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中国记忆 > 地区记忆 > 山东记忆 >
王肃注《孔子家语》--国家年鉴
王肃是三国魏的大臣,字子雍,著名经学[JingXue]家,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约生于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他生在一个官宦家庭之中,其父王朗是三国名士,在会稽太守任上务在爱民、“育民省刑”,有政声。到曹丕时,历官至司空,封乐平乡侯。魏明帝时转司徒,进封兰陵侯。王朗才高雅博,通经学[JingXue],善疏奏,而性严整慷慨,恭俭节约,很有威仪。“著《易》、《春秋》、《孝经》、《周官》传,奏议论记,咸传于世。”王肃生于王朗会稽太守任内,幼时随父辗转动迁,颇受薰染教诲。因其才学,以常侍领秘书监、兼崇文观祭酒,在朝廷掌管艺文图籍之事,他关心朝廷政事,屡上疏奏,多有建树。正始元年(公元240年),王肃一度出任广平太守,不久被召回京,先后任议郎、侍中,后升迁太常,掌管礼仪祭祀之事。当时[DangShi]魏政开始衰败,王肃倾向司马氏一边,司马氏掌大权后,又把女儿嫁给司马昭,成为了司马氏集团出谋划策的“军师”一类人物,司马氏有事多向王肃请教。次年,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叛乱,司马师独纳王肃之策,讨平了叛乱。王肃的官职也由此益加升迁,做到了中领军加散骑常侍,成了皇宫禁卫亲兵的首领,直至高贵乡公。甘露元年(公元256年),王肃病逝。死后追赠他为卫将军,赐谥景侯。
王肃一生仕宦,功绩也算显著,但其后世影响,却几乎全在其经学[JingXue]。他遍注儒家经典,多有创发,自成一家,称王肃学派。他综合今文经学[JingXue]和古文[GuWen]经学[JingXue],将二者融为一体,形成王氏[WangShi]经学[JingXue]。但他的经学[JingXue]与郑玄郑氏经学[JingXue]并立,使之成为继郑玄之后的又一位经学[JingXue]大师,并在与郑氏辩难中形成了《孔子[KongZi]家语》注。
两汉时期经学[JingXue]兴盛,但分为今文经和古文[GuWen]经两派。今、古文[GuWen]经之分在于两点。一在经书书写的文字[WenZi]不同[BuTong]。今文经用汉代通行的文字[WenZi]写成,古文[GuWen]经用的是先秦通行的文字[WenZi],叫做“籀文”,也叫大篆。造成不同[BuTong]文字[WenZi]的原因在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秦末咸阳的大火,使儒家经典遭受了灭顶之灾,六经几乎灭绝。汉初挖掘经书,只好找到幸存的前代儒生口授其义,用当时[DangShi]的文字[WenZi]隶书记录下来成了一类经书。后来在孔子[KongZi]内宅墙壁中发现了一批用大篆书写的经书,当时[DangShi]的人们就把用隶书记录的经书称为今文经,把用大篆书写的经书称为古文[GuWen]经。同一部经书,古文[GuWen]经与今文经不仅文字[WenZi]不同[BuTong],而且今文经是口述的,所以往往加进去好多传经者的理解和发挥,而古文[GuWen]经是原始文字[WenZi]记载下来的,可能更多地尊重了原始意义,从而造成了今文经和古文[GuWen]经的第二个不同[BuTong]。今文经多从义理方面发挥,讲究微言大义,古文[GuWen]经多重名物训诂。由于风格的不同[BuTong],再加上当时[DangShi]的经学[JingXue]大师们特别重视师法,所以造成了今文经和古文[GuWen]经的水火不相容,特别是在中央,两派都争正统。两派斗争始于刘向、刘歆父子。
向、歆父子先后任校录古书之职,总校群书。向治《谷梁传》,喜今文;歆治《左氏传》,喜古文[GuWen]。父子互相问难,各持己见。刘向死后,刘歆继父业,任校书,想把古文[GuWen]经同今文经一样列入官学,上书哀帝。哀帝让其与五经博士共同讨论,因五经博士皆为今文,对刘歆建议根本不予理采。刘歆移书“太常博士”,详陈理由,认为[RenWei]今文经学[JingXue]是“末师之口传”,背离古经真义,“分文析字,烦言碎辞”,“莫知其源”;古文[GuWen]经才是真传,劝人们当“从善服义”,共尊古文[GuWen]经。说理虽透,但却激怒了大司空师丹和众儒,把刘歆逐出了京城。直到王莽专权,与刘歆互相利用,古文[GuWen]经才被立于官学,取得了合法地位。但斗争并未平息,反而愈演愈烈。
东汉时期虽然今古文[GuWen]经并立官学,但其理论观点不同[BuTong]。由于今文经学[JingXue]讲“微言大义”,便与阴阳五行、谶纬之学结合,对经文中的某些章句任意发挥,编造出直接为当时[DangShi]政治所需要的“大义”来,这十分符合当时[DangShi]流行的“天人感应、谶纬迷信”的需要。光武帝就深信谶纬。当时[DangShi]五经之义,皆以谶决。“于是五经为外学,七纬为内学,遂成一代之风。”而古文[GuWen]经学[JingXue]则把经文视为史实,注重名物训诂和史实考证,主张以经中的法制、义理来矫正世风人心。这便是今、古文[GuWen]经学[JingXue]在义理观点上的根本分歧。除此之外,还有真伪之争。古文[GuWen]学者,常以孔圣之真传自居,认为[RenWei]今文经学[JingXue]为“末师口说”,有背古经真义。而今文学者则以古文[GuWen]经是后人伪托质疑。谁是谁非,各不相让。
但是,有斗争,必有交汇;有交汇,必有融合。在斗争中,有些古文[GuWen]学者,顶不住谶纬风行的压力,为保古文[GuWen]经学[JingXue]的官学地位,也引入谶纬之说。而今文经学[JingXue]的一些无端发挥捏造,有时也破绽百出,留下可攻之处。如今文学家何休,专治《公羊》,攻击《左氏》、《谷梁》,著《公羊墨守》、《左氏膏盲》、《谷梁废疾》。破绽被郑玄发现,便著《发墨守》、《针膏盲》、《起废疾》。针锋相对,予以批驳。何休见了,不得不服,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郑玄,字康成,是东汉末年集今古文[GuWen]经于大成的经学[JingXue]大师。主治古文[GuWen]经学[JingXue],又兼通今文,注经兼采古、今,将今、古语言经熔于一炉,铸为一体,形成了“独霸”一时的将今文经与古文[GuWen]经于一体的“郑学”。
然而就是这个“独霸”一时学坛的“郑学”,却受到了后生王肃的“讥短”。王肃为了维护古文[GuWen]经学[JingXue]的纯洁,不以权威为然,向经学[JingXue]大师展开了挑战。他在《孔子[KongZi]家语》序中说:
郑氏学行五十载矣,自肃成童,始志于学,而学郑氏矣。然寻文责实,考其上下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然世未明其款情,而谓其苟驳前师,以见异于人。乃慨然而叹曰:予岂好难哉?予不得已也。圣人之门,方壅不通,孔氏之路,枳棘充焉,岂得不开而辟之哉?若无由之者,亦非予之罪也。是以撰经礼申明其义,及朝论制度,皆据所见而言。
这段话,讲明了王肃注《孔子[KongZi]家语》的理由,就是为了维护孔子[KongZi]学说的真谛,开通壅塞通向孔门的路,辟除通向孔门路上的荆棘,不得不向权威郑玄发难。
王肃对郑玄的驳难,多集中于他的《圣证论》中。据说《圣证论》是对郑玄“夺而易之”的专著,对郑玄之书“多所改驳”。据《旧唐书·元行冲传》云:“子雍规玄数十百件”,又说“王肃改郑六十八条”。可惜《圣证论》早佚,不得知其具体内容。据《隋书·经籍志》著录,王肃尚有《尚书驳议》5卷、《毛诗义驳》8卷、《毛诗奏事》1卷、《毛诗问难》2卷。这些著述虽已散佚,但在《玉函山房辑佚书》中尚见有辑存30余条。观其内容,均有对郑玄的改易与驳难。故马国翰序说:《毛诗义驳》,“专攻郑氏”;“曰义驳者,驳郑氏义也”。《毛诗奏事》,“此则取郑氏之违失条奏于朝,故题‘奏事’也”。《毛诗问难》,“大抵亦申毛以难郑也”。于是评说:“夫康成大儒,选通鲁、韩二家,后笺毛诗,其与毛不同[BuTong]者,意在两存其是;肃必欲尽废郑说,驳之不已,复陈诸奏,何见疾之深乎!”马国翰把王、郑分歧,归之于王肃对郑玄的疾妒,恐有失公允。理论观点的不同[BuTong]才是分歧的真正原因。
王肃经学[JingXue]与郑学观点的不同[BuTong]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王肃从维护孔子[KongZi]思想的纯洁出发,批驳郑玄。经学[JingXue],是指汉代儒者对孔子[KongZi]编定的“六艺”研究阐释之学。孔子[KongZi]成之“六艺”,除《乐》书早佚外,汉代流传的尚有《诗经》、《书经》、《三礼》、《易经》和《春秋》,是谓“五经”。“五经”自孔子[KongZi]创始,经七十子之徒相传,战国百家争鸣的融合,汉儒的整合改造,已非孔子[KongZi]原貌。特别是今文经学[JingXue],为“末师口说”,再加上其所谓“微言大义”的任意发挥,引进阴阳、谶纬之学与道、法、名、墨诸说,内容更加驳杂。古文[GuWen]经学[JingXue]家则坚持以孔子[KongZi]原经为训,以为古文[GuWen]经才反映了孔圣的真谛,对今文经学[JingXue]不能容忍。王肃反对郑玄,根本原因就在于郑玄兼采今文注经。
王肃以得孔圣之真谛自居,认为[RenWei]自己举的是孔子[KongZi]的大旗,言必以“圣训”为准,论必以圣人为证。这是他著《圣证论》时言明的宗旨,也是他注《孔子[KongZi]家语》的明显表现。他在《孔子[KongZi]家语·序》中说:“自成童始志于学,而学郑氏之学矣。然寻文责实,考其上下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圣人之门方壅不通,孔氏之路枳棘充焉,岂不得开而辟之哉?”很明显,王肃认为[RenWei],对经传注解,凡是不符合(他认为[RenWei]的)孔子[KongZi]原意的,就是壅塞通向孔门之路的“枳棘”,一定要“开而辟之”。
第二,王肃从维护圣人的圣洁形象出发,批驳郑玄。王肃对孔子[KongZi]甚至古圣“圣洁”的维护,可说是一个顽固的卫道者。凡是他认为[RenWei]有损圣人“圣洁”形象的,他必或否认,或另解,或批驳,甚至不顾事实而进行曲解,以强词取胜。如《礼记·檀弓上》曰:“孔子[KongZi]少孤,不知其(父)墓。”郑注:“孔子[KongZi]之父鄹叔梁纥与颜氏之女颜征在野合而生孔子[KongZi],征在耻焉不告。”意即孔母耻“野合”事,而不告知孔父葬处。王肃的注却是:“无此事,注记者谬。”并据《家语》之文,以证《礼记》之妄。又针对郑注说:“圣人而不知其父死之与生,生不求养,死不奉祭,斯不然矣。”又说:“若征在见聘,则当言墓以告孔子[KongZi],何得不知其墓?”不仅否认“不知其墓”、“死不奉祭”之事,也回避了“野合”的事实。
又如《礼记·檀弓上》:“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正义》曰:“此节论非理横死不合吊哭之事。”郑玄注提到“孔子[KongZi]畏匡”事,意谓若当时[DangShi]孔子[KongZi]被匡人意外杀死,即属“死而不吊者”。王肃驳之说:“孔子[KongZi]畏匡,德能自全也。设使圣人卒离不幸,可得不痛悼(反)而罪之乎?”“有德”即“能自全”,可谓“妙论”。
又:《诗·大雅·生民》:“履帝武敏歆,修介修止,载震载育,时维后稷。”郑笺言此即指姜螈履大办人之迹而有孕,生后稷,长大,名曰弃。这本是采《史记·周本纪》所记:“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朝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陋巷,马牛过者,皆避不践……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这是原始族外婚的反映。而王肃以为郑笺荒诞,反驳说:“帝喾崩后十月而后稷生,盖遗腹子也。虽为天所安,然寡居而生子,为众所疑,不可申说。姜原知后稷之神奇,必不可害,故欲弃之以著其神,因以自明。”(上引肃言,皆见《玉函山房辑佚书·圣证论条》)在《辑佚书·毛诗奏事条》中王肃又加申说:“稷契之兴,自以积德累功于民事,不以‘大迹’与‘燕卵’也。且不夫而育,乃载籍之……以为遗腹子,姜螈避嫌而弃之。”这里不仅为后稷及其母姜原辩护,而且提到商祖先契。传说契是其母简狄吞燕卵孕生,史书多有记载。《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族是以鸟为图腾的,故信鸟。《史记·殷本纪》曰:“殷契,母曰简狄。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而王肃对此也予否认。说:“稷契之兴,自以积德累功于民事,不以‘大迹’与‘燕卵’”是对的。但说“大迹”、“燕卵”之说为荒诞,怕是就有以今解古之嫌,越解离真实越远。原始时代的婚姻是与封建时代不同[BuTong]的,没有什么封建道德束缚的。王肃以封建时代的道德要求古人,就有违历史真实和历史主义了。
第三,王肃从维护封建道统出发,批驳郑玄。王肃维护古圣稷契的圣洁,用的全是封建正统的制度和伦理道德。不仅如此,甚至连“食色之欲”的人性之常,也讳莫如深。如《礼记·祭义》有“如欲色然”句,郑玄注曰:“如欲色者,以时人于色厚,假以喻之。”王肃不以为然,认为[RenWei]祭祀父母是极严肃的大事,若以女色相比,则是玷污之言,故解为“如欲见父母之颜色”,责问郑玄:“郑何得比父母如女色?”王肃此说明显有违圣训,故晋马昭反驳王肃说:“孔子[KongZi]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如此,亦比色于德。”张融评曰:“如好色,取其甚,于文何妨?”
又如,《诗·大雅·卷河》:“伴奂尔游矣。”郑注:“伴奂,自纵弛之意也。”王肃认为[RenWei]这注有损周道尊严,驳曰:“周道广大而有文章,故君子得以乐易而来游,优游而休息。”(同上)又说:“周公著书名曰《无逸》,而云‘自纵弛也’,不亦违理哉!”
第四,王肃以求真精神批驳郑玄。王肃与郑玄等人的分歧,不仅是古、今文之争,也还有门户之见。汉代经学[JingXue]经文经说来源不同[BuTong],虽同治一经,而师承不同[BuTong],解说各异。如《易》始有施、孟、梁丘和京房四家,《书》有欧阳、大小夏侯三户,《诗》有齐、鲁、韩三派,《礼》有大戴小戴,《公羊》有严、颜之分等。师传不同[BuTong],门户各异,门内讲“师法”,即弟子要严守师说,不能乖离。但一传再传,分化难免,必然又分出许多不同[BuTong]派别,叫做“家”。家有“家法”要弟子遵守。再加上古、今文对立,门户壁垒愈严。各守门户,党同伐异:“今学以古学为变乱师法,古学以今学为‘党同妒真’,相攻若仇,不相混合。杜(子春)、郑(兴、众)、贾(逵)、马(融)注《周礼》、《左传》不用今说;何休注《公羊》亦不引《周礼》一字;许慎《五经异义》分今文说、古文[GuWen]说甚晰。”(皮锡瑞:《经学[JingXue]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8页)门户壁垒如此森严。王肃古文[GuWen]自信贾、马,而郑玄兼采古、今,糅为一体,自然引起王肃不满而予以驳难。除了以古文[GuWen]《毛诗》驳难《毛诗郑笺》以外,其维护家法的门户之见也见于他对其他经传的解释当中。如《尚书·舜典》之“禋于六宗”。郑玄认为[RenWei],“六宗”,“皆是天之神祗,谓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王肃据《礼子家语》以“四时也,寒暑也,日也,月也,星也,水旱也”解释。而皮锡瑞经过深入考查认为[RenWei],王说实际取自孔光、刘歆的“六宗”为“乾坤六子”说。刘歆是古文[GuWen]学派的创始人,王肃若真宗法刘歆,更说明王肃反对郑学的家法门户之见了。
但是王肃经学[JingXue]又并非完全出于门户之见,而更多是“站在纯古文[GuWen]学的立场上,反对郑学”。所谓“纯古文[GuWen]学”,王肃认为[RenWei]就是追求“义理之安,文符于实”。故对郑玄的反驳,是为“寻文责实,考其上下义理”,发现其“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而对郑玄的符实符真的文字[WenZi]并不排斥。故古人解经传引录,往往把郑、王并引。再说王肃服膺贾、马,也并非盲目完全赞同,而是有自己的是非标准。故马国翰说:“肃好攻驳康成,往往强词求胜,前儒多非之。然其说如管仲不死纠难以为君臣之义未正成,实有特识。”根据《论语·宪问》记载,齐桓公与公子纠争位,胜利后杀了公子纠;辅佐公子纠的二人,召忽死了,管仲不死,人以为管仲不仁,而孔子[KongZi]以仁许之。人们多以“君死臣辱”之义认为[RenWei]孔子[KongZi]许之“如其仁”不可理解,王肃以当时[DangShi]“君臣之义未成”解,是正确的。所以马国翰赞叹王肃是“古人拔帜自树一垒,以与往哲角敌者,夫岂漫无挟持哉”。
正因王肃“拔帜自树一垒”,并非纯出门户之见,努力追求义理之真、字句之实,才能成为一家,立于经学[JingXue]论坛,与郑学并行。
王肃在批驳郑玄的过程中形成了《孔子[KongZi]家语》的注释。《孔子[KongZi]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KongZi]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书,今本44篇,其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众说不一。一说为王肃伪托之作,一说汉孔安国撰集。王肃在其注的《孔子[KongZi]家语·序》中说,他是从孔子[KongZi]二十二代孙孔猛那里得到的,因发现其内容与己所论“重规叠矩”,故为之注。王注本遂流行于世。从史书记载看,王肃之前确有《孔子[KongZi]家语》之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孔子[KongZi]家语》27卷,唐颜师古注:“非今所有《家语》。”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引三国魏王肃注《孔子[KongZi]家语》所附孔安国后序说:
《孔子[KongZi]家语》者,皆当时[DangShi]公卿大夫及七十二弟子之所咨访交相对问言语也。既而诸弟子各自记其所问焉,与《论语》、《孝经》并时,弟子取其正实而切事者,别出为《论语》,其余则都集录之,名之日《孔子[KongZi]家语》……而《孔子[KongZi]家语》乃散在人间,好事者或各以意增损其言……(安国)于是因诸公卿大夫私以人事募求其副,悉得之,乃以事类相次,撰集为四十四篇。
《通考》又引孔安国之孙孔衍奏言云: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KongZi]故宅,得古文[GuWen]科斗《尚书》、《孝经》、《论语》,世人莫有能言者。安国为改今文,读而训传其义。又撰次《孔子[KongZi]家语》。既毕讫,会值巫蛊事起,遂各废不行于时”。
王肃所注之本,是否孔安国撰,时迁世移,很难说定。所以自宋以来就有人怀疑其书及二孔之序奏系王肃伪作,目的是伪托古人以自重,好与郑玄抗衡。宋代王柏说:“四十四篇之《家语》,乃王肃自取《左传》、《国语》、《荀》、《孟》二戴《记》割织成之。”(《经义考》引《家语考》)至清代,学者多崇尚郑学,王肃更成了讨伐对象,力证《家语》为王肃伪作。
当然,也有对“疑古派”存疑者,如朱熹就说:“其书虽多疵,然非王肃作。” (《朱子语录》)清陈士珂作《孔子[KongZi]家语疏证》,意在证实《家语》渊源有自,非王肃伪作。强调指出:颜师古“既未见安国旧本,即安知今本之非是乎”?此外,黄震、钱馥、沈钦韩等,都曾对“伪作”说提出过不同[BuTong]看法。
随着考古发掘出土的相关文献,“伪作”说似乎不攻自破了。1973年,河北定县西汉墓出土竹简《儒家者言》,内容与今本《家语》相近。李学勤先生认为[RenWei]可称其为竹简本《家语》。
再就其内容看,《孔子[KongZi]家语》有许多有学术价值的东西,可以用于勘正史实及文字[WenZi]讹误,弥补某些古籍的疏略。如《礼记·哀公问》:公问“成身”,孔子[KongZi]答仅有“不过乎物”四字,难以理解。《孔子[KongZi]家语·大婚解》所记则比较详细:“夫其行已不过乎物,谓之成身;不过乎,合天道也。”意思就明白了。《说苑·政理》:“仲尼见梁君”。清俞樾曰:“当从《家语》,作‘宋君’为是。”再如樊须比孔子[KongZi]少36岁,《家语》云少46岁。考之《左传》,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季氏以“樊须弱”为由,不同[BuTong]意他当车右。据《礼记·曲礼》:“二十曰弱”。时孔子[KongZi]68岁,樊须20岁,少孔子[KongZi]46岁。《家语》是对的。
《孔子[KongZi]家语》不可能是王肃伪造,其中或有增损,也未可知。《孔子[KongZi]家语》保存了许多真实的史料,其学术价值越来越被肯定。王肃注之之功,也就越辩越明了。郑派学者攻击王肃的一大理由,是王肃伪造“五书”除《家语》外,还有《孔丛子》、孔安国《尚书传》、《孝经注》、《论语注》等,但《论语注》已佚夫。王肃与司马昭的特殊关系,也成为郑学学者攻击的把柄。这些攻击,的确大有损于王学的地位和影响。今既证明《孔子[KongZi]家语》不是伪造,其他各书的“伪造”之说也就不用再讨论了。
总之,王肃是继郑玄以后的又一位经学[JingXue]大师。他和郑玄一样,遍注群经。虽然两派对立,但各有千秋,都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王肃的一生,是为官的一生,且居朝中,为帝王近臣,言路通天,因此,他多有奏议。奏议表现出的他的政治主张主要是“轻徭役”、“安百姓”、“慎刑罚”、“重信用”、“倡节俭”、“简宫室”等。这些思想,既是当时[DangShi]社会状况所必需,也体现了王肃对孔子[KongZi]思想的继承,是与其经学[JingXue]思想一致的。
王肃精经学[JingXue],多弟子。病逝后,縗絰为他送葬守丧的弟子数以百计。其著述颇丰,而本传所载甚略,仅记有:“初,肃善贾(逵)、马(融)之学,而不好郑氏(玄),采会同异,为《尚书》、《诗》、《论语》、《三礼》、《左氏》解,及撰定父朗所作《易传》,皆列于官学。其所论驳朝廷典制、郊祀、宗庙、丧纪、轻重,凡百余篇。”又,“肃集《圣证论》以讥短玄(郑玄)”。上文所述所引,皆出自《三国志·魏书·王肃传》。然而据其他史籍著录,还有不少。《隋书·经籍志》著录王肃20余种,190余卷,皆佚。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录王肃佚作有:《周易王氏[WangShi]注》2卷、《周易王氏[WangShi]音》1卷、《尚书王氏[WangShi]注》2卷、《毛诗王氏[WangShi]注》4卷、《毛诗义驳》1卷、《毛诗奏事》1卷、《毛诗问难》1卷、《礼记王氏[WangShi]注》2卷、《丧服经传王氏[WangShi]注》1卷、《王氏[WangShi]丧服要记》1卷、《春秋左传王氏[WangShi]注》1卷、《论语王氏[WangShi]义说》1卷、《孝经王氏[WangShi]解》1卷、《圣证论》1卷、《王子正论》1卷,计15种21卷。此外,还有《孔子[KongZi]家语》,其注本今传。
王肃一生仕宦,功绩也算显著,但其后世影响,却几乎全在其经学[JingXue]。他遍注儒家经典,多有创发,自成一家,称王肃学派。他综合今文经学[JingXue]和古文[GuWen]经学[JingXue],将二者融为一体,形成王氏[WangShi]经学[JingXue]。但他的经学[JingXue]与郑玄郑氏经学[JingXue]并立,使之成为继郑玄之后的又一位经学[JingXue]大师,并在与郑氏辩难中形成了《孔子[KongZi]家语》注。
两汉时期经学[JingXue]兴盛,但分为今文经和古文[GuWen]经两派。今、古文[GuWen]经之分在于两点。一在经书书写的文字[WenZi]不同[BuTong]。今文经用汉代通行的文字[WenZi]写成,古文[GuWen]经用的是先秦通行的文字[WenZi],叫做“籀文”,也叫大篆。造成不同[BuTong]文字[WenZi]的原因在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秦末咸阳的大火,使儒家经典遭受了灭顶之灾,六经几乎灭绝。汉初挖掘经书,只好找到幸存的前代儒生口授其义,用当时[DangShi]的文字[WenZi]隶书记录下来成了一类经书。后来在孔子[KongZi]内宅墙壁中发现了一批用大篆书写的经书,当时[DangShi]的人们就把用隶书记录的经书称为今文经,把用大篆书写的经书称为古文[GuWen]经。同一部经书,古文[GuWen]经与今文经不仅文字[WenZi]不同[BuTong],而且今文经是口述的,所以往往加进去好多传经者的理解和发挥,而古文[GuWen]经是原始文字[WenZi]记载下来的,可能更多地尊重了原始意义,从而造成了今文经和古文[GuWen]经的第二个不同[BuTong]。今文经多从义理方面发挥,讲究微言大义,古文[GuWen]经多重名物训诂。由于风格的不同[BuTong],再加上当时[DangShi]的经学[JingXue]大师们特别重视师法,所以造成了今文经和古文[GuWen]经的水火不相容,特别是在中央,两派都争正统。两派斗争始于刘向、刘歆父子。
向、歆父子先后任校录古书之职,总校群书。向治《谷梁传》,喜今文;歆治《左氏传》,喜古文[GuWen]。父子互相问难,各持己见。刘向死后,刘歆继父业,任校书,想把古文[GuWen]经同今文经一样列入官学,上书哀帝。哀帝让其与五经博士共同讨论,因五经博士皆为今文,对刘歆建议根本不予理采。刘歆移书“太常博士”,详陈理由,认为[RenWei]今文经学[JingXue]是“末师之口传”,背离古经真义,“分文析字,烦言碎辞”,“莫知其源”;古文[GuWen]经才是真传,劝人们当“从善服义”,共尊古文[GuWen]经。说理虽透,但却激怒了大司空师丹和众儒,把刘歆逐出了京城。直到王莽专权,与刘歆互相利用,古文[GuWen]经才被立于官学,取得了合法地位。但斗争并未平息,反而愈演愈烈。
东汉时期虽然今古文[GuWen]经并立官学,但其理论观点不同[BuTong]。由于今文经学[JingXue]讲“微言大义”,便与阴阳五行、谶纬之学结合,对经文中的某些章句任意发挥,编造出直接为当时[DangShi]政治所需要的“大义”来,这十分符合当时[DangShi]流行的“天人感应、谶纬迷信”的需要。光武帝就深信谶纬。当时[DangShi]五经之义,皆以谶决。“于是五经为外学,七纬为内学,遂成一代之风。”而古文[GuWen]经学[JingXue]则把经文视为史实,注重名物训诂和史实考证,主张以经中的法制、义理来矫正世风人心。这便是今、古文[GuWen]经学[JingXue]在义理观点上的根本分歧。除此之外,还有真伪之争。古文[GuWen]学者,常以孔圣之真传自居,认为[RenWei]今文经学[JingXue]为“末师口说”,有背古经真义。而今文学者则以古文[GuWen]经是后人伪托质疑。谁是谁非,各不相让。
但是,有斗争,必有交汇;有交汇,必有融合。在斗争中,有些古文[GuWen]学者,顶不住谶纬风行的压力,为保古文[GuWen]经学[JingXue]的官学地位,也引入谶纬之说。而今文经学[JingXue]的一些无端发挥捏造,有时也破绽百出,留下可攻之处。如今文学家何休,专治《公羊》,攻击《左氏》、《谷梁》,著《公羊墨守》、《左氏膏盲》、《谷梁废疾》。破绽被郑玄发现,便著《发墨守》、《针膏盲》、《起废疾》。针锋相对,予以批驳。何休见了,不得不服,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郑玄,字康成,是东汉末年集今古文[GuWen]经于大成的经学[JingXue]大师。主治古文[GuWen]经学[JingXue],又兼通今文,注经兼采古、今,将今、古语言经熔于一炉,铸为一体,形成了“独霸”一时的将今文经与古文[GuWen]经于一体的“郑学”。
然而就是这个“独霸”一时学坛的“郑学”,却受到了后生王肃的“讥短”。王肃为了维护古文[GuWen]经学[JingXue]的纯洁,不以权威为然,向经学[JingXue]大师展开了挑战。他在《孔子[KongZi]家语》序中说:
郑氏学行五十载矣,自肃成童,始志于学,而学郑氏矣。然寻文责实,考其上下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然世未明其款情,而谓其苟驳前师,以见异于人。乃慨然而叹曰:予岂好难哉?予不得已也。圣人之门,方壅不通,孔氏之路,枳棘充焉,岂得不开而辟之哉?若无由之者,亦非予之罪也。是以撰经礼申明其义,及朝论制度,皆据所见而言。
这段话,讲明了王肃注《孔子[KongZi]家语》的理由,就是为了维护孔子[KongZi]学说的真谛,开通壅塞通向孔门的路,辟除通向孔门路上的荆棘,不得不向权威郑玄发难。
王肃对郑玄的驳难,多集中于他的《圣证论》中。据说《圣证论》是对郑玄“夺而易之”的专著,对郑玄之书“多所改驳”。据《旧唐书·元行冲传》云:“子雍规玄数十百件”,又说“王肃改郑六十八条”。可惜《圣证论》早佚,不得知其具体内容。据《隋书·经籍志》著录,王肃尚有《尚书驳议》5卷、《毛诗义驳》8卷、《毛诗奏事》1卷、《毛诗问难》2卷。这些著述虽已散佚,但在《玉函山房辑佚书》中尚见有辑存30余条。观其内容,均有对郑玄的改易与驳难。故马国翰序说:《毛诗义驳》,“专攻郑氏”;“曰义驳者,驳郑氏义也”。《毛诗奏事》,“此则取郑氏之违失条奏于朝,故题‘奏事’也”。《毛诗问难》,“大抵亦申毛以难郑也”。于是评说:“夫康成大儒,选通鲁、韩二家,后笺毛诗,其与毛不同[BuTong]者,意在两存其是;肃必欲尽废郑说,驳之不已,复陈诸奏,何见疾之深乎!”马国翰把王、郑分歧,归之于王肃对郑玄的疾妒,恐有失公允。理论观点的不同[BuTong]才是分歧的真正原因。
王肃经学[JingXue]与郑学观点的不同[BuTong]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王肃从维护孔子[KongZi]思想的纯洁出发,批驳郑玄。经学[JingXue],是指汉代儒者对孔子[KongZi]编定的“六艺”研究阐释之学。孔子[KongZi]成之“六艺”,除《乐》书早佚外,汉代流传的尚有《诗经》、《书经》、《三礼》、《易经》和《春秋》,是谓“五经”。“五经”自孔子[KongZi]创始,经七十子之徒相传,战国百家争鸣的融合,汉儒的整合改造,已非孔子[KongZi]原貌。特别是今文经学[JingXue],为“末师口说”,再加上其所谓“微言大义”的任意发挥,引进阴阳、谶纬之学与道、法、名、墨诸说,内容更加驳杂。古文[GuWen]经学[JingXue]家则坚持以孔子[KongZi]原经为训,以为古文[GuWen]经才反映了孔圣的真谛,对今文经学[JingXue]不能容忍。王肃反对郑玄,根本原因就在于郑玄兼采今文注经。
王肃以得孔圣之真谛自居,认为[RenWei]自己举的是孔子[KongZi]的大旗,言必以“圣训”为准,论必以圣人为证。这是他著《圣证论》时言明的宗旨,也是他注《孔子[KongZi]家语》的明显表现。他在《孔子[KongZi]家语·序》中说:“自成童始志于学,而学郑氏之学矣。然寻文责实,考其上下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圣人之门方壅不通,孔氏之路枳棘充焉,岂不得开而辟之哉?”很明显,王肃认为[RenWei],对经传注解,凡是不符合(他认为[RenWei]的)孔子[KongZi]原意的,就是壅塞通向孔门之路的“枳棘”,一定要“开而辟之”。
第二,王肃从维护圣人的圣洁形象出发,批驳郑玄。王肃对孔子[KongZi]甚至古圣“圣洁”的维护,可说是一个顽固的卫道者。凡是他认为[RenWei]有损圣人“圣洁”形象的,他必或否认,或另解,或批驳,甚至不顾事实而进行曲解,以强词取胜。如《礼记·檀弓上》曰:“孔子[KongZi]少孤,不知其(父)墓。”郑注:“孔子[KongZi]之父鄹叔梁纥与颜氏之女颜征在野合而生孔子[KongZi],征在耻焉不告。”意即孔母耻“野合”事,而不告知孔父葬处。王肃的注却是:“无此事,注记者谬。”并据《家语》之文,以证《礼记》之妄。又针对郑注说:“圣人而不知其父死之与生,生不求养,死不奉祭,斯不然矣。”又说:“若征在见聘,则当言墓以告孔子[KongZi],何得不知其墓?”不仅否认“不知其墓”、“死不奉祭”之事,也回避了“野合”的事实。
又如《礼记·檀弓上》:“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正义》曰:“此节论非理横死不合吊哭之事。”郑玄注提到“孔子[KongZi]畏匡”事,意谓若当时[DangShi]孔子[KongZi]被匡人意外杀死,即属“死而不吊者”。王肃驳之说:“孔子[KongZi]畏匡,德能自全也。设使圣人卒离不幸,可得不痛悼(反)而罪之乎?”“有德”即“能自全”,可谓“妙论”。
又:《诗·大雅·生民》:“履帝武敏歆,修介修止,载震载育,时维后稷。”郑笺言此即指姜螈履大办人之迹而有孕,生后稷,长大,名曰弃。这本是采《史记·周本纪》所记:“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朝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陋巷,马牛过者,皆避不践……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这是原始族外婚的反映。而王肃以为郑笺荒诞,反驳说:“帝喾崩后十月而后稷生,盖遗腹子也。虽为天所安,然寡居而生子,为众所疑,不可申说。姜原知后稷之神奇,必不可害,故欲弃之以著其神,因以自明。”(上引肃言,皆见《玉函山房辑佚书·圣证论条》)在《辑佚书·毛诗奏事条》中王肃又加申说:“稷契之兴,自以积德累功于民事,不以‘大迹’与‘燕卵’也。且不夫而育,乃载籍之……以为遗腹子,姜螈避嫌而弃之。”这里不仅为后稷及其母姜原辩护,而且提到商祖先契。传说契是其母简狄吞燕卵孕生,史书多有记载。《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族是以鸟为图腾的,故信鸟。《史记·殷本纪》曰:“殷契,母曰简狄。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而王肃对此也予否认。说:“稷契之兴,自以积德累功于民事,不以‘大迹’与‘燕卵’”是对的。但说“大迹”、“燕卵”之说为荒诞,怕是就有以今解古之嫌,越解离真实越远。原始时代的婚姻是与封建时代不同[BuTong]的,没有什么封建道德束缚的。王肃以封建时代的道德要求古人,就有违历史真实和历史主义了。
第三,王肃从维护封建道统出发,批驳郑玄。王肃维护古圣稷契的圣洁,用的全是封建正统的制度和伦理道德。不仅如此,甚至连“食色之欲”的人性之常,也讳莫如深。如《礼记·祭义》有“如欲色然”句,郑玄注曰:“如欲色者,以时人于色厚,假以喻之。”王肃不以为然,认为[RenWei]祭祀父母是极严肃的大事,若以女色相比,则是玷污之言,故解为“如欲见父母之颜色”,责问郑玄:“郑何得比父母如女色?”王肃此说明显有违圣训,故晋马昭反驳王肃说:“孔子[KongZi]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如此,亦比色于德。”张融评曰:“如好色,取其甚,于文何妨?”
又如,《诗·大雅·卷河》:“伴奂尔游矣。”郑注:“伴奂,自纵弛之意也。”王肃认为[RenWei]这注有损周道尊严,驳曰:“周道广大而有文章,故君子得以乐易而来游,优游而休息。”(同上)又说:“周公著书名曰《无逸》,而云‘自纵弛也’,不亦违理哉!”
第四,王肃以求真精神批驳郑玄。王肃与郑玄等人的分歧,不仅是古、今文之争,也还有门户之见。汉代经学[JingXue]经文经说来源不同[BuTong],虽同治一经,而师承不同[BuTong],解说各异。如《易》始有施、孟、梁丘和京房四家,《书》有欧阳、大小夏侯三户,《诗》有齐、鲁、韩三派,《礼》有大戴小戴,《公羊》有严、颜之分等。师传不同[BuTong],门户各异,门内讲“师法”,即弟子要严守师说,不能乖离。但一传再传,分化难免,必然又分出许多不同[BuTong]派别,叫做“家”。家有“家法”要弟子遵守。再加上古、今文对立,门户壁垒愈严。各守门户,党同伐异:“今学以古学为变乱师法,古学以今学为‘党同妒真’,相攻若仇,不相混合。杜(子春)、郑(兴、众)、贾(逵)、马(融)注《周礼》、《左传》不用今说;何休注《公羊》亦不引《周礼》一字;许慎《五经异义》分今文说、古文[GuWen]说甚晰。”(皮锡瑞:《经学[JingXue]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8页)门户壁垒如此森严。王肃古文[GuWen]自信贾、马,而郑玄兼采古、今,糅为一体,自然引起王肃不满而予以驳难。除了以古文[GuWen]《毛诗》驳难《毛诗郑笺》以外,其维护家法的门户之见也见于他对其他经传的解释当中。如《尚书·舜典》之“禋于六宗”。郑玄认为[RenWei],“六宗”,“皆是天之神祗,谓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王肃据《礼子家语》以“四时也,寒暑也,日也,月也,星也,水旱也”解释。而皮锡瑞经过深入考查认为[RenWei],王说实际取自孔光、刘歆的“六宗”为“乾坤六子”说。刘歆是古文[GuWen]学派的创始人,王肃若真宗法刘歆,更说明王肃反对郑学的家法门户之见了。
但是王肃经学[JingXue]又并非完全出于门户之见,而更多是“站在纯古文[GuWen]学的立场上,反对郑学”。所谓“纯古文[GuWen]学”,王肃认为[RenWei]就是追求“义理之安,文符于实”。故对郑玄的反驳,是为“寻文责实,考其上下义理”,发现其“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而对郑玄的符实符真的文字[WenZi]并不排斥。故古人解经传引录,往往把郑、王并引。再说王肃服膺贾、马,也并非盲目完全赞同,而是有自己的是非标准。故马国翰说:“肃好攻驳康成,往往强词求胜,前儒多非之。然其说如管仲不死纠难以为君臣之义未正成,实有特识。”根据《论语·宪问》记载,齐桓公与公子纠争位,胜利后杀了公子纠;辅佐公子纠的二人,召忽死了,管仲不死,人以为管仲不仁,而孔子[KongZi]以仁许之。人们多以“君死臣辱”之义认为[RenWei]孔子[KongZi]许之“如其仁”不可理解,王肃以当时[DangShi]“君臣之义未成”解,是正确的。所以马国翰赞叹王肃是“古人拔帜自树一垒,以与往哲角敌者,夫岂漫无挟持哉”。
正因王肃“拔帜自树一垒”,并非纯出门户之见,努力追求义理之真、字句之实,才能成为一家,立于经学[JingXue]论坛,与郑学并行。
王肃在批驳郑玄的过程中形成了《孔子[KongZi]家语》的注释。《孔子[KongZi]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KongZi]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书,今本44篇,其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众说不一。一说为王肃伪托之作,一说汉孔安国撰集。王肃在其注的《孔子[KongZi]家语·序》中说,他是从孔子[KongZi]二十二代孙孔猛那里得到的,因发现其内容与己所论“重规叠矩”,故为之注。王注本遂流行于世。从史书记载看,王肃之前确有《孔子[KongZi]家语》之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孔子[KongZi]家语》27卷,唐颜师古注:“非今所有《家语》。”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引三国魏王肃注《孔子[KongZi]家语》所附孔安国后序说:
《孔子[KongZi]家语》者,皆当时[DangShi]公卿大夫及七十二弟子之所咨访交相对问言语也。既而诸弟子各自记其所问焉,与《论语》、《孝经》并时,弟子取其正实而切事者,别出为《论语》,其余则都集录之,名之日《孔子[KongZi]家语》……而《孔子[KongZi]家语》乃散在人间,好事者或各以意增损其言……(安国)于是因诸公卿大夫私以人事募求其副,悉得之,乃以事类相次,撰集为四十四篇。
《通考》又引孔安国之孙孔衍奏言云: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KongZi]故宅,得古文[GuWen]科斗《尚书》、《孝经》、《论语》,世人莫有能言者。安国为改今文,读而训传其义。又撰次《孔子[KongZi]家语》。既毕讫,会值巫蛊事起,遂各废不行于时”。
王肃所注之本,是否孔安国撰,时迁世移,很难说定。所以自宋以来就有人怀疑其书及二孔之序奏系王肃伪作,目的是伪托古人以自重,好与郑玄抗衡。宋代王柏说:“四十四篇之《家语》,乃王肃自取《左传》、《国语》、《荀》、《孟》二戴《记》割织成之。”(《经义考》引《家语考》)至清代,学者多崇尚郑学,王肃更成了讨伐对象,力证《家语》为王肃伪作。
当然,也有对“疑古派”存疑者,如朱熹就说:“其书虽多疵,然非王肃作。” (《朱子语录》)清陈士珂作《孔子[KongZi]家语疏证》,意在证实《家语》渊源有自,非王肃伪作。强调指出:颜师古“既未见安国旧本,即安知今本之非是乎”?此外,黄震、钱馥、沈钦韩等,都曾对“伪作”说提出过不同[BuTong]看法。
随着考古发掘出土的相关文献,“伪作”说似乎不攻自破了。1973年,河北定县西汉墓出土竹简《儒家者言》,内容与今本《家语》相近。李学勤先生认为[RenWei]可称其为竹简本《家语》。
再就其内容看,《孔子[KongZi]家语》有许多有学术价值的东西,可以用于勘正史实及文字[WenZi]讹误,弥补某些古籍的疏略。如《礼记·哀公问》:公问“成身”,孔子[KongZi]答仅有“不过乎物”四字,难以理解。《孔子[KongZi]家语·大婚解》所记则比较详细:“夫其行已不过乎物,谓之成身;不过乎,合天道也。”意思就明白了。《说苑·政理》:“仲尼见梁君”。清俞樾曰:“当从《家语》,作‘宋君’为是。”再如樊须比孔子[KongZi]少36岁,《家语》云少46岁。考之《左传》,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季氏以“樊须弱”为由,不同[BuTong]意他当车右。据《礼记·曲礼》:“二十曰弱”。时孔子[KongZi]68岁,樊须20岁,少孔子[KongZi]46岁。《家语》是对的。
《孔子[KongZi]家语》不可能是王肃伪造,其中或有增损,也未可知。《孔子[KongZi]家语》保存了许多真实的史料,其学术价值越来越被肯定。王肃注之之功,也就越辩越明了。郑派学者攻击王肃的一大理由,是王肃伪造“五书”除《家语》外,还有《孔丛子》、孔安国《尚书传》、《孝经注》、《论语注》等,但《论语注》已佚夫。王肃与司马昭的特殊关系,也成为郑学学者攻击的把柄。这些攻击,的确大有损于王学的地位和影响。今既证明《孔子[KongZi]家语》不是伪造,其他各书的“伪造”之说也就不用再讨论了。
总之,王肃是继郑玄以后的又一位经学[JingXue]大师。他和郑玄一样,遍注群经。虽然两派对立,但各有千秋,都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王肃的一生,是为官的一生,且居朝中,为帝王近臣,言路通天,因此,他多有奏议。奏议表现出的他的政治主张主要是“轻徭役”、“安百姓”、“慎刑罚”、“重信用”、“倡节俭”、“简宫室”等。这些思想,既是当时[DangShi]社会状况所必需,也体现了王肃对孔子[KongZi]思想的继承,是与其经学[JingXue]思想一致的。
王肃精经学[JingXue],多弟子。病逝后,縗絰为他送葬守丧的弟子数以百计。其著述颇丰,而本传所载甚略,仅记有:“初,肃善贾(逵)、马(融)之学,而不好郑氏(玄),采会同异,为《尚书》、《诗》、《论语》、《三礼》、《左氏》解,及撰定父朗所作《易传》,皆列于官学。其所论驳朝廷典制、郊祀、宗庙、丧纪、轻重,凡百余篇。”又,“肃集《圣证论》以讥短玄(郑玄)”。上文所述所引,皆出自《三国志·魏书·王肃传》。然而据其他史籍著录,还有不少。《隋书·经籍志》著录王肃20余种,190余卷,皆佚。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录王肃佚作有:《周易王氏[WangShi]注》2卷、《周易王氏[WangShi]音》1卷、《尚书王氏[WangShi]注》2卷、《毛诗王氏[WangShi]注》4卷、《毛诗义驳》1卷、《毛诗奏事》1卷、《毛诗问难》1卷、《礼记王氏[WangShi]注》2卷、《丧服经传王氏[WangShi]注》1卷、《王氏[WangShi]丧服要记》1卷、《春秋左传王氏[WangShi]注》1卷、《论语王氏[WangShi]义说》1卷、《孝经王氏[WangShi]解》1卷、《圣证论》1卷、《王子正论》1卷,计15种21卷。此外,还有《孔子[KongZi]家语》,其注本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