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中国记忆 > 地区记忆 > 山东记忆 >
王羲之书(兰亭序)--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王羲之[WangXiZhi]山东琅琊人,生于公元303年。琅琊王氏是晋朝的名门望族,影响朝政,地位显赫。幼年时王羲之[WangXiZhi]随着家族的南迁到了江南。羲之自幼爱习书法[ShuFa],由父王旷、叔父王庾启蒙。七岁善书,12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庾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庾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WangXiZhi]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王羲之[WangXiZhi]早年还专门拜师卫夫人学书。卫铄,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WangXiZhi]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
王羲之[WangXiZhi]是晋朝著名的书法[ShuFa]家,其书法[ShuFa]风靡于世,后人尊称为“书圣”。他不但以革新书法[ShuFa]而闻名于世,而且也因为他毕生献身于中国书法[ShuFa],建立了划时代的功绩而流芳百世。
王羲之[WangXiZhi]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蹇腾之势,谓“钟家隼尾波”。王羲之[WangXiZhi]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撅,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榻灌直下”。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杼。唐代张怀灌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二。”王羲之[WangXiZhi]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WangXiZhi]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是王羲之[WangXiZhi]“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而受人推崇的缘故。
王羲之[WangXiZhi]既有洒脱漂亮的外在风貌,“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又有富赡的内心世界。晋代玄学盛行,祟尚老庄哲学,因此,他对人生、社会、自然[ZiRan]的思考当然受其影响。晋室南渡之初,他见会稽有佳山水便有终老之志。辞官归隐后,山阴道上行,山川相映发,自然[ZiRan]有应接不暇之感。他又泛舟大海,远采药石,在他的心胸中涤除尘虑,接纳自然[ZiRan]万物之美,去发现宇宙的深奥精微,印证到书艺上,正如《书断》所说:“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兰亭[LanTing]修禊,名流云集,王羲之[WangXiZhi]乘兴书《兰亭序[LanTingXu]》,成为流传千古的天下第一行书。正如他在《兰亭[LanTing]》诗中写道:“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寥阒天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当代美学家宗白华评析道:真能代表晋人这纯净的胸襟和深厚的感觉所启示的宇宙观。“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尤能写出晋人以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这世界,使触着的一切呈露新的灵魂、新的生命。于是“寓目理自陈”,这理不是机械的陈腐的理,乃是活泼的宇宙生机中所含至深的理。王羲之[WangXiZhi]另有诗句:“争先非吾事,静照在忘求。”宗白华认为“静照”是一切艺术及审美生活的起点。晋人的文学艺术都浸润着这新鲜活泼的“静照在忘求”和“适我无非新”的哲学精神。我们正可从上述的剖析中体会和领悟王羲之[WangXiZhi]的书魂。
《书断》云:“右军开凿通津,神模天巧,故能增损古法,裁成今体,进退宪章,耀文含质,推方履度,动必中庸,英气绝伦,妙节孤峙。”王羲之[WangXiZhi]的书法[ShuFa]是留给人们的瑰宝,可惜的是历经天灾人祸,至今已无真迹留存。而且在羲之生前已有人作伪,加上他又有代书人,故其书迹更加真伪难辨。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摹拓本上去窥见它“龙跳天门,虎卧凤阁”的风采。
王羲之[WangXiZhi]的真书和唐代真书相比较,显出两种不同的时代风貌。宋代姜夔最多会意,在《续书谱·真书》中云:“唐人下笔,应规人矩,无复魏晋飘逸之气。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其次则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我们正是从王羲之[WangXiZhi]的楷书中感受到魏晋时代特有的潇洒气韵,无论是字的笔画,还是结构,各尽自然[ZiRan]之态,似乎跳动着一颗自由的心灵,与唐人受染于科举功利习气的心手大不一样了。
最卓越的艺术品,往往在极小的空间里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兰亭序[LanTingXu]》就是一座袖珍式的屹立于尺幅之中的辉煌的书法[ShuFa]艺术殿堂。唐太宗[TangTaiZong]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黄庭坚称赞说:“《兰亭序[LanTingXu]》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兰亭序[LanTingXu]》遒媚劲健的用笔美,流贯于每一细部。略剖其横画,则有露锋横、带锋横、垂头横、下挑横、上挑横、并列横等,随手应变。其竖画,则或悬针,或作玉筋,或坠露,或斜竖,或弧竖,或带钩,或曲头,或双杈出锋,或并列,各尽其妙。其点,有斜点、出锋点、曲头点、平点、长点、带钩点、左右点、上下点、两点水、三点水、横三点、带右点等等。其撇,有斜撇、直撇、短撇、平撇、长曲撇、弧撇、回锋撇、带钩撇、曲头撇、并列撇等等。其挑,或短或长。其折,有横折、竖折、斜折。其捺,有斜捺、平捺、回锋捺、带钩捺、长点捺、隼尾捺等。其钩,则有竖钩、竖弯钩、斜钩、横钩、右弯钩、圆曲钩、横折钩、左平钩、回锋减钩。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LanTingXu]》有324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WangXiZhi]创造出一个生命的形象,有筋骨血肉完足的丰躯.且赋予各自的秉性、精神、风仪;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虽尺幅之内,群贤毕至,众相车现;王羲之[WangXiZhi]智慧之富足,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序中有二十多个“之”字,无一雷同,各具独特的风韵。重字尚有“事”、“为”、“以”、“所”、“欣”、“仰”、“其”、“畅”、“不”、“今”、“揽”、“怀”、“兴”、“后”等,都别出心裁,自成妙构。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右军《兰亭序[LanTingXu]》,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人法则,所以为神品也。”后世珍视其布白之美,临摹者虽难免渗入各自的笔性,但无人稍变其章法布白。正如解缙在《春雨杂述》中所说的那样:“右军之叙兰亭[LanTing],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兰亭序[LanTingXu]》的章法,仿佛如天生丽质,翩翩起舞,其舞姿之美是无与伦比的。兰亭[LanTing]修禊,使王羲之[WangXiZhi]触悟山水之美、宇宙之玄和人生的真谛。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一气呵成,挥写下千古杰作《兰亭[LanTing]集序》。正因为他情深意厚,故能情注毫端而天趣自在;也因为他笔法精严,故能使笔底如行云流水而形神兼具;更因为他诸美皆备,故能使这篇文稿的挥写最终达到高华圆融的境界。在这件尽善尽美的作品面前,后世名家虽竭力临仿,却都未能得其个。南唐张泊云:“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窘拘。”而王羲之[WangXiZhi]本人也只写下这一杰作,其后他再度书写《兰亭序[LanTingXu]》,都不能及原作的神妙绝伦。沈尹默说“当时逸少本天全”,赞美了《兰亭序[LanTingXu]》的杰作有其不可重现的机缘,自然[ZiRan]就非他人所能企及的了。
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LanTingXu]》,据说藏有《兰亭序[LanTingXu]》共4本,有黄庭坚、王晋之、葛次颜、单炳文题本,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LanTing]》皆无人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1600多年来无数书法[ShuFa]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因此,《兰亭序[LanTingXu]》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ShuFa]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
《兰亭序[LanTingXu]》在王羲之[WangXiZhi]死后的270年间在民间珍藏,后唐太宗[TangTaiZong]设法从民间赚进御府,旋又殉葬昭陵。传世本种类很多,或木石刻本,或为摹本,或为临本。著名者如《定武兰亭[LanTing]》,传为欧阳询临摹上石,因北宋时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洛阳宫本兰亭序[LanTingXu]》传为褚遂良第19次临摹本,此本为唐太宗[TangTaiZong]赐给高士廉者。褚遂良所临又传有《神龙半印本兰亭序[LanTingXu]》、《张金界奴本兰亭序[LanTingXu]》,因前者有“神龙”半印,后者有“张金界奴上进”字。又有唐太宗[TangTaiZong]朝供奉拓书人直弘文馆冯承素钩摹本,称《神龙本兰亭[LanTing]》,此本墨色最活,被视为珍品。此外还有“薛稷本”、“赐潘贵妃本”、“颍上本”、“落水本”,等等。
王羲之[WangXiZhi]的书法[ShuFa]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馀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ShuFa]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WangXiZhi]书,王羲之[WangXiZhi]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28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王羲之[WangXiZhi]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WangXiZhi]。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WangXiZhi]——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WangXiZhi]——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ShuFa]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WangXiZhi]高潮在梁,第二次“洪峰”则在唐。唐太宗[TangTaiZong]极度推尊王羲之[WangXiZhi],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WangXiZhi]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TangTaiZong]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WangXiZhi]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末、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颜真卿和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WangXiZhi]。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WangXiZhi]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王羲之[WangXiZhi]是晋朝著名的书法[ShuFa]家,其书法[ShuFa]风靡于世,后人尊称为“书圣”。他不但以革新书法[ShuFa]而闻名于世,而且也因为他毕生献身于中国书法[ShuFa],建立了划时代的功绩而流芳百世。
王羲之[WangXiZhi]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蹇腾之势,谓“钟家隼尾波”。王羲之[WangXiZhi]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撅,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榻灌直下”。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杼。唐代张怀灌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二。”王羲之[WangXiZhi]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WangXiZhi]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是王羲之[WangXiZhi]“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而受人推崇的缘故。
王羲之[WangXiZhi]既有洒脱漂亮的外在风貌,“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又有富赡的内心世界。晋代玄学盛行,祟尚老庄哲学,因此,他对人生、社会、自然[ZiRan]的思考当然受其影响。晋室南渡之初,他见会稽有佳山水便有终老之志。辞官归隐后,山阴道上行,山川相映发,自然[ZiRan]有应接不暇之感。他又泛舟大海,远采药石,在他的心胸中涤除尘虑,接纳自然[ZiRan]万物之美,去发现宇宙的深奥精微,印证到书艺上,正如《书断》所说:“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兰亭[LanTing]修禊,名流云集,王羲之[WangXiZhi]乘兴书《兰亭序[LanTingXu]》,成为流传千古的天下第一行书。正如他在《兰亭[LanTing]》诗中写道:“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寥阒天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当代美学家宗白华评析道:真能代表晋人这纯净的胸襟和深厚的感觉所启示的宇宙观。“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尤能写出晋人以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这世界,使触着的一切呈露新的灵魂、新的生命。于是“寓目理自陈”,这理不是机械的陈腐的理,乃是活泼的宇宙生机中所含至深的理。王羲之[WangXiZhi]另有诗句:“争先非吾事,静照在忘求。”宗白华认为“静照”是一切艺术及审美生活的起点。晋人的文学艺术都浸润着这新鲜活泼的“静照在忘求”和“适我无非新”的哲学精神。我们正可从上述的剖析中体会和领悟王羲之[WangXiZhi]的书魂。
《书断》云:“右军开凿通津,神模天巧,故能增损古法,裁成今体,进退宪章,耀文含质,推方履度,动必中庸,英气绝伦,妙节孤峙。”王羲之[WangXiZhi]的书法[ShuFa]是留给人们的瑰宝,可惜的是历经天灾人祸,至今已无真迹留存。而且在羲之生前已有人作伪,加上他又有代书人,故其书迹更加真伪难辨。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摹拓本上去窥见它“龙跳天门,虎卧凤阁”的风采。
王羲之[WangXiZhi]的真书和唐代真书相比较,显出两种不同的时代风貌。宋代姜夔最多会意,在《续书谱·真书》中云:“唐人下笔,应规人矩,无复魏晋飘逸之气。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其次则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我们正是从王羲之[WangXiZhi]的楷书中感受到魏晋时代特有的潇洒气韵,无论是字的笔画,还是结构,各尽自然[ZiRan]之态,似乎跳动着一颗自由的心灵,与唐人受染于科举功利习气的心手大不一样了。
最卓越的艺术品,往往在极小的空间里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兰亭序[LanTingXu]》就是一座袖珍式的屹立于尺幅之中的辉煌的书法[ShuFa]艺术殿堂。唐太宗[TangTaiZong]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黄庭坚称赞说:“《兰亭序[LanTingXu]》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兰亭序[LanTingXu]》遒媚劲健的用笔美,流贯于每一细部。略剖其横画,则有露锋横、带锋横、垂头横、下挑横、上挑横、并列横等,随手应变。其竖画,则或悬针,或作玉筋,或坠露,或斜竖,或弧竖,或带钩,或曲头,或双杈出锋,或并列,各尽其妙。其点,有斜点、出锋点、曲头点、平点、长点、带钩点、左右点、上下点、两点水、三点水、横三点、带右点等等。其撇,有斜撇、直撇、短撇、平撇、长曲撇、弧撇、回锋撇、带钩撇、曲头撇、并列撇等等。其挑,或短或长。其折,有横折、竖折、斜折。其捺,有斜捺、平捺、回锋捺、带钩捺、长点捺、隼尾捺等。其钩,则有竖钩、竖弯钩、斜钩、横钩、右弯钩、圆曲钩、横折钩、左平钩、回锋减钩。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LanTingXu]》有324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WangXiZhi]创造出一个生命的形象,有筋骨血肉完足的丰躯.且赋予各自的秉性、精神、风仪;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虽尺幅之内,群贤毕至,众相车现;王羲之[WangXiZhi]智慧之富足,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序中有二十多个“之”字,无一雷同,各具独特的风韵。重字尚有“事”、“为”、“以”、“所”、“欣”、“仰”、“其”、“畅”、“不”、“今”、“揽”、“怀”、“兴”、“后”等,都别出心裁,自成妙构。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右军《兰亭序[LanTingXu]》,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人法则,所以为神品也。”后世珍视其布白之美,临摹者虽难免渗入各自的笔性,但无人稍变其章法布白。正如解缙在《春雨杂述》中所说的那样:“右军之叙兰亭[LanTing],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兰亭序[LanTingXu]》的章法,仿佛如天生丽质,翩翩起舞,其舞姿之美是无与伦比的。兰亭[LanTing]修禊,使王羲之[WangXiZhi]触悟山水之美、宇宙之玄和人生的真谛。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一气呵成,挥写下千古杰作《兰亭[LanTing]集序》。正因为他情深意厚,故能情注毫端而天趣自在;也因为他笔法精严,故能使笔底如行云流水而形神兼具;更因为他诸美皆备,故能使这篇文稿的挥写最终达到高华圆融的境界。在这件尽善尽美的作品面前,后世名家虽竭力临仿,却都未能得其个。南唐张泊云:“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窘拘。”而王羲之[WangXiZhi]本人也只写下这一杰作,其后他再度书写《兰亭序[LanTingXu]》,都不能及原作的神妙绝伦。沈尹默说“当时逸少本天全”,赞美了《兰亭序[LanTingXu]》的杰作有其不可重现的机缘,自然[ZiRan]就非他人所能企及的了。
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LanTingXu]》,据说藏有《兰亭序[LanTingXu]》共4本,有黄庭坚、王晋之、葛次颜、单炳文题本,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LanTing]》皆无人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1600多年来无数书法[ShuFa]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因此,《兰亭序[LanTingXu]》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ShuFa]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
《兰亭序[LanTingXu]》在王羲之[WangXiZhi]死后的270年间在民间珍藏,后唐太宗[TangTaiZong]设法从民间赚进御府,旋又殉葬昭陵。传世本种类很多,或木石刻本,或为摹本,或为临本。著名者如《定武兰亭[LanTing]》,传为欧阳询临摹上石,因北宋时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洛阳宫本兰亭序[LanTingXu]》传为褚遂良第19次临摹本,此本为唐太宗[TangTaiZong]赐给高士廉者。褚遂良所临又传有《神龙半印本兰亭序[LanTingXu]》、《张金界奴本兰亭序[LanTingXu]》,因前者有“神龙”半印,后者有“张金界奴上进”字。又有唐太宗[TangTaiZong]朝供奉拓书人直弘文馆冯承素钩摹本,称《神龙本兰亭[LanTing]》,此本墨色最活,被视为珍品。此外还有“薛稷本”、“赐潘贵妃本”、“颍上本”、“落水本”,等等。
王羲之[WangXiZhi]的书法[ShuFa]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馀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ShuFa]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WangXiZhi]书,王羲之[WangXiZhi]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28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王羲之[WangXiZhi]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WangXiZhi]。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WangXiZhi]——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WangXiZhi]——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ShuFa]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WangXiZhi]高潮在梁,第二次“洪峰”则在唐。唐太宗[TangTaiZong]极度推尊王羲之[WangXiZhi],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WangXiZhi]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TangTaiZong]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WangXiZhi]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末、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颜真卿和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WangXiZhi]。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WangXiZhi]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