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18版正在征稿,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中国记忆 > 地区记忆 > 山东记忆 >

伪山东省公署的成立--国家史册

     伪山东[ShanDong]省公署[GongShu]是日军[RiJun]侵占山东[ShanDong]后建立的汉奸政权[ZhengQuan],自1938年成立至1945年瓦解,存在了7年多的时间(1943年8月后改为伪山东[ShanDong]省政府),是日军[RiJun]控制下的山东[ShanDong]省伪政权[ZhengQuan]的统领者。
  山东[ShanDong]省公署[GongShu]是在伪“济南[JiNan]治安维持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1937年9月底,日军[RiJun]沿津浦路南下,进入山东[ShanDong]境内,12月强渡黄河,围攻省会济南[JiNan]。24日,韩复榘率10万大军南撤,并放火焚烧各机关、商埠仓库和胶济路、津浦路车站货场。日军[RiJun]随之兵临城下。济南[JiNan]秩序大乱,商埠被封,日侨商店、着火的仓库均被抢劫一空。济南[JiNan]道院统掌何素朴,红卍字会长、济南[JiNan]市律师公会会长张星五等人伙同济南[JiNan]商会部分人员,出面“维持秩序”,并商讨迎接日军[RiJun]办法。
  济南[JiNan]道院创设于1921年,前身为马良部下刘绍基在济南[JiNan]设立的济坛。道院合基、回、儒、释、道五教为一,宣扬扶乩之类的封建迷信,为济南[JiNan]市达官聚会场所。1921年、1922年先后在道院设道德社和红卍字会(在北京设中华红卍字总会)。1923年,日本东京、横滨发生大地震,红卍字会曾携粮款赴日慰问,拉拢在日华侨在日本设道院。1924年后,道院和红卍字会在日本发展起来,其后,中日间常有来往。因此,济南[JiNan]道院和红卍字会便成为日军[RiJun]首先依靠的力量。日军[RiJun]沿津浦路南下时,日特就曾指使马良等人,以道院、红卍字会为基地,秘密组织“维持会”。
  1937年12月27日上午9时,日军[RiJun]进入济南[JiNan]。何素朴带来的道院和佛教会的一帮人,红卍字会会长张星五带来的红卍字会的一帮人和商会方面的王子丰、韩纯一、李伯成、傅雨亭、张冠三等人,在经二路普利门夹道鞠躬,迎接日军[RiJun]进城。由于日军[RiJun]主力仍尾追南撤的韩复榘部队,日军[RiJun]进入济南[JiNan]时,驻军为数极少,市内秩序仍然不稳,少数人还在砸抢银行、仓库和车站货场等。战前撤离、复随日军[RiJun]卷土重来的日本特务、日商及战前在济南[JiNan]开代当(小型当铺),卖洋货,卖海洛因、吗啡、鸦片烟的日本浪人,更加有恃无恐,随日军[RiJun]肆意检查、抢掠。进城日军[RiJun]的肆意胡为更加重了秩序的混乱,首先是泰康食品公司和上海食物公司被砸,继而一般的点心铺也被砸。被砸的商户纷纷找商会,请求保障;砸店的人也找商会,责成供应。因此,两件事便提到日程上:一是组织傀儡政权[ZhengQuan],维持市内治安;二是组织商会,维护市面秩序,保证日军[RiJun]供应。对日军[RiJun]来说,关键是人选问题。最初的人选有三人:济南[JiNan]商会会长辛铸九、济南[JiNan]道院统掌何素朴、亲日派军阀马良。他们分别代表着济南[JiNan]商界、宗教界和军政界的三支势力。这三支势力的主要人物实际上就是日后山东[ShanDong]伪政权[ZhengQuan]的骨干,如商界的魏寿山,道院的唐仰杜、张星五、成逸安之流。依当时情形,对日军[RiJun]方面来说,出面组织政权[ZhengQuan]和商会的最合适人选莫过于辛铸九,但辛却予以拒绝。辛认为,由于日寇肆虐,市面混乱,危机万状,市民要求组织维持会,暂时维持市面秩序,因此可以出面向日寇交涉,但不当维持会会长。于是,辛、何、马三人便一起去见日军[RiJun]特务机关机关长,交涉维持市面秩序事宜。但此次交涉后,辛铸九不愿为虎作伥,避居济南[JiNan]东郊洪家楼天主教堂,坚不露面。而作为宗教界代表人物的何素朴又不便在军政界出头露脸,只能幕后操纵。这样,马良便成了维持会会长的自然人选。
  马良作为以日本人为后台的段祺瑞皖系军阀的干将,一直是顽固的亲日分子,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即因媚日杀害爱国同胞而为国人深恶痛绝,臭名远扬。这一点日本人是知道的,但在当时汉奸们有的裹足不前,有的瞻前顾后,有的吃肉嫌腥的情况下,把马良拉出来暂作利用,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1938年1月1日,“济南[JiNan]治安维持会”正式挂牌,马良为会长,朱桂山为副会长。维持会下设秘书处、民政科、财政科、教育科、建设科和警察局。维持会名义上不是政府,实际代行政府职权,直属于伪华北临时政府,听命于日本军部的特务机关,受济南[JiNan]特务机关长中野英光大佐(后为渡边渡中佐)指挥,警察局还接受日军[RiJun]济南[JiNan]地区警备司令部及宪兵队的指挥。维持会集中了一批旧军阀、汉奸、政客,为伪山东[ShanDong]省政权[ZhengQuan]成立准备了骨干力量。
  日军[RiJun]在扶持组建济南[JiNan]维持会的同时,继续沿津浦路和胶济路向山东[ShanDong]全省进犯。津浦路方面:1938年1月1日,日军[RiJun]第二军第十师团陷泰安、肥城;2日,自泰安分两路南下,一路趋兖州,一路趋东平,同日,陷大汶口;4日,陷兖州、曲阜、蒙阴。5日,韩复榘部放弃济宁,撤至运河西岸,主力退集曹县、成武、单县一带。6日,日军[RiJun]占邹县,11日陷济宁,2月25日陷嘉祥。至此,日军[RiJun]与国民党军队对峙于济宁、滕县、蒙阴一线。胶济路方面:1937年12月25日,日军[RiJun]占周村,沿胶济路东进,于1938年1月10日陷潍县;同日,日海军陆战队在青岛登陆,开入市区,形成沿胶济路东西对进之势。1月15日,胶济铁路由南满铁路局接收;同时,津浦路北段亦被接收。同日,北平伪临时政府发表赵琪、张化南分掌青岛、烟台两市的任命。17日,以赵琪为会长的“青岛治安维持会”在青岛市山东[ShanDong]路总商会成立,下设秘书处、总务部、警察部。青岛、济南[JiNan]两维持会东西呼应,为日伪控制山东[ShanDong]全省创造了条件。2月3日,青岛日军[RiJun]一部东犯,进占烟台。4日,日军[RiJun]陷诸城,20日又陷日照、莒县,与国民党军队对峙于临沂一带。东西线日军[RiJun]形成对鲁南和徐州地区国民党军夹攻之势。3月7日,日军[RiJun]陷威海卫。至此,山东[ShanDong]大部地区成为沦陷区,日伪占据了主要交通线及附近城市。此时,日军[RiJun]正致力于对鲁南、徐州地区的进攻作战,无力全面维持占领区的局面,而汹涌发展的抗日武装组织和活动,已威胁着日军[RiJun]的后方安全。在这种情势下,仅有分散的治安维持会已不能应付局面,于是,扶植和组织一个统一的山东[ShanDong]省伪政权[ZhengQuan]已成为日军[RiJun]的必需。
  1938年3月5日,伪华北临时政府发布了成立山东[ShanDong]省公署[GongShu]的命令,任命马良为省长。同日,马良及各厅长在济南[JiNan]就职,伪山东[ShanDong]省政权[ZhengQuan]正式开张。因韩复榘撤退时,已将原省政府建筑焚毁,伪省公署[GongShu]成立之初暂借岳庙街师范附小校舍作为办公地点,另派建设厅勘查城内贡院墙根街原教育厅、省立剧院一带地方,改建省公署[GongShu]房舍。该项工程自1938年7月开始筹备,至1939年3月竣工,历时半年,耗资9万元。此后,省公署[GongShu]迁入新址办公,至1945年瓦解,除警务厅外,各厅处都集中于公署[GongShu]内,采取合署办公形式。
  伪山东[ShanDong]省公署[GongShu]直属于伪华北临时政府,为山东[ShanDong]全省日伪统治区最高行政机关。马良任内机构设置如下:
  设日本顾问1人,由临时政府发表西田畊一充任。所属各机构亦分情形设日人顾问。这些顾问,名为“指导”,实是省公署[GongShu]的真正操纵者。
  设省长1人,由临时政府任命,“综理省政并监督所属机关与道市县及其职员”,指挥监督全省的警团及警备队。
  设省政会议,作为最高议决事机构。普通会议,每星期二、四、六上午举行,特别会议,由省长临时召集。
  设参事室,置简任、荐任参事各2人,承省长之命办理省内各项规则的选拟审查和省长交办事项。

  设各业务机构,初为五厅:总务厅,厅长劳之常;民政厅,厅长晋延年;财政厅,厅长唐仰杜;建设厅,厅长庄维屏;教育厅,厅长周履安(未就任,厅务实由郝书暄代理,1938年11月任命郝为厅长)。1938年4月增设警务厅,厅长张亚东。5月,总务厅改组为秘书处,秘书长晋延年(兼民政厅长),省公署[GongShu]机构变为五厅一处。
  除以上各厅处,省公署[GongShu]还设有省会警察局(隶属警务厅)、山东[ShanDong]省警察总队(直属警务厅)、山东[ShanDong]省警官训练所(直属警务厅)、山东[ShanDong]省行政人员训练所(直属省公署[GongShu],由省长、民政厅长兼任正、副所长)、赈灾委员会、土地陈报处、河务管理局等直属、附属机构。
  省以下地方机构,分为道(市)、县、自治组织三级。道公署[GongShu]为所辖各县的行政监督指导及省长委任事项的执行机关,设道尹1人,承省长之命指挥监督所辖各县行政与职员,对驻扎道内的警团及警备队有节制调遣权。道署内设秘书室、财政科、建设科、教育科、警务科。全省分划为4个道公署[GongShu]和2个市公署[GongShu]:鲁东道(道尹张化南,设公署[GongShu]于烟台市)、鲁西道(道尹朱泮藻,初设公署[GongShu]于泰安,不久迁济宁)、鲁南道(道尹方永昌,设公署[GongShu]于益都)、鲁北道(道尹成逸庵,1939年8月易为王露洪,设公署[GongShu]于德县城);济南[JiNan]市公署[GongShu](市长朱桂山)、烟台市公署[GongShu](1938年1月15日,伪华北临时政府任命张化南为烟台市长。2月3日,日军[RiJun]进占烟台,4日,张化南在烟台成立市公署[GongShu],直属临时政府。省公署[GongShu]成立后,市公署[GongShu]转属鲁东道公署[GongShu],辖烟台市区及威海专员公署[GongShu]、龙口行政专员区、长山列岛专员办公处等)。
  县公署[GongShu],系县之行政机关,设县知事1人,综理县政并指挥监督所属机关及职员,指挥监督本县警团及警备队。县知事下设秘书科、财政科、建设科、教育科及警务局。1938年5月徐州会战后,山东[ShanDong]全省成为沦陷区,但由于日伪兵力不足,许多县城仍控制于抗日组织和抗日武装之手,伪县公署[GongShu]的设置非常缓慢。1938年日伪所控制的县政权[ZhengQuan]为53个。即使是日伪统治最高峰、最疯狂的1941年和1942年,全省也只有103名和102名县知事。整个抗战时期,日伪一直没有控制过全省县政权[ZhengQuan],而是一种日伪、国民党、共产党互相争夺的局面,一个县甚至会出现国、共、伪三个不同的县长(知事)和机构,你占县城,我居乡间。
  自治组织是伪政权[ZhengQuan]的基层组织,实行区乡镇长制度(济南[JiNan]市为区坊长制度)。区乡镇长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五户为一邻,五邻为一闾,若干闾为一庄,若干庄为一乡或一镇,若干乡或镇为区,各设庄长、乡镇长和区长,隶属于县公署[GongShu]。济南[JiNan]市区坊长制度为:全市划为10区,各设区长1人,组织区公所,每区10坊,各设坊长1人,主持坊公所事务,坊长下设闾长、邻长,区设坊长联合会,区以上设区联会。自治组织与政权[ZhengQuan]行政组织相结合,组成自上而下的统治系统。
  青岛市伪政权[ZhengQuan]。青岛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对外联系的特殊作用,使其在政权[ZhengQuan]组织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形式。国民党统治时期,青岛为特别市,直属中央政府。伪政权[ZhengQuan]保留了这一特点。1938年3月,山东[ShanDong]省公署[GongShu]成立时,青岛市仍保留治安维持会机构,管理青岛市事务,直属伪华北临时政府。1939年1月9日,伪华北临时政府任命赵琪为青岛特别市市长并授命组织伪政府。10日,赵琪在青岛就职,成立青岛特别市公署[GongShu],直隶于伪华北临时政府。15日,伪政权[ZhengQuan]由总商会迁至沂水路官舍办公,机构设置如下:公署[GongShu]顾问,以日本海军大佐(后升任少将)、兴亚院华北联络部青岛所所长柴田弥一郎充任,后又聘兴亚院嘱托中村忠充为辅佐官;总务局,局长周家彦;社会局,局长姚作宾;警察局,局长陆梦熊,3月陆辞职,另以傅鑫充任;财政局,局长吕振文;建设局,局长韩鹏九;海务局,局长由韩鹏九兼,8月免,另以尹授一充任;教育局,局长陈命凡;卫生局,局长马扬武。1939年6月,胶县、即墨两县划入后,特设乡区行政筹备事务局,局长由周家彦兼任。总计9个局机关。为便于日人操纵,警察局、财政局、教育局、海务局、总务局、建设局等分别由一日本人充任副局长。
  马良任内的一年(从维持会算起),可说是山东[ShanDong]伪政权[ZhengQuan]的初建时期,虽然省内秩序和各级行政机构仍不稳定,但已基本搭起了伪政权[ZhengQuan]的架子。
  马良之流虽然忠心为日军[RiJun]效劳,但仍不为日军[RiJun]所满意。不满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如前所述,马良在山东[ShanDong]臭名昭著,威信扫地;二是这时期山东[ShanDong]抗日活动风起云涌,日伪政权[ZhengQuan]推进缓慢、局势不稳。马良也因此常受到日军[RiJun]责难,甚至污辱,当省长不及半年,日军[RiJun]就想将其撤掉代之以更合适的人选。于是,日军[RiJun]再次盯上辛铸九,但辛仍“以年老多病不能任事为辞”。1938年底,日军[RiJun]又派伪省公署[GongShu]秘书邵锡忱劝说辛接任伪省长职,并威胁说:“这样可以保全身家性命。”然而,辛仍坚辞不就。日军[RiJun]见辛不肯就范,便施以人身迫害,派特务以“通匪”之名将辛关进监狱,吊打37天之久。后在地方人士多方营救下,辛才免于一死。既然辛铸九拒而不出,伪省长这顶乌纱帽就落到了唐仰杜的头上。 
  唐仰杜,字露岩,山东[ShanDong]邹县人,清末举人,曾就读于山东[ShanDong]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京师译学馆。抗战前历任山东[ShanDong]省财政厅科长、省议会议员、省会市政厅总办等职。1938年3月任伪山东[ShanDong]省公署[GongShu]财政厅厅长。1939年1月31日,伪华北临时政府下令免去马良山东[ShanDong]省公署[GongShu]省长职务,调临时政府任职,任命唐仰杜为山东[ShanDong]省公署[GongShu]省长。2月1日,唐在济南[JiNan]正式就职。
 唐仰杜时期的山东[ShanDong]伪政权[ZhengQuan]比之马良时期,呈现出强化的趋势。这种情形的出现与局势变化和日军[RiJun]战略部署的调整密切相关。1938年10月日军[RiJun]占领武汉后,中国战局转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日军[RiJun]减少了大规模的正面军事进攻,战略重点由军队长驱直入的地域扩张转向对已占领区的控制。这样,便出现了日本对华政策和行动上的两个突出变化:
  其一,把大力扶持和建立伪政权[ZhengQuan]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侵华日军[RiJun]明白,单靠日本军队而不竭力收罗为其效力的汉奸,建立和强化伪政权[ZhengQuan],是断不可能达到控制已占领区目的的。唐仰杜与马良的更换,一定程度上就是这种战略变化的结果。当然,日军[RiJun]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扶持单个的地方伪政权[ZhengQuan],而是要通过对地方政权[ZhengQuan]的扶持和对汉奸头面人物的收罗达到拼凑一个统一的全国性伪政权[ZhengQuan]的目的。1940年3月30日,汪伪政权[ZhengQuan]在南京正式挂牌,形成表面上“统一”的中央伪政权[ZhengQuan],华北临时政府改组为“华北政务委员会”。山东[ShanDong]伪政权[ZhengQuan]改属伪中央政权[ZhengQuan]下的“华北政务委员会”。
  其二,华北沦陷区成为日军[RiJun]的战略重心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呈现出趋向军事、政治、经济多面性和一体化的特点,军事力量也大大增强。1938年日军[RiJun]侵入山东[ShanDong]时,山东[ShanDong]地区防务主要由华北方面军第二军担任。由于主要用于作战推进,日军[RiJun]对山东[ShanDong]的控制限于重要城市和交通线。1938年7月,第二军南调参加武汉会战,防务由方面军直辖部队接管,山东[ShanDong]无军的建制。方面军将山东[ShanDong]及南方津浦线划为乙防卫区,防卫部队为第五、第一一四师团和独立混成第五旅团。这是山东[ShanDong]日军[RiJun]力量最弱的时期。武汉会战后,日军[RiJun]于1938年11月11日组成第十二军,配置于山东[ShanDong]方面,所属部队计有:第十二军司令部,第五、第二十一、第一一四师团,独立混成第五旅团及骑兵集团;1939年1月,又将独立混成第七、第十旅团编入第十二军;4月,又将第三十二师团编入第十二军。军司令部设于济南[JiNan],司令官为陆军中将尾高龟藏。山东[ShanDong]日军[RiJun]复置军建制。驻山东[ShanDong]日军[RiJun]于1939年1月至1940年3月间分三期进行了所谓“治安肃正”,大规模地连续“扫荡”了山东[ShanDong]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武装。
  在此背景下,唐仰杜进一步强化了伪政权[ZhengQuan]统治系统,促成山东[ShanDong]伪政权[ZhengQuan]高峰时期。
  省级行政系统,重于职能强化与规范化,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机构增减变化不大。日本顾问仍为西田畊一,1944年11月西田卸任,由园田庆幸接任,直至日军[RiJun]投降。业务机构初仍为五厅一处:秘书处,秘书长易为张星五,张调任民政厅长后,易为俞康德,1942年10月俞调任教育厅长,易为肖彝元;民政厅,原任晋延年于1939年3月20日辞职,调张星五充任,1942年由马镇藩充任,1944年12月易为邵晋蕃;财政厅,初由唐仰杜兼,1940年1月易为李秉镕;建设厅,仍以庄维屏为厅长;教育厅,厅长郝书暄,1942年10月易为俞康德;警务厅,厅长张亚东于1939年8月辞职,由王水苍代理,1940年6月易为程镕,1943年11月易为姜恩溥,1944年10月易为崔建初。警务厅附属之省会警察局于1939年改组为省会警察署,归省公署[GongShu]直辖。1943年增设宣传处,处长由秘书长肖彝元兼任,8月易为赵君弼。
  1943年8月后,省公署[GongShu]改称省政府,设省保安司令部,省长兼保安司令,统一指挥全省地方伪武装力量。
  道(市)、县及基层行政组织系统,重于扩大与健全。武汉会战后,日军[RiJun]在山东[ShanDong]的军事力量的加强,使山东[ShanDong]伪政权[ZhengQuan]控制区明显扩大。控制区的扩大要求行政机构扩大与加强。再者,日伪虽然在全省大部分县建立了县政权[ZhengQuan],但真正能在全境推行政令的县并不多,多数县是伪政权[ZhengQuan]、国民党政权[ZhengQuan]、共产党政权[ZhengQuan]三方并存、争夺的局面。这也要求地方行政机构特别是基层组织的加强与健全,以增强控制力量。基于此,唐仰杜大力调整了地方行政系统。首先出台的是道区划的调整与增设。1940年6月,省公署[GongShu]提出改4道制为10道制的方案,7月,新道区制正式实行:登州道(道尹张化南,1941年11月易为常之英,1943年10月易为肖彝元,驻烟台,辖10县及烟台市、龙口特别区、威海卫特别区。


  1943年,废除道与市、区之间的隶属关系,烟台市及龙口、威海卫特别区归省直辖)、莱潍道(道尹常之英,常调登州道后易为刘东秀,驻潍县,辖8县)、青州道(道尹方永昌,1944年8月易为王子枫,驻益都,辖11县)、沂州道(道尹王九思,1944年7月易为周庆余,1945年1月易为王峰青,驻临沂,辖7县)、兖济道(道尹朱泮藻,1942年11月易为王绍武,驻济宁,辖12县)、泰安道(道尹杜中,1943年9月易为杜杰,驻泰安,辖7县)、曹州道(道尹赵君弼,赵调任省公署[GongShu]宣传处长后易为朱经古,驻菏泽,辖13县)、东临道(道尹王永苍,1944年9月易为董政华,驻临清,辖17县)、济南[JiNan]道(道尹王露洪,1942年10月易为郝书暄,1943年10月易为常之英,1945年5月易为宋介,驻济南[JiNan],辖7县)、武定道(道尹刘景尧,1943年10月易为张光沐,驻惠民,辖13县)。道公署[GongShu]各设日人联络员1人,“负联络指导之责”,实是道县政权[ZhengQuan]的实际控制者。1944年,成立青州特别行政公署[GongShu]和张店地区专员公署[GongShu],原设青州道公署[GongShu]取消,变为9道1特别行政公署[GongShu]及1专员公署[GongShu]。济南[JiNan]市公署[GongShu]仍归省公署[GongShu]直属,市长朱桂山。
  在扩大和健全道机构的同时,唐仰杜还出台了一系列县政建设的措施,进而通过县政推动基层组织的强化。


  唐仰杜沿袭国民党政权[ZhengQuan]统治办法,将全省105县分为三等,视情形给予不同的要求和待遇。1942年后废除县等级制。为促进县政工作,省公署[GongShu]还采取了规划“县政模范地区”的措施。自1944年1月1日起,县、市公署[GongShu]改称县、市政府,县知事改称县长。
  县政权[ZhengQuan]负组织基层组织之责。马良时期的区乡镇长制度(或称邻闾制度),不过是简单的连坐式管制。唐仰杜时期开始推行保甲制度,建立保甲组织,并与区乡镇长制度密切结合,作为强化基层组织的主要措施。保甲制度是集地方行政、军事、经济活动为一体的组织制度,组织结构大体是:以户为单位,户设户长;10户为甲,设甲长;10甲为保,设保长及副保长;一乡或镇为联保,设联保主任。甲长由户长推选产生,保长以原有之村长充任,同一村庄有数保时,加设副保长,联保主任由乡镇长充任。各县保甲以县知事为最高监督长官,县警察所长承县知事之命,推行全县保甲事务,各区警察分所所长承县警察所长之命,推行各区保甲事务,监督该区内各联保主任,各联保主任监督各村保长,保长监督甲长,甲长监督甲内务户,以此层层负责以至于各户及每一个人。寺庙、船户、矿山、公共场所及分散住户分别编组为特殊保甲。这样,保甲便成为自上而下的统一的组织系统,这是保甲制度的职能之一。保甲还有组织武装的职能,规定保甲制度为民众的“自卫组织”,要编组保甲自卫团,保甲内凡年满18岁至40岁、身体健康、无特殊情形的男子均得入团。每甲编成一甲队,由甲长统率;保内各甲队编为一保队,由保长统率;乡或镇内各保队,编为一联保队,由联保主任统率;区内各联保队编为一区队,由警察分所长或区长统率;各区队合编为县自卫团,由县警察所长承县知县之命统率。自卫团以保队为单位,每年农闲时,施行1个月的训练,或择机时常进行3天至5天的短期训练。另外,保甲制度还有经济职能,与合作社组织结为一体,编查户口,催缴赋税等。总之,保甲制度编织了一个对广大民众实行严密统制的网络。省公署[GongShu]自1940年起在全省伪统区推行保甲制度,至1941年底,伪政权[ZhengQuan]能达到地区,保甲大致已全部编成,计347750甲,34481保,4008联保;保甲自卫团员,计716508人,步枪27103支,手枪1958支,其他杂枪土枪47000余支。

  青岛特别市公署[GongShu]。1939年1月成立。市长赵琪1943年调离,姚作宾继任市长。日本顾问柴田弥一郎1940年8月调任回国,改由多田武雄继任。
  行政机构的扩大和强化,带来人员的增加。为适应这种变化和需要,唐仰杜时期开始实行公务员制度,大批增用各级行政官吏。据山东[ShanDong]省公署[GongShu]工作报告统计,1939年省公署[GongShu]所属科以上官员有100余名,1940年全省新任命各级职员2321人,1941年新任命1554人,1944年任命省公署[GongShu]各厅处及所属机关职员965人。以全省102个伪县政权[ZhengQuan]计,各级官吏当有数万之众。为加强控制,唐仰杜时期全面推行奴化吏治。
  首先是从培训入手,训化行政、警务人员。培训的人员主要有两种,一是新招人员的培训,二是在职人员的调训。培训主要有省内、省外两条途径。在省内是省行政人员训练所和警察训练所,在省外是华北新民学院、华北行政学院。行政人员训练所负责训练一般行政人员及基层组织骨干,警察教练所负责培训警务人员。华北新民学院、华北行政学院是华北伪政权[ZhengQuan]培训省、道现职高级官员的机构,由省公署[GongShu]负责选送,每期约5至10人。通过以上方式和途径,伪政权[ZhengQuan]训育了一大批支撑其行政机构的骨干。

  其次,广泛聘用日本人参与各级伪政权[ZhengQuan]机构,以保证日军[RiJun]对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的控制。省公署[GongShu]设顾问部,由最高顾问、顾问、顾问辅佐官等组成。日本顾问分布于伪政权[ZhengQuan]的行政、司法、军事、警察各部门,操纵和监督伪政权[ZhengQuan]的活动。顾问之外还有日军[RiJun]直接指挥的特务机关进行幕后指导。实际上,日军[RiJun]设于各地的特务机关是伪政权[ZhengQuan]的直接指挥者,它不仅间接指挥省公署[GongShu]顾问部,而且向各道、县派出联络员,指挥和监督道、县政权[ZhengQuan]及其行政人员的活动。1938年日军[RiJun]就在济南[JiNan]和青岛建立了特务机关,负责组建和指挥伪政权[ZhengQuan],嗣后又在烟台芝罘、益都、济宁等地设立特务机关,以加强对道、县的控制。1942年11月,日本政府设置大东亚省,专司中国及东亚各地的内政、外交事务,将伪政权[ZhengQuan]纳入日本政府的统辖之下,形成大东亚省指挥下的各种顾问一体操纵的状况。1940年,伪省公署[GongShu]任用日籍职员161人,1941年增至226人。
  再次,加强对各级行政人员的考核。为督促各级行政人员为日人统治效力,省公署[GongShu]还加强了对各级职员的登记,定期的年中、年终考绩,分别等次,给予奖惩。对尽心效力者予以晋级、加薪奖励;对不尽心效力者则予以调免、撤职、开除甚至判刑等惩罚。
  为压制、破坏山东[ShanDong]人民的抗日斗争,伪政权[ZhengQuan]还与日军[RiJun]勾结,建立了庞大的特务组织网络。属于山东[ShanDong]伪政权[ZhengQuan]控制的主要有:新民会山东[ShanDong]省总会调查室,省警务厅设立的特务情报机构和与之相联络的道、市、县情报机构所组成的自上而下的情报网,警备队(保安队)设立于该组织内的自上而下的情报机构所组成的情报网等。
  为适应日军[RiJun]对劳工的大量需求,伪政权[ZhengQuan]还大力组织输出劳工。山东[ShanDong]劳工输出,有两大渠道:一是附设于新民会的劳工协会,主要负责从“济南[JiNan]救国训练所”、“济南[JiNan]新华院”被关押的被俘、被捕军民中,挑选身体强壮者,送往日本、东北等地充当苦力。当年被关押于“济南[JiNan]救国训练所”的吴俊说,他在这里住了不到一个月,先后就有两批约150至160人被送到东北的煤矿做劳工(吴俊:《济南[JiNan]日军[RiJun]“救国训练所”见闻》,《济南[JiNan]日特机关罪行录》)。“济南[JiNan]新华院”,1943年夏一次送往日本广岛的劳工就有4个队,400至500人;1944年6月送去日本500人,9月,送去日本北海道1000余人;1945年2月又送往日本长崎600多人(《济南[JiNan]日特机关罪行录》第86、103页)。二是向社会招募。伪省公署[GongShu]是向社会招募劳工的主要组织者,建设厅第四科设有劳工股,调查、组织劳工出境是其业务之一。据伪省公署[GongShu]1940年工作报告称,该年济南[JiNan]各客栈组织劳工出境人数为105716名,其中自动出境者为50581名,招募者为55135名。其他各年均无具体统计数字。又据省公署[GongShu]1941年工作报告,该年7月华北劳工协会成立,11月1日在济南[JiNan]等地设立办事处、办事分处,办理出国出境劳工证发给事务。
  建立和扩充伪武装也是山东[ShanDong]伪政权[ZhengQuan]的一项重要任务。伪武装名目繁多,可分为正规军和地方军两部分。山东[ShanDong]伪政权[ZhengQuan]建立和控制的伪武装主要是警察队和警备队(保安队)。
  警察队,主要驻城镇等要地,司地方警备及公安事宜,武器装备以步枪为主。各级警察机构由省公署[GongShu]警务厅统辖,形成厅、署或所(市及特别行政区为署,县为所)、分署(所)、分驻所、派出所的自上而下的隶属系统。1938年1月马良组织维持会时,首设省会警察局。省公署[GongShu]成立后,改由警务厅掌管省会警察局(后改局为署,由省公署[GongShu]直辖)及各地警察署或所(初为局,后改署或所)统辖全省伪警察队和自卫团。至1939年8月,全省共设警察局(所)75处,官警7291人;1940年增至13951人;1941年计有警察署所106处,官警20100人;1942年增设分所177处,警察武装31256人。
  警备队(保安队),初由旧有之保安队及警备队改编而成,后主要靠招募当地青年扩编,分为省、道、县三级。这是最主要的地方性伪武装,日军[RiJun]对其评价甚高,认为“县警备队是普及县政的推动力量,维持当地治安的骨干”,所以,给予大力支持。装备有步枪、轻机枪、手枪和自动步枪等,不足时,由日军[RiJun]给予补充。1943年5月,警备队改称保安队,统一整编,在华北由内务总署督办任保安总司令,各省省长任保安司令,各道道尹任保安指挥,各县县知事(县长)任保安队长。1938年8月组建的山东[ShanDong]省公署[GongShu]警务厅警察总队是山东[ShanDong]省警备武装的前身。该总队置队长1人,下设3个大队,计583人,主要驻守济南[JiNan],部分驻各县,战时随同日军[RiJun]外出“扫荡”,曾到过惠民、临清、南宫等地。1939年9月,伪政权[ZhengQuan]将各道保卫团改编为警备联队,县保卫团改编为警备队,辖2个大队、4个中队,计全省3080人。这是各道县警备队之肇始。1940年7月,山东[ShanDong]省公署[GongShu]对全省警备武装再次改编,将省警察总队及各道警备队统一编为山东[ShanDong]省警备总队。总队部设于济南[JiNan],置少将总队长,辖本队及9个支队。本队驻守济南[JiNan],9个支队分驻除济南[JiNan]道外的9个道,总兵力为4126人。各县警备队不列入警备总队编制,仍各自独立。1940年县警备队兵力合计19303人。1942年后警备总队总队长由省长兼任。1943年5月后,警备总队、县警备队统改为保安队,省设保安司令部,省长兼司令,统一指挥全省保安武装。
  山东[ShanDong]省公署[GongShu]还按照华北日军[RiJun]和伪华北政务委员会的部署大力组织,参与了“治安强化运动”,以所谓“统筹军、官、民的总体力量”,加强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出动伪警备部队,随同日军[RiJun]进攻抗日根据地。
  伪山东[ShanDong]省公署[GongShu]经过唐仰杜的经营,逐渐建立健全了各种机构,1940年至1942年达到了顶峰,此后开始走下坡路,至1944年已显出腐败、离散倾向,1945年2月,唐仰杜调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委兼工务总署督办,甩了个烂摊子给继任的杨毓珣。
  杨毓珣,字琪山,安徽泗县人。北京陆军大学第五期毕业。曾任江西警备队统领、北京大总统府侍从武官、北京政府参谋本部次长、军事部军政署署长等职。后投靠国民政府,授陆军中将衔。抗战爆发后,跟随汪精卫投敌。1940年3月,汪伪政权[ZhengQuan]成立后,出任汪伪“中央政治会议”议员。1945年2月16日,接任伪山东[ShanDong]省长。
  自1945年2月16日至8月15日日军[RiJun]投降,杨毓珣主掌伪山东[ShanDong]省政府整半年。这半年正是山东[ShanDong]伪政权[ZhengQuan]走向瓦解、消亡的时期。所以,他不过是勉强支撑而已,终其任,除部分人事调整,无任何变动。各道道尹基本维持原任。曹州道尹朱经古调任后,无继任者,实际上该道于3月后基本放弃,控制区大为减少,除靠近交通线或有日伪驻军者外,县长多不能在境内视事。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随着日军[RiJun]的溃败,伪政权[ZhengQuan]迅即星散瓦解,伪职人员或离职或潜逃,伪武装四散解体,伪山东[ShanDong]省政府只剩下杨毓珣、朱经古等人看守。8月24日,山东[ShanDong]日军[RiJun]司令官细川忠康派其参谋长偕少佐参谋铃木及伪政权[ZhengQuan]代表朱经古等人由济南[JiNan]飞抵张店会晤国民党山东[ShanDong]省政府主席何思源,与国民党政权[ZhengQuan]建立联系。9月1日,日伪派铁路装甲车至龙山接何思源及随行入济,杨毓珣亲至济南[JiNan]车站迎接。9月22日,伪省政权[ZhengQuan]被正式接收。在此前后,李先良亦接收了伪青岛市政权[ZhengQuan]。山东[ShanDong]伪政权[ZhengQuan]寿终正寝。
  山东[ShanDong]伪政权[ZhengQuan]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产物,它与侵华日军[RiJun]相勾结,在山东[ShanDong]近代史上形成了一个日伪统治时期。从1938年初算起,山东[ShanDong]日伪政权[ZhengQuan]存在了7年又9个余月。在这将近8年的时间里,伪政权[ZhengQuan]经历了初建、扩张、顶峰、衰落和瓦解的过程,以及马良、唐仰杜、杨毓珣三任伪省长的交替,在其达到顶峰的1940年至1942年间,建立了10个道政权[ZhengQuan]、102个县政权[ZhengQuan],建立了伪青岛特别市政权[ZhengQuan],魔爪几乎伸至全省各个县城及重要乡村。
  在将近8年的时间里,伪政权[ZhengQuan]搜罗了一批汉奸、奴才,与日军[RiJun]沆瀣一气,狼狈为奸,横行乡里,烧杀淫掠,捕劳工,挖壕沟,筑碉堡,修集中营,建封锁线,实行残酷的军事屠杀、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他们是民族的败类,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民维稳 商权支付 商权.生活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征订 中国年鉴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sunbet(官网)

sunbet(官网)

sunbet(官网)

sunbet(官网)

sunbet(官网)

sunbet申博官网

sunbet申博手机版

sunbet申博手机版

sunbet申博手机版

sunbet申博手机版

sunbet申博手机版

sunbet申博手机版

sunbet申博手机版

sunbet申博手机版

sunbet申博手机版