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中国记忆 > 地区记忆 > 山东记忆 >
颜真卿书《东方朔画赞碑》--国家史册
在现在的陵县[LingXian]县城有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文物,就是“东方[DongFang]朔画赞碑”,其价值在于颜真卿的书法艺术。事情的原由还要从东方[DongFang]朔这个人说起。
东方[DongFang]朔(前154─前93),字曼倩,西汉平原郡厌次县(在今山东陵县[LingXian]神头镇)人,是汉代以“滑稽”称世的文学家。东方[DongFang]朔神庙在平原郡安德县东北22里处,开元八年(720年)德州刺史韩思复刻有晋夏侯湛所撰的《东方[DongFang]先生[XianSheng]画赞碑》。颜真卿书写东方[DongFang]朔画赞碑,不是一时雅兴所至,而是与当时[DangShi]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加之颜真卿又仰慕东方[DongFang]朔的人品。当时[DangShi],颜真卿陪同殿中御史平洌等人狎游至此,见其文字纤糜,驳藓生金,已经无法辨识,感叹之余,便挥毫重书。这就是著名的颜真卿的中年力作《东方[DongFang]先生[XianSheng]画赞碑》。此碑立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元时从东方[DongFang]朔庙移至陵县[LingXian]城内,建亭于县衙一侧。清康熙六年(1667年)地震,县衙和碑亭倒塌,将碑半截埋进土中。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重修碑亭安放。抗战时期,日军竟将碑当作马厩垫石。建国后,才得到应有的保护。
碑刻造型高大宽硕,气势雄伟,高2.6米,宽1.02米,厚0.21米,四面刻。正面和两侧系西晋文学家夏侯湛撰《汉太中大夫东方[DongFang]先生[XianSheng]画赞碑》正文,颜真卿书;碑阴《东方[DongFang]画赞碑阴记》,颜真卿撰并书。碑阳碑阴各15行,左右[ZuoYou]侧各3行,每行30字,碑文均为大字楷书。值得注意的是,此碑碑阳有篆书书额,碑阴有隶书书额,古雅峻拔,俊秀飞动,为当时[DangShi]很多篆隶高手所不及。
此碑正文,笔墨酣畅淋漓,点画刚峻丰厚,如浇如铸,笔画中段每以中峰铺毫,沉雄深稳,点画起收、转折多出于峭劲的方笔。这些都可以看到颜氏对于汉碑笔意的熔冶。从用笔看,此碑在线条的形质与意蕴上已经突破羲、献风范而以壮美厚重为其审美特质,奠定了“颜体”的基础。从结体看,端庄雄伟的体势,充溢着恢宏的力量。“颜体”独特的结体,在此已初具规模:其一是字内大胆留白,笔势不向旁溢,亦即宏中而敛外,气象开阔,劲力内充;其二是字势满格,并由此造成“字间栉比”,章法茂密;其三是动有姿态[ZiTai]。这姿态[ZiTai]也独具“颜体”特征[TeZheng]:不少字已开始变化左右[ZuoYou]结构单位所占空间的常规比例,以正面形象示人。由于上述种种变化,此碑已略见“拙美”的意味。但总体结字仍基本取左右[ZuoYou]相背之势,未用“颜体”成熟期最具特征[TeZheng]的左右[ZuoYou]相向内抱之势,而这是与此碑蕴隶意的特征[TeZheng]相联系的。此碑书法后世评价很高,苏东坡曾历评颜真卿诸碑,认为《东方[DongFang]朔画赞碑》最为清雄。《东坡题跋》有这样的称赞:“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其后见逸少本,乃知鲁公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非自得于书,未易为此言也。”王澍(《竹云题跋》)也评其为鲁公中年得意之书,有“神明焕发而时出姿态[ZiTai],不失清远”之誉。
东方[DongFang]朔(前154─前93),字曼倩,西汉平原郡厌次县(在今山东陵县[LingXian]神头镇)人,是汉代以“滑稽”称世的文学家。东方[DongFang]朔神庙在平原郡安德县东北22里处,开元八年(720年)德州刺史韩思复刻有晋夏侯湛所撰的《东方[DongFang]先生[XianSheng]画赞碑》。颜真卿书写东方[DongFang]朔画赞碑,不是一时雅兴所至,而是与当时[DangShi]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加之颜真卿又仰慕东方[DongFang]朔的人品。当时[DangShi],颜真卿陪同殿中御史平洌等人狎游至此,见其文字纤糜,驳藓生金,已经无法辨识,感叹之余,便挥毫重书。这就是著名的颜真卿的中年力作《东方[DongFang]先生[XianSheng]画赞碑》。此碑立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元时从东方[DongFang]朔庙移至陵县[LingXian]城内,建亭于县衙一侧。清康熙六年(1667年)地震,县衙和碑亭倒塌,将碑半截埋进土中。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重修碑亭安放。抗战时期,日军竟将碑当作马厩垫石。建国后,才得到应有的保护。
碑刻造型高大宽硕,气势雄伟,高2.6米,宽1.02米,厚0.21米,四面刻。正面和两侧系西晋文学家夏侯湛撰《汉太中大夫东方[DongFang]先生[XianSheng]画赞碑》正文,颜真卿书;碑阴《东方[DongFang]画赞碑阴记》,颜真卿撰并书。碑阳碑阴各15行,左右[ZuoYou]侧各3行,每行30字,碑文均为大字楷书。值得注意的是,此碑碑阳有篆书书额,碑阴有隶书书额,古雅峻拔,俊秀飞动,为当时[DangShi]很多篆隶高手所不及。
此碑正文,笔墨酣畅淋漓,点画刚峻丰厚,如浇如铸,笔画中段每以中峰铺毫,沉雄深稳,点画起收、转折多出于峭劲的方笔。这些都可以看到颜氏对于汉碑笔意的熔冶。从用笔看,此碑在线条的形质与意蕴上已经突破羲、献风范而以壮美厚重为其审美特质,奠定了“颜体”的基础。从结体看,端庄雄伟的体势,充溢着恢宏的力量。“颜体”独特的结体,在此已初具规模:其一是字内大胆留白,笔势不向旁溢,亦即宏中而敛外,气象开阔,劲力内充;其二是字势满格,并由此造成“字间栉比”,章法茂密;其三是动有姿态[ZiTai]。这姿态[ZiTai]也独具“颜体”特征[TeZheng]:不少字已开始变化左右[ZuoYou]结构单位所占空间的常规比例,以正面形象示人。由于上述种种变化,此碑已略见“拙美”的意味。但总体结字仍基本取左右[ZuoYou]相背之势,未用“颜体”成熟期最具特征[TeZheng]的左右[ZuoYou]相向内抱之势,而这是与此碑蕴隶意的特征[TeZheng]相联系的。此碑书法后世评价很高,苏东坡曾历评颜真卿诸碑,认为《东方[DongFang]朔画赞碑》最为清雄。《东坡题跋》有这样的称赞:“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其后见逸少本,乃知鲁公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非自得于书,未易为此言也。”王澍(《竹云题跋》)也评其为鲁公中年得意之书,有“神明焕发而时出姿态[ZiTai],不失清远”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