻;但是作为后来者百年[BaiNian]以后看辛亥,可能对当年的若干重大问题观察得更为客观、全面、深切,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探索其前因后果的连续性与复杂性,具有更多的方便条件。
因此,我们反思辛亥百年[BaiNian],应该在连续性与复杂性方面多下功夫,换言之,就是在时间与空间两方面作更大的扩展,以期形成长时段与多维度的整体考察。
■三民主义引发的新思考
仅以三民主义为例,就能引发许多新的思考。
首先是民族主义,过去的研究多半侧重于“排满”问题的实质探讨,而有意无意冷落了“五族共和”的阐析。其实,在中华民族作为国族认同方面,辛亥那一代人不仅开创于初始,而且还在政治[ZhengZhi]、制度、政策乃至文化诸层面有持续的探索性实践。应该承认,孙中山[SunZhongShan]及其后继者,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贡献,至少我们在中华民族作为国族的总体观念上与前人是一脉相承。1949年新中国[ZhongGuo]成立以后,我们在增进民族平等、团结,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乃至促进少数民族内部社会革新等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但是,在民族认同与民族团结方面仍然存在着若干问题,仍然需要从历史[LiShi]到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总结。
作为历史[LiShi]遗产,辛亥革命也有负面的因素。为鼓动民众推翻清王朝而狂热地鼓吹“排满”,显然对早已存在的大汉族主义或汉族中心主义有所助长,长期以来,无论是对历史[LiShi]还是对现实的看法经常会有意无意地显现。对此要引以为鉴。比如,在黄帝文化问题上,我自去年以来不断提倡“新黄帝观”,即给始祖文化符号以更具包容性的诠释,这样才能更为增进全中华民族作为统一国族的认同,可能也更符合孙中山[SunZhongShan]“五族共和”的积极意蕴。
其次是民权主义,回顾过去百年[BaiNian],也会有许多新的认知与感受。辛亥革命使共和国从此深入人心,此话不错亦非虚,但这次革命也仅仅是开启了共和之门,迈出了走向共和的第一步。就以孙中山[SunZhongShan]自己为例,他对五权宪法的创建寄予很高期望,曾经明确揭示:“以三民主义为立国之本原,五权宪法为制度之纲领。”但是,对于这个理念懂之者不多,应之者甚少,连孙中山[SunZhongShan]自己也还缺乏相关的架构设计。直到1920年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并就任非常大总统之后,孙中山[SunZhongShan]才逐步把五权宪法从抽象理念形成完整的国家体制框架。概括起来,无非是:1.以“权能分离”作为理论基础;2.“五权分立”具体化,成为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五院政府的架构;3.进一步确定县一级实行选举、复决、罢官、创制等直接民权,每县选代表一人,组成国民大会代表全国人民行使政权,并授权中央政府行使治权。他认为,如此既可防止议会专制,又可杜绝政府腐败;既可实现直接民权,又可实现“万能政府”,堪称民权主义的完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