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历史信息地之重--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日前《新京报》刊登了《砖塔胡同84号院“鲁迅故居”将拆迁》一文,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让我们暂时把时光追溯回去:1912年5月,鲁迅从绍兴来到北京,赴教育部任职,住进绍兴会馆。7年以后的1919年11月,鲁迅又移居到八道湾。八道湾是个大宅院,鲁迅、周作人、周建人眷属以及他们的母亲鲁瑞都住在这里。把一家人团聚起来,和睦地居住在一个屋檐之下,是鲁迅多年的心愿。然而,1923年夏天,由于兄弟失和,鲁迅这个心愿破灭了。在这年的7月14日,鲁迅在日记中这样记载:“是夜始改在自室吃饭,自具一肴,此可记也。”“二十六日上午往砖塔胡同看屋。下午收拾书籍入箱。”八月“二日 下午携妇迁居砖塔胡同六十一号。”
鲁迅记载的“六十一号”即今天的84号。这是一座很小的三合院,占地面积不过数十平方米,有三间北房、两间东房和两间西房。在南房的位置上,是一个小小的窳败的花坛。鲁迅与妻子朱安住北房西间,母亲鲁瑞住东间,中间的堂屋是会客、吃饭、写作的地方,三间北房不过20米左右,空间十分狭窄。鲁迅的书籍没地方陈放,只能放在木板箱里,只有在使用时取出来,经常是满桌满床摊开的书。但即使如此,还有几十箱的书籍存放在教育部。
在这里,鲁迅居住了近10个月,直到1924年5月下旬再次迁居,搬到宫门口西三条21号。虽然环境艰苦简陋,鲁迅却在这里创作了小说名篇《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与《肥皂》,编定了《中国小说史略》,校勘了《嵇康集》。《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人自己研究中国小说发展史的开山之作;《祝福》在鲁迅的小说中是与《孔乙己》、《阿Q正传》齐名的作品,是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扛鼎之作。而在这一时期,鲁迅的心情是恶劣的,我们不难发现,他此时创作的小说,总体基调是消沉的,漏泄出一种难言的痛苦与无奈,后来,鲁迅把收入这4篇小说的集子总名为《彷徨》,正是他当时心境的写真。
砖塔胡同84号是鲁迅生平、思想与创作的转折点,意义十分重大。
研究作家创作,文本与时代分析固然重要,但作家的生平际遇与曾经居住的地理环境研究也是不可忽略的,且后者往往遣之于作家笔端。比如《幸福的家庭》中主人公居住的困窘,就是可以视之为砖塔胡同84号、鲁迅其时的居住环境。保存作家的住地,并不仅仅是为了凭吊,还在于可以给后来者与研究者提供一处探寻作家写作心态的载体。这样的载体是可以触摸的实体,潜蕴着丰富的时代、地理与人文信息,是任何其他载体难以替代的。
3月24日,《新京报》再次刊登记者文章:《砖塔胡同鲁迅故居将原址修复》。文中引述北京市西城区区长王少峰的话:在听取各方面意见后,“西城区政府决定暂时不拆除,并考虑按照原貌修复,查找历史档案,找到当年鲁迅居住的房子照片,将这里作为重要历史信息承载地加以保护。”
这样的结局当然叫人高兴,但同时引起我们的思索与不安,因为这又是一个个案,类似84号的院落在北京还有许多,而且已经被拆除了许多,拆除的理由很简单,即:“不是文保单位”。这就失之简单与偏颇。毋庸讳言,文保单位有相当部分是根据建筑实体而制定的,往往忽略了建筑之中的人文因素,比如84号院。这就提示我们,在北京,有不少院落虽然不是“文保单位”,但其所包孕的历史内涵却非常丰厚,不能简单地一拆了之。
笔者建议:北京有必要开展一项深入的普查活动,对历史信息的承载之地进行普查,定出级别,记录在册,予以保护,待遇如同“文保单位”一样。这样的历史信息之地也应该挂牌,注明这个地方保存了哪些人文遗存,从而将更多的历史元素保护起来,使北京的文脉得以深度保护与传承。
(覃 思 作者为鲁迅文学院前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