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清末灾荒为何引发民变:社会的权力平衡被打破--中国年鉴网(2)
士绅的力量
回头看看丁戊奇荒之际的赈灾过程,我觉得最令人动容的是江南绅商群体的义赈行动。
自帝国从太平军叛乱中恢复元气、开始自强运动以来,得益于近代商业的兴盛,城市绅商阶层迅速成长起来,他们的社会[SheHui]影响力也日益壮大。需要指出的是,彼时许多绅商既是商人身份,同时也通过捐输等途径获得功名,成为所谓的“红顶商人”,这固然可以理解为绅商对于权力[QuanLi]的依附,换个角度看,其实也显示了官与绅之间,尚能保持休戚与共的关系[GuanXi]。这一点,与清末士绅出现[ChuXian]了明显的离心倾向是大不相同的,丁戊义赈中的绅商,跟官府的合作远多于后来的争权夺利。
早在光绪二年,北方已开始出现[ChuXian]旱灾,大量饥民为了逃难,渡江而过,涌入江浙等地。苏州、常州的巨绅不敢坐视,率先倡议地方[DiFang]政府“搭盖棚厂”,留养难民,每名饥民“每日大口给米八合,小口六合,十日一放,并给盐菜”。这些棚厂的经费均来自士绅的捐赠,由官方委派不领薪的专人负责日常管理。
常州人李金镛是“首倡义赈”的江南绅商之一,他因考虑到“凡强壮者逃至苏常等处,已有官绅留养,而老弱之不能出境者嗷嗷待哺,垂毙堪怜”,又赴上海找胡雪岩等在沪商人协商赈灾,募捐到五万串钱,再由他亲自带至苏北办赈。
当时在商绅群集的上海,还出现[ChuXian]了“公济同人会”、“协赈公所”等专办赈务的慈善机构,管理这些慈善机构的浙江籍绅商经元善,在上海长期主持丁戊奇荒义赈,前后累计共集得“百十万之银”,输往灾区。
还有大名鼎鼎的江南绅商盛宣怀,光绪四年(1878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在河间府设了一个官赈系统之外的办赈机构,并委任盛宣怀为负责人。盛宣怀首先利用自身人脉,从南方募来一万两银子,查赈和散赈时又坚持亲力亲为,“挨户详查”,一些受灾村庄“疫病相染”,他也“以身先入”。盛宣怀的河间办赈具有半官方性质,但他所依靠的资源,主要还是他的绅商身份。
在丁戊奇荒中,因为有了以李金镛、胡雪岩、经元善、盛宣怀为代表的江南绅商群体“闻风竞起”,响应官方之倡,奔走赈灾恤民,才弥补了官赈的力不从心,在很大程度上消弥了大饥荒所埋伏的社会[SheHui]隐患。
反观长沙[ChangSha]抢米风潮[FengChao]爆发之前,以王先谦、叶德辉、孔宪教、杨巩等为首的长沙[ChangSha]士绅集团,却将官方的救荒倡议当成了耳边风,甚至故意跟政府唱反调。
洪灾过后的宣统二年年初,湖南已出现[ChuXian]春荒的苗头,巡抚[XunFu]岑春煊召集地方[DiFang]士绅商讨平粜、救荒之事。按官方的计划,本来是准备“由官筹款,交绅经办”,但因为“官款实在窘迫”,改为“劝募绅捐,先办义粜”。然而,岑春煊的提议马上碰到了软钉子,王先谦“首先梗议”,谎称无粮,提出应该由官钱局加发官票作为办粜经费。叶德辉等士绅也拒绝认捐。平粜救荒的计划就这样被延误了。
长沙[ChangSha]士绅的不配合,让巡抚[XunFu]岑春煊很是愤火,他随后两次发布告示,要求“绅富行店”及有余粮的人家,“统载清册内作为粜户”,粜户如果“忍心害理,意存遏粜”,即进行罚究。这种强制性的义粜,当然也受到士绅集团或明或暗的抵制,并加深了官绅之间的对立。抢米风潮[FengChao]期间,孔宪教等还怂恿泥木匠焚毁各教堂、学堂及各码头,孔的儿子甚至亲自指挥饥民焚烧府中学堂。
30年前的江南绅商竞相捐资,为何30年后的长沙[ChangSha]士绅却对赈灾的义举无动于衷?从官绅关系[GuanXi]变迁的角度来解释,可能更有说服力。
在官方的语言系统中,王先谦诸人负有“劣绅”的污名,如时任岳麓书院山长的王先谦被评为“平日包揽词讼,好利忘义”;退休吏部主事叶德辉则“性情狂妄,武断乡曲”;孔宪教也是“素行不谨,造言生事”之徒。不过这些评语,与其说恰如其分地勾勒出几名士绅的卑劣品行,毋宁说,它道破了两点隐秘:一、长沙[ChangSha]士绅集团与官府之间关系[GuanXi]紧张;二、士绅集团拥有巨大的隐权力[QuanLi],所谓“包揽词讼”、“武断乡曲”,无非说明这几名士绅实际控制了地方[DiFang]公共空间,侵占了部分政府权力[QuanLi]。
抢米风潮[FengChao]发生后,长沙[ChangSha]士绅集团趁机迫使跟他们素有嫌隙的岑春煊挂印去职,更是可见其左右地方[DiFang]政局的能量之大、与湖南省政府的积怨之深。而布政使庄赓良之所以受他们拥戴、入主巡抚[XunFu]衙门,也是因为庄与叶德辉等权绅交好,平日“出入其门,串通货赂”。相比之下,同光时代的士绅群体,对官方则有着更强烈的依附性或者说认同感,因此也比较容易跟官方“和衷共济”。
在“官—绅—民”三角关系[GuanXi]中,士绅阶层联结着社会[SheHui]的顶部与底层,既是官府的“权力[QuanLi]经纪”,又扮演着“民意代言人”的角色,官恃绅力以治民,民也借绅势以行事。士绅力量的增减消长、官绅关系[GuanXi]的疏亲趋势,达到临界点后,往往预示着社会[SheHui]的原有平衡将被打破,其结果要么是官的“力臂”伸得更长,出现[ChuXian]“全能政府”;要么是官的“力臂”缩得更短,出现[ChuXian]社会[SheHui]失控。
长沙[ChangSha]抢米风潮[FengChao]的背景,恰恰是后者的情形。我们知道,湖南是湘军的策源地,镇压太平天国成功之后,湘军解散,大量有军功的湘籍官绅衣锦还乡,造成地方[DiFang]上“绅权大张”,甚至出现[ChuXian]了权绅专与地方[DiFang]官长为难的惯性。抢米风潮[FengChao]结束后,湖广总督在一份呈给朝廷的报告中说:“湘省自咸同军兴以来,地方[DiFang]官筹办各事,借绅力以为辅助,始则官与绅固能和衷共济,继则官于绅遂多遇事优容,驯致积习成弊,绅亦忘其分际,动辄挟持。民间熟视官绅之间,如此侵越,亦遂借端聚众,肆其要求。于是哄堂围署,时有所闻。”
湖广总督这么说,固然有为地方[DiFang]同僚推卸责任、将罪责推给地方[DiFang]士绅的嫌疑,但他认为绅权变化与抢米骚乱之间存在因果关联,却也并非全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