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因《软体动物》公演而引发的笔战--中国年鉴(4)
和林徽因多有交往的李健吾,在《林徽因》一文中说她有“一副热心肠”,但“口快,性子直,好强”,“她对于任何问题感到兴趣,特别是文学和艺术,具有本能的直接的感悟”,“喜好和人辩论——因为她爱真理”。这篇《讨论〈软体[RuanTi]动物[DongWu]〉设计[SheJi]和幕后困难[KunNan]问题》一文,可谓是做了一个很好的注脚。
写这篇文章时的林徽因因患肺病正在北平西郊的香山疗养,未能亲临现场观看演出,她是读到《剧刊》上的相关报道后撰文的。文章直言不讳,针对余上沅、陈治策关于舞台的设计[SheJi]问题进行指责。
对于余、陈提到的在舞台设计[SheJi]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KunNan],林徽因说,“凡做一桩事没有[MeiYou]不遇困难[KunNan]的,我们几乎可以说:‘事’的本身便是种种困难[KunNan]的综合,而我们所以用以对付、解决这些困难[KunNan]的,便是‘方法’,‘技巧’,和‘艺术创作’”。真正的艺术家对演剧发生的种种困难[KunNan]应尽心竭力来解决,像这样的“凑合敷衍”、“处处很将就些”,如何“要表达他的理想到最高程度为止”,而且这种种困难[KunNan]“决不要向观众要求原谅或同情”,因为“观众的评判是对着排演者拿出来的成绩下的,排演中间所经过的困难[KunNan]苦处,他们[TaMen]是看不见的,也便不原谅的”。此外,对于排演中的一些技术性问题,她也逐条提出批评意见,一点不存宽容。
林徽因的这些略带刻薄的指摘,使陈、余二人看不下去了,在他们[TaMen]看来,林徽因算是一个同道,早在1925年留美期间,就共同组织过“中国戏剧改进社”,倡导新剧。如今可好,话剧公演[GongYan]后,不仅一丁点捧场的话不讲,反而跳出来挑刺,不留情面地拿朋友开刀,这是不能容忍的,必须进行回击。
8月9日,在《剧刊》第33期上,陈治策发表了《〈软体[RuanTi]动物[DongWu]〉用的白布单子——答林徽音先生[XianSheng]》。文章起始即定了个调子,“我们愿看过那剧戏的观众给我们一个公平的批评”。针对林徽因的批评,他就自己写的那两篇幕后生活的文字做了辩解:“我那写的幕后种种文字,是不可作为批评的根据的”,因为这“只是一种趣话,有好些地方都不免夸大其词”,“具有笑料的资格的,为的是引人入胜”。并再次搬出在排练时遇到的种种困难[KunNan]来解释,甚至不惜拿出自己家中的白布单子(床单)做道具的事情等等。当然,他没忘先恭维林徽因几句,说在所有关于这出剧的讨论文字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这篇《设计[SheJi]和幕后困难[KunNan]问题》了,“林先生[XianSheng]的态度是既坦白而又诚恳”,而这不过是虚晃一枪,下面才是文章的真意,更是说出了让林徽因难堪的话:“所以引为遗憾的乃是林先生[XianSheng]没亲自看戏,只是根据本刊上别人的文字,因此有些误会”,“林先生[XianSheng],您干吗不牺牲一晚的时间去看一看我们的公演[GongYan]呢?假使你那篇文章是看了之后才写的,你一定会都批评得对喽”。意思是说林徽因根本没有[MeiYou]评论这出剧的资格,不配谈这出剧。
8月16日,在《剧刊》第34期的显著位置上,余上沅也发表了《答林徽音女士》的一篇长文。他先承认自己写的那篇《〈软体[RuanTi]动物[DongWu]〉的舞台设计[SheJi]》的确有些欠妥:“因为写的时候,布景还不曾借到手,其他一切用具,都还不曾动头。但是《剧刊》很想有几篇《软体[RuanTi]动物[DongWu]》的文章来热闹热闹,小剧院也想‘宣传宣传’,于是约我写了那一篇……像这样不问实际,只管下笔写去,不知道多么不可靠,多么不该‘拿出来贡献给观众评阅鉴赏’”,这不过是以退为进的战法,“林女士根据了我的那篇不可靠的文章和陈先生[XianSheng]‘具有笑料’的文章而作为文章,有的地方将来不免要以讹传讹”。文中,他再次强调目前小剧院因没有[MeiYou]自己的剧场,物质上受到的限制很多,租和借是免不了的,许多好的想法苦于无力实现,所以根本就谈不上舞台的设计[SheJi]了,“这又如何去表达最高理想?哪位艺术家能不‘处处将就’而‘敷衍’”。随后又辩解说,“虽然是借,却也并非林女士所想象的那么‘杂凑’‘没有[MeiYou]计划’”,并以那个白布单子举例说:“白布单子只有一晚搭过白太太的脚,他的面积之小,照上去的灯光之暗,并不曾跳出来打在我们导演者、设计[SheJi]者和舞台监督的眼上”,“因为我们的灯光可以补救,不幸而林女士没有[MeiYou]亲眼看看,那是我们引为憾事的。”
陈、余文章的题目,都使用了“答××”的句式,这样的回答方式表明了事态的升级,必须当个事儿了。在林徽因看来,自己的苦心孤诣不仅没得到理解,还招致一番挖苦,若不回应,岂不默认自己是在栽赃。她从来不是个轻易服软的人,于是进行了反击。在8月23日《剧刊》的第35期,林徽因又发表了《希望不因〈软体[RuanTi]动物[DongWu]〉的公演[GongYan]引出硬体的笔墨官司》。——写到这儿,顺便插上一笔,这篇文章未收入陈学勇编辑的《林徽因文存》,编者是把“文存”当作“全集”来操作的,力图使出版的林氏文集的句号划圆,但划圆又谈何容易,这么重要的一篇作品居然给漏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