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中国记忆 > 地区记忆 > 山东记忆 >

淄青镇割据山东--国家史册

     唐王朝建立以后,封建统治秩序迅速得以恢复。从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到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这100多年间,唐朝[TangChao]社会政治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国家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当时的山东[ShanDong]地区也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维持了较长时期的繁荣发展的局面。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唐玄宗时开始在边境要地设置节度使,总揽数州军事,并赋予节度使军政大权。起初的节度使仅仅设在边防重地,当时称之为“镇”,也叫军镇、藩镇。藩镇的最高长官叫节度使,直接指挥所统辖的军队[JunDui],并在其管区内行使政治、法律、财政等权利。随着时间的发展,藩镇的权力越来越大,逐渐成为独立性较大、控制区域广泛的一种实际行政区,这个行政区以军队[JunDui]为主要核心,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最初时,山东[ShanDong]并没有设置节度使,只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后,山东[ShanDong]才设立了藩镇。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的力量削弱了,地方势力增强了,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山东[ShanDong]地区也形成了藩镇割据[GeJu]的局面。当时波及到山东[ShanDong]地区的藩镇有成德镇(今河北正定),魏博镇(治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幽州镇(今北京城西南)、平卢镇(或称平卢淄青镇,治青州,今山东[ShanDong]青州市)、淮西镇(治蔡州,今河南汝南)。另外,部分地区在山东[ShanDong]境内的,还有横海镇(治沧州,今河北沧县东南)。唐政府同这些藩镇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平卢淄青镇与唐政府的争斗。直到唐末五代,平卢淄青镇始终左右着山东[ShanDong]的政治军事形势,成为当时山东[ShanDong]主要政治力量的代称。
  平卢淄青镇的建立与安史之乱对山东[ShanDong]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天宝四年(公元[GongYuan]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唐,其军队[JunDui]先后攻下洛阳、长安,战火遍及黄河南北。安禄山死后,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也先后统帅叛军,与唐朝[TangChao]争战多年。安史之乱也将山东[ShanDong]地区卷了进去。安禄山率军南下时,内地各郡因军备松驰,许多地区很快就被叛军占领,而只有山东[ShanDong]的平原郡早有防范,并成为当时抵抗叛军的中流砥柱。其领导者就是当时的平原郡太守颜真卿。平原郡太守颜真卿早就觉察到安禄山的反叛动向,所以提前作好抗击的准备。当安禄山大军一到,颜真卿立即部署兵力进行抵抗,同时急忙派人向朝廷[ChaoTing]奏报叛军军情。颜真卿在国难危急关头,以一郡之力英勇抗敌,得到了朝廷[ChaoTing]的嘉奖和各地的拥戴。当时河北有17个郡纷纷响应,他们一致推举颜真卿为盟主,拥兵20多万。北海太守贺兰进明也率青州军队[JunDui]进入平原,与颜真卿并肩作战。安禄山的军队[JunDui]被阻挡在黄河以北,而且屡遭重创。
  就在颜真卿举兵平原之际,驻守在辽东的平卢军也开始与叛军作战,颜真卿以海上为交通线与其取得联系。平卢军驻扎的营州(今辽宁朝阳),是当时十镇之一,起初归安禄山管辖,至德六年(公元[GongYuan]756年),平卢将士杀死了节度使,与安禄山脱离关系,并与之作战。鉴于当时颜真卿抗敌名气大,平卢军将领刘正臣以其所据渔阳(今天津市蓟县)降唐,并派使者过海,主动与颜真卿商议大计。为了支援平卢军,坚定其信心,颜真卿派判官和自己的儿子(作为人质)携带10万军用物资远赴营州。平卢军将领田神功、董秦、邢君牙、阳惠元等先后率领精锐部队过海来到青、齐一带,参与抵抗安史叛军的战斗,山东[ShanDong]境内因而驻扎了大量的平卢军。


  就在乎卢军到达山东[ShanDong]之际,平原郡已被安禄山的军队[JunDui]攻占,颜真卿只得弃郡归朝。贺兰进明率领北海军队[JunDui]坚持在黄河以南作战,黄河以北的山东[ShanDong]疆域全部沦陷。至德二年(公元[GongYuan]757年),到达山东[ShanDong]的平卢军在大将田神功、董秦的率领下渡过黄河,收复平原郡,并沿着黄河两岸与安史叛军展开了多年的战斗。上元二年(公元[GongYuan]761年),驻扎在营州的平卢军2万多人在节度使侯希逸的率领下,击败范阳叛军,然后率兵南下,横渡渤海,于公元[GongYuan]762年一月到达了今天山东[ShanDong]的北部一带;又在青州之北渡过黄河,与青密节度使、徐州刺史会合于兖州(今山东[ShanDong]兖州市),三人联合进击安史叛军。至此,平卢军大部分主力已集结在山东[ShanDong]境内。宝应元年(公元[GongYuan]762年)五月,唐朝[TangChao]正式任命侯希逸为平卢、淄青节度使,统领青、淄(治今山东[ShanDong]淄川)、齐(治今山东[ShanDong]济南市)、沂(治山东[ShanDong]临沂)、密(治今山东[ShanDong]诸诚)、海(治今江苏连云港西南海州镇)之州。自此以后,平卢、淄青镇也或称平卢镇,或称淄青镇。因为平卢淄青镇的军队[JunDui]主力基本上都是南下的平卢军,所以始终保持着“平卢”军号。田神功由徐州刺史升任为兖郓节度使,其军队[JunDui]也是原平卢军的一部分。

  淄青镇建立后,在山东[ShanDong]境内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从侧翼扼制了黄河以北的安史叛军。这时正值唐朝[TangChao]各路军队[JunDui]汇集之时,汇集后的各路大军对叛军史朝义开始了最后的围剿。侯希逸率领平卢军在莫州(今河北任丘县北)与唐军主力汇合,并参与了平灭叛军的战役。代宗广德元年(公元[GongYuan]763年),唐军战胜了史朝义,安史余部投降,8年的安史之乱到此结束。在这场战争中,淄青镇军队[JunDui]为唐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淄青镇也因战争的考验而成为唐朝[TangChao]廷的得力军镇,其在山东[ShanDong]的地位也得到了巩固。但是,随着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衰落,淄青镇也逐渐走上了割据[GeJu]的道路。
  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唐王朝元气大伤,权威日趋衰落,对一些重要的藩镇也无力实行有效的控制。以“河朔三镇”(魏博镇、成德镇和幽州镇)为代表的各大藩镇不但保持较大的独立性,而且还时常超出本身的权限,与唐王朝争战纷纷。它们自为一体,对抗唐朝[TangChao],逐渐走上了割据[GeJu]的道路。
  侯希逸任淄青节度使的初期,对本辖区进行了有效的治理,治军务农成绩突出,曾赢得了人们很高的赞誉。但是,随着情况的变化,他逐渐变得骄纵放任,怠于政事,特别是崇信佛教,大规模修建塔寺,而且游猎不止,把内政搞得一蹋糊涂,百姓深受其苦,他所统率的部队战士也甚为不满。代宗永泰元年(公元[GongYuan]765年),侯希逸出城并夜宿城外,回城时,将士闭门不纳,拒绝其人内,并推举兵马使李怀玉为帅,侯希逸只得还归朝廷[ChaoTing]。朝廷[ChaoTing]对此事采取了宽容态度,正式任命李怀玉为平卢淄青节度使、海运押新罗渤海两蕃使。侯希逸于建中二年(公元[GongYuan]781年)死去。
  李怀玉原为营州副将,跟随侯希逸进入青州。唐朝[TangChao]任命李怀玉为平卢、淄青节度使时,赐名李正已。李正已管辖淄青镇之后,开始效仿河朔三镇,自己任命属官,自己制定赋税政策法律,不向朝廷[ChaoTing]交纳租税,并伺机扩充地盘,淄青镇的割据[GeJu]逐渐形成。由于李正已长期从事军伍,又精于领兵,因而使淄青镇的军队[JunDui]力量在各藩镇中称雄一时。唐代宗大历十年(公元[GongYuan]775年),河北诸镇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在这次战争中,淄青军借战争时机不断扩充地盘,管辖淄、青、齐、海、登(治今山东[ShanDong]蓬莱)、莱(治今山东[ShanDong]莱州市)、德(治今山东[ShanDong]陵县)、棣(治今山东[ShanDong]惠民东南)10州之地。大历十一年(公元[GongYuan]776年),汴宋镇发生变乱,留后李灵曜欲效仿河朔反叛,唐朝[TangChao]廷命令各镇举兵讨伐。李正已率领淄青军直赴战场与其他节度使联合作战将其灭掉,并乘机攻克原属汴宋镇的曹(治今山东[ShanDong]曹县西北)、濮(治今山东[ShanDong]鄄城北旧城)、兖、郓(治今山东[ShanDong]东平西北)、徐(治今江苏徐州市)5州,将其占为已有。这时淄青镇的辖区已接近于近现代的大部山东[ShanDong]。为了更好地控制新得到的5州,李正已把镇治从青州迁移到郓州,并以其子李纳为青州刺史,镇守青州。


  淄青镇在李正已管辖时达到了全盛阶段。无论是版图、兵力还是经济实力,在唐朝[TangChao]各镇中都是首屈一指。淄青镇保持了当时最强大的军镇军力,拥有10万人军队[JunDui],而其他强镇充其量也不过3万或5万人。在几次讨伐叛乱的军事行动中,各方军镇都以淄青军的进退为凭据。淄青镇也长时期维持着繁荣富裕的经济状况,并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商业贸易活动。同时,淄青节度使还身兼唐朝[TangChao]的海运押新罗渤海两蕃使,负责山东[ShanDong]与辽东和朝鲜的口岸贸易、海道运输以及国事往来等事务。
  随着势力的不断增强,李正已也逐渐滋长了割据[GeJu]一方、世代称雄的野心,这就使他与唐朝[TangChao]廷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张起来。唐德宗即位之后,励精图治,对藩镇控制较严,一改代宗时期的那种姑息宽容政策。李正已对此大为不满。他一方面增强边境兵力,加强军事训练;另一方面又联络河朔诸镇,谋图联合威胁唐朝[TangChao]廷,企图争取割据[GeJu]的合法性。因为当时的几个主要割据[GeJu]藩镇都企图把辖土和职位传给子孙,并希望世代固定下来。李正已移兵于济阴(治今山东[ShanDong]曹县西北),昼夜教习。又增兵徐州,控制江、淮一带,威胁唐王朝的江淮运输线。淄青镇的所作所为对唐朝[TangChao]廷构成了巨大威胁,使唐王朝深感不安。
  淄青镇的严重割据[GeJu],迫使唐朝[TangChao]廷不得不重新考虑对策。唐德宗极力主张制裁割据[GeJu]势力大的藩镇,结果加深了唐朝[TangChao]廷与藩镇之间的矛盾。唐中二年(公元[GongYuan]781年)正月,河朔三镇中的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要求承袭父位,这时淄青、魏博二镇也为其说情。由于唐德宗欲革前弊,所以坚持不答应。这年五月,淄青镇李正已、魏博镇田悦、成德镇李惟岳等结成联盟,开始反叛朝廷[ChaoTing]。没过多久,李正已病死,其子李纳秘不发丧,擅自统领军务,并派兵援助田悦,共同对抗朝廷[ChaoTing]派来的军队[JunDui]。淄青、魏博、成德三军联合起来,兵扎洹水。唐朝[TangChao]派马燧率军屯于邺城,唐朝[TangChao]军队[JunDui]与三镇的军队[JunDui]展开了一场激战,结果唐军获胜。魏博主力被击溃,前往救援的淄青军也几乎全军覆没。淄青镇所管辖的德州、棣州刺史向唐朝[TangChao]廷投降。
  建中二年(公元[GongYuan]781年)十月,淄青镇的徐州刺史李洧举州归顺唐朝[TangChao]廷,脱离了李纳,唐朝[TangChao]迅速收复了这一战略要地。徐州是山东[ShanDong]与江淮衔接的重要枢纽,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它北控兖州,南扼江淮。唐朝[TangChao]收复了徐州就意味着控制住了淄青军南下的咽喉。所以,李纳不肯罢休,率淄青军主力猛攻徐州。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唐朝[TangChao]廷又派出了禁卫部队神第军,调集了宣武、朔方等方镇军,与淄青军大战于彭城四周。结果,唐军获胜,淄青军只好退出了徐州境地。

  徐州战败后,李纳退守濮州,唐朝[TangChao]军队[JunDui]进而围之。建中三年(公元[GongYuan]782年)二月,唐朝[TangChao]各路军队[JunDui]向濮州展开了强大的攻势,但久攻不下。淄青镇李纳只好退归郡州,与朱滔、李希烈、王武俊、田悦联合反唐,朱滔自称冀王,王武俊自称楚王,田悦自称魏王,李纳自称齐王,李希烈则自称楚帝,他们都建制百官。唐朝[TangChao]廷虽然多次派兵征讨,均无结果,双方形成了消耗战和持久战。
  建中四年(公元[GongYuan]783年),被调往镇压李希烈的泾源兵路过长安时哗变,史称“泾源兵变”,他们立留居京师的原卢龙节度使朱泚(朱滔兄)为帝,德宗只好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一时间德宗也难以顾及到河朔和淄青的战争。第二年,德宗下诏,承认藩镇叛乱、兵祸连年是自己的罪过,并赦免淄青和河朔三镇的罪过。淄青等四镇也表示归顺朝廷[ChaoTing],各自罢兵,名义重新归依唐朝[TangChao]。唐朝[TangChao]廷授李纳为品平卢节度使等职位。而李希烈仍不归顺,不久李希烈被杀。经过这次战争,四镇的割据[GeJu]被合法地承认下来,虽然在战争中,淄青镇丧失了德、棣、徐3州,但仍然拥有12州的广大疆域,仍为唐朝[TangChao]的第一大藩镇。
  贞元八年(公元[GongYuan]792年),李纳病死,其子李师古被推为留后,并上请朝廷[ChaoTing],唐朝[TangChao]立即授以淄青镇节度使的职位。李师古管辖淄青镇时期,虽没有与唐朝[TangChao]发生大的纠纷,但他广招亡命之徒,暗中积蓄力量。唐朝[TangChao]廷虽有所发觉,但因此时唐朝[TangChao]廷管辖能力日渐衰落,所以对藩镇割据[GeJu]势力的增强也只好听之任之了。


  元和元年(公元[GongYuan]806年),李师古死,其弟李师道掌管军政,并上报朝廷[ChaoTing],请求任命。这时唐宪宗正全力平定剑南镇刘辟的叛乱,无暇顾及,所以就任命李师道为淄青镇留后,不久又任命其为节度使。元和期间,唐宪宗力削藩镇,先后讨伐剑南、镇海、淮西三镇,都取得了胜利。就在唐军围攻讨伐淮西镇时,李师道暗中与淮西镇串通,通过各种手段破坏唐朝[TangChao]廷的军事行动。例如,李师道派遣亡命之徒到处制造恐怖事件,包括火烧河阴粮仓,破坏桥梁等,甚至公然在唐东都洛阳预谋放火杀掠,制造紧张气氛。李师道的行为引起了唐朝[TangChao]廷的愤怒。
  元和十二年(公元[GongYuan]817年),唐军队[JunDui]攻克蔡州,擒获吴元济,平定了长期割据[GeJu]的淮西镇。唐军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朝廷[ChaoTing]的威望,并对其他割据[GeJu]藩镇产生了巨大的震慑力。李师道得知淮西镇被唐军消灭,十分恐慌,不知所措。其手下有人劝李师道向朝廷[ChaoTing]纳贡献地以示赎罪。李师道听从劝议,派使者连番上表朝廷[ChaoTing],请让其长子入朝作侍从,并献沂、密、海三州之地,愿诚恳听从朝廷[ChaoTing]处分。唐宪宗答应了李师道的请求,并派遣左常侍李逊到郓州处理有关事宜。李师道归顺朝廷[ChaoTing]的举动遭到了内眷们的反对,加上李师道一向见识浅薄,便听从了内眷们的意见,又改意对抗唐朝[TangChao]廷。唐朝[TangChao]廷大怒,元和十三年(公元[GongYuan]818年)七月,唐宪宗下诏讨伐淄青镇,命令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五镇联合举兵共同讨伐。从而造成了数路大军一起压到了淄青镇境界的局面。
  宣武镇军队[JunDui]首先包围了曹州,接着又攻下了考城(今河南民权东北);这年十一月,魏博镇节度使田弘正与义成节度使李光颜首先率军进入平卢境,魏博军白杨刘镇(今山东[ShanDong]东阿北杨柳村)南渡黄河,在距离郓州40里处安营扎寨。两军初战告捷。十二月,武宁节度使李塑与淄青军连续11战,全部获得胜利。相继攻下了金乡(今山东[ShanDong]金乡)、鱼台(今山东[ShanDong]鱼台)、承县(今山东[ShanDong]枣庄市);唐楚州刺史李听率军攻陷海州,连下东海(今江苏东海)、朐山(今江苏朐县)、怀仁(今江苏赣榆)等县。李帅道听说自己四面被官军包围,便征发民夫修治郓州城堑,加强守备。
  李师道懦弱昏庸,并无将才,在唐军的围攻下不知所措。面对唐军的强大攻势,淄青镇内部也开始瓦解了。淄青军都兵马使刘悟率1万多军队[JunDui]奉命驻扎在阳谷,抵挡魏博军,激战多日连连失利。元和十四年(公元[GongYuan]819年)二月,李师道派遣二使召刘悟议事,准备寻机除掉刘悟,另换主帅。刘悟得知消息后,早做准备,先下手为强,杀死二使,举兵反正,刘悟率全军人马从阳谷杀回郓州,真捣李师道的老巢;同时他还派人通知魏博军,请求援助。一夜之间,刘悟军攻破郓州城府,杀死了李师道,向唐朝[TangChao]廷投降,其他11州也全部缴械投降。至此割据[GeJu]长达60年之久的淄青镇最终被唐朝[TangChao]廷收复了。
  唐朝[TangChao]平定淄青镇之后,鉴于其管辖有12州的广大疆境,力量过于强大,所以将其分为三镇:淄、青、齐、登、莱五州为一镇,仍叫淄青镇,号平卢军,(一说此后淄、青等州专用“平卢”之号)以原义成节度使薛平为节度使;以郓、曹、濮3州为一镇,后赐号太平军,以原华州刺史马总为节度使;以兖、海、沂、密4州为一镇,以原淄青四面行营供军使王遂为节度使(一说只设观察使)。这样原来的淄青镇一分为三,各自管辖其所辖范围,势力均衡,都直接服从朝廷[ChaoTing],成为唐王朝牢固控制的地区。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